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身价:社交的潜规则
8054200000013

第13章 包装策略:谁能说清包装的身价(2)

成龙原名陈港生,因为他是在香港出生的,所以取名”港生”。他父亲是香港法国领事馆的低层职员,后来转到澳洲的美国领事馆工作,因为不能带小孩子一起去,成龙6岁多就被送到京剧泰斗于占元处寄宿学艺。一年多后,母亲也到了异邦,每两年才回港一次,留下成龙一个小孩子在香港自求“生存之道”。

根据成龙后来回忆,他跟随于占元师傅学艺的时候,60来个小朋友挤在一起食宿,共同使用一个洗手间;他们是不刷牙的,因为没有时间;鞋子一个星期也不脱下来,恶臭难当;每个孩子头上都长满了癞痢疮;他们好像孤儿一般,每隔若干时间就排队去领取红十字会分发的米、奶粉等救济品。

于师傅是位“严师”,奉行棍棒教育的宗旨,对他的学生,每个都打,天天都打,只有过年过节时才稍微”收手”。

17岁,成龙正式满师。他回忆说:“刚满师时,在潜意识中对父母有点不高兴,他们为什么到澳洲去了不理我?其他师兄弟,每个星期,至少也在两个星期内,就有家人来探访,带他们出去,而我则没有。”

这种潜意识的怨恨感、被遗弃感,会令一个人产生自卑而终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可能会整天自怜自悯,怨天尤人,但成龙没有这样。相反,他的成名,是由于他《醉拳》系列影片中那些“童年往事”式的辛酸练功场面触发起观众的投入感,激发起观众高昂的“斗志”。成龙由此走上了自创和挑战自我的道路。

成龙辛酸的童年至少年期,他的父母、师傅,都可以说是生命交给他的“酸柠檬”。但他不埋怨,他那苦中寻乐的性格令他“戏剧人生”般地发挥创造力,在《笑拳怪招》、《师弟出马》等影片里,将痛苦的童年戏剧化为受恶人欺侮,苛刻的师傅演变为老顽童式的恩师——他将“酸柠檬”精心制成为可口的“柠檬汁”,使他平地一声雷,成为李小龙之后最受欢迎的武打明星。

陈港生之所以“成龙”,是因为他不为童年背景所挫,不受少年艰苦所