书城管理重在执行
8053500000027

第27章 不断学习——增强执行的能力(3)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小刘当时在另一家公司的薪水是年薪14400元,目前他也只能赚到23000元;而最初年薪只有9600元的小王,现在的固定薪酬是38000元,外加红利。

这两个人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小刘被最初的赚钱机会蒙蔽了,而小王却基于能和老板学到东西的观点来考虑自己的工作选择。

除了自己的家人之外,老板是与自己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自己每天都面对的比自己优秀的人。所以,千万不要错过向老板学习的机会。工作中,你要向老板学习,并视老板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引路人。

向老板学习和请教是员工实现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良好上下级关系的客观需要。向老板请教要把握好分寸和“火候”,既要诚心诚意、虚心受教,以达到自我提高;又要避免老板的误解,以致产生反效果。

虚心向老板学习会让自己受益匪浅。不仅有利于攻克难关,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会让老板对你的“请教”产生好感,认为“孺子可教”,也能促使彼此关系的友好、和谐,使工作配合更为默契。相反,如果你不懂得虚心请教和学习,很可能让老板认为其目无尊长,因而会对你产生某些“想法”,也会特别注意你工作中的纰漏等等。你若不能谦逊一些、平和一些,给老板以真诚和尊重,多多求教,就很难赢得老板的好感,也很难获得老板的帮助和支持,自然是不利于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在工作中,每一位员工都可以从老板那里学到许多,只要你留心老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他们的敬业精神,为人处事,种种人生经验等等。你就会发现,他们有着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如果你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甚至做得更好,你就有机会获得晋升。

老板身上所有这些宝贵的品质,都远比那些干瘪的教科书更有价值。如果说,是老师教会了你如何学得更好,那么,现在则是老板教会了你如何做得更好。所以,你应该为自己遇到一位优秀的老板而感到庆幸,并学会向你的老板学习。

善于向同事学习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职场上,同事是一群很有意思的人:他们与你非亲非故,却朝夕相处;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同时,他们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做一个有心人,事事向同事“拜师”,学一门技艺,学一样工作风格,学一种生活态度,你将会有长足进步。

作为一名员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引起老板的重视,提高自己的一个好途径就是从你身边同事身上学习——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也学习他们的做人处事。

因为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交往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我们的同事。同事中,不论是老同事还是新同事,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从他们的身上就一定可以找到,他们具备而我们暂时还没有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对我们工作往往非常有用,可能会使自身的工作能力产生质的变化。由于工作中我们和同事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合作、业务交流、请教、阅读同事的历史工作资料等途径去向同事学习。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且向同事学习对自己有很多便利和好处,例如,这种学习务实高效。因为是自发地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老师就在身边,是最生动的榜样,所以你所学到的东西绝对实用。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改善与同事的关系。每个人都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每个人都应该有奉献精神的。你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也可以学习你的长处,这个分享与互动的过程,会让你和同事的关系更为融洽。

要想从同事那里学到真东西,还需要自己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看到同事工作中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李丽和苏青是同一批受雇于一家大型超市的员工,开始大家都是一样的,从最基层做起。可不久李丽就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

苏青就像是被人遗忘了一般,还是停留在最初的岗位。终于有一天苏青忍无可忍,就向总经理提出辞职,并痛说总经理不了解实际情况,自己辛勤工作却得不到提拔,只提拔那些溜须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她,工作吃苦,但好像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她也不服呀?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苏青”总经理说,“你现在就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苏青很快从集市回来说:“有个农夫刚拉来了一车玉米在卖。”

“这车玉米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苏青又跑出去,回来说有10袋。

“是什么价格呢?”苏青再次跑去。

总经理看着她跑得很累就说:“请你休息一下吧,看看李丽是怎样做的。”说完,叫李丽来说:“李丽,您马上到集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李丽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有一个农夫在卖玉米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她还带了几个让总经理看看。她说这个农夫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呢,根据她看价格还算公道,可以进一些货。她想到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概会考虑进货,所以她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为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夫也带来了,他现在就在外面等着回话呢。

总经理看着脸红的苏青,诚恳地说:“职位的升迁是要靠能力的。不过眼下,您还得学一段时间,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其实,我们周围的很多同事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把同事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从同事那里知道自己的浅薄和不及,还可以从同事那里得到鞭策和鼓舞。

通过同事之间的互相学习可以找到自己的缺点,发现同事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勤于学习他人的工作方法,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是使自己在短时间内取得最大进步的秘诀。我们应该时刻带着新的思维观念,敢于否定陈旧的工作方法,大胆创新,从身边做起,从手头的小事做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你若能从同事身上吸取他们各自的优点,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将工作与学习兼顾起来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作和生活,如果你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相结合,变成一个全面的认识。

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南宋着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东西为满足,那么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庄子》中记有一则故事: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

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锥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扁说:

“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

“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地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

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以致用。实践经验固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但是,忽视书本知识,排斥实践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能力和习惯,否则学而无用。这一点之所以重要,就是有很多人不能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手中知识的力量。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会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关键所在。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以致用的习惯,从而所学有所用,所学为你所用。

清朝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则显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招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在初次交锋时,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对书进行一番苦读之后,他认为他已能让所有土地变成良田。于是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结果水从四面八方的沟渠流进了村里,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都淹死。

这个故事现在听起来难免有些荒唐,但是它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变通,不能把学与用结合起来,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用的。优秀的员工知道,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学得一身真本领,唯一的途径就是与实际相联系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