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身价:社交的潜规则
8054200000011

第11章 个人品牌:打响你的知名度(2)

当我们的出身经历不值一提的时候,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资历做得精彩些——记住,是“做事”的做,不是“做伪”的做,为下一步的人生规划打基础。第二步,你就有资格出卖自己的经历了,通常情况下,你会得到一个好价钱。

1991年,后来的北京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和王功权(现为风险投资家)等人南下海南。他们在工商局注册了一家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实际上几个合伙人只凑了不到3万元。3万块钱要做房地产,即使是在当时的海南也是天方夜谭。尽管没钱,冯仑一定要将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实力的样子。

为了找到钱,冯仑想到了信托公司。他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的经历。冯仑的经历很耀眼,对方不敢轻视——他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历任讲师、副处长、副所长等职务,还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等图书。

然后,冯仑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的商机,说自己手头有一单好生意,包赚不赔,说得对方怦然心动,慷慨地甩出了500万元合伙。

冯仑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作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初,海南的淘金者不计其数,这位信托公司的老板怎么就轻易相信了冯仑呢?他那1000万的注册资金是假的,经历却是实打实,有背景的人,就是有素质、有办法的人,就有人愿意和他合伙做生意。

当一个人的资历足够闪光时,就不必沿街兜售了,只要你表示了还有出山的意向,自然有人摸上门来找你。

吴士宏是第一个成为跨国信息产业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内地人,有“打工皇后”之誉。在IBM,吴士宏从最底层做起,12年里因销售业绩突出屡获提升,直至总经理。

1998年2月5日,经历了5个多月的双向选择,吴士宏终于把签字协议传真到微软公司总部。微软公司的上层对吴士宏说,你就是为微软生的,微软公司虚席以待,“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这一职位为她等了将近半年。

吴士宏在加盟微软之后,一直在广纳贤士,厉兵秣马。吴士宏把自己到微软中国之后最大的成就归结为,搜罗了一大批本地管理和业务精英,也由此构筑了微软中国走向“未来之路”的坚实基础。

然而吴士宏在微软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1999年5月,微软状告亚都的官司,微软在中国的“大棒政策”一方面使得一部分中国用户风声鹤唳,另一方面媒体的火上浇油,也从潜意识里激发了普遍的反微软浪潮。可以说,当时的吴士宏处于内外交困中。6月18日,吴士宏出于个人原因决定辞去总经理职务。

吴士宏离开微软,何去何从一直是新闻界热衷的话题,也曾使得许多人为之感叹和惋惜,人们关心没有了吴士宏微软会怎样?同样,离开了微软的吴士宏,会寻找到怎样的一个舞台?业界还有没有她更好的机会?

1999年10月11日下午,在凯宾斯基饭店,各路媒体记者云集,TCL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欢迎吴士宏加盟TCL。吴士宏幸运地被国内着名的家电企业TCL看中,并许以重任——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TCL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裁。

吴士宏永远是优秀的,她善于领导,同时还善于总结与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路径,她开始在民族产业大展宏图。

一个无名无位的年青人,黑马般升到某个跨国公司CEO的位置上,就像一部传奇,会引起人们的惊叹。而那些着名的职业经理人们,从一个集团走进另一个集团,仿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就像那些大牌球星转会一般,每个赛季炒得最红火的,也不过那么有限的几个俱乐部,有限的几个人。君不见吴士宏、唐骏、李开复等人,在微软、盛大、Google之间进进出出,似乎那就是他们自己家的后院。

一个人的身价,取决于社会对他的认可程度。为了不让自己长久地被埋没在庸庸碌碌的人群里,我们必须给自己的才华安上聚光灯,精神抖擞地在人前表演。这没有什么不可以,许多的伟大人物、社会精英,也是靠了某一个偶然的契机才踏入他的成功之旅的。但是我们不要因此就误会“做身份”就是抖机灵、充场面的花活儿,无论我们从事的是哪个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品格的修炼。

有句叫做“小成靠谋,大成靠德”,意思是说心机、运气等客观条件也许可以使你捞一把,但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依然是品格为先,所谓“大成”,不是靠几次投机得利就可以积累起来的。

志高老总李兴浩非常崇尚“财富是美誉度和人脉”的财富逻辑。李兴浩曾受邀为大学生做了主题为《财富·未来》的演讲,他认为:“财富是由美誉度、人脉、金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好的个人形象‘美誉度’,同时又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脉’之后,不想成功也都难,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以上所说的财富。”

那些站在财富的顶峰上的人物,无不是信义卓着的人。台塑的董事长王永庆信守承诺的美名,不仅在台湾各界广为传颂,就是在国外也声名远播。一位外国银行的高级主管说:“王永庆的英文签名,就是信誉的保证,可以提供无限制的长期贷款。”

1978年,王永庆拟继续扩大台塑公司生产规模,引进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需巨额外汇资金。其时,台湾实行外汇管制,私营企业取得巨额外汇资金并不容易。王永庆便把借款目标放在海外。结果,英国的建利百联银行、运通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以低利联合向台塑公司贷款1500万美元。而外资银行贷款的唯一条件不是台湾当局的担保,也不是台塑公司资产的抵押,而是要王永庆签下“王永庆”这三个字。他们认为这已经够了,根本不必为以后的收贷操心。由此可以推知“王永庆”这三个字值多少钱。

王永庆不愿从事股票投机,既与他的个性有关,也是一种重视名誉的表现,因为他不愿“打劫”股民的钱,落下个见利忘义的名声。王永庆深知,一旦名声垮了,钱就赚到了尽头,即使一次赚个盆满钵满,又怎比得上细水长流?只要名声不倒,自可财源广进,又何必急于求成呢?

其实信用无价的道理,我们也都不怀疑,可总以为那是“重要人物”的事,一介市井小民,人微言轻,撒几句谎,食几次言,似乎也不必深究。其实这样一来,就会陷入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里:穷人不必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无法做大,然后小人物又一次破罐子破摔……

想一步登天地创造辉煌困难,先做一个诚信的人却是现实的。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开始。

韩国企业家郑周永在他的《我的现代生涯》一书里,有几段这样的话,是值得每一个想成为期待成功的人思考的。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有一个能够成功的项目,就是没有资金。请你借钱给我吧。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告诉他:你缺的不是资本,你缺的是信用。不是说你人品怎么样,而是说你还没有建立起可以借钱给你的信用。所以筹资就比较困难。只要你建立了能够使事业成功的信用,资金不会成为问题。

“只要得到善良、诚实、正直、值得信赖的评价,就可以拿这个评价作为资本,扩大和发展你的事业。不管是搞商业还是办企业,有资金更好,没有资金也没关系,只要有信用,就可以筹借资金开展事业。过去说谎的人,说得再正确,人家也只会当是谎言嗤之以鼻。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这样。个人树立信用,可以搞小一些的事业,小一些的事业积累了信用,就可以发展成较大的事业。中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大企业再发展成国际性的跨国企业,都是如此。

“在你刚刚起步的时候,不要因为自己每走一步都不容易,做每一件事情都很难,就动起了投机取巧的心思。尽管小人物没有资本,赢得起却输不起,该坚持的东西却必须要坚持。”

有一个书生气很浓的人下海经商。朋友们都说他不是一块经商的料:不抽烟、不喝酒、不会坑蒙拐骗、不会与人讨价还价等等,好像商人应具备的资质他全没有。但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是:公司在经过了一段艰难的沉寂之后,竟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他说:我只做好了最基本的几点:以诚待人,守诺守信,保证质量。客户们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现在都挺喜欢同我打交道的,省心省力还踏实。

富人在自己穷困的时候,甚至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还拥有善良、正直和勤奋。哪怕自己没事情可做,但他还是努力地维护好自己的人品,能让认识他的人知道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上进心、值得信赖的人,那么他就会有好多事情去做,因为别人也愿意把事情让他来做。

说到成功,人们最先想起的常常是智慧、勤奋、机遇等等,但你更应当相信,有时是品德在不经意之间决定了一切。

身价链接:

“品牌”就是你留给别人的印象,是通过一次次做人、做事、宣传而积累起来的个人形象。美国管理学者汤姆·彼得斯提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含金量越多,则个人身价越高。

个人品牌就是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显示出的独特价值。它跟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样,要有知名度,更要有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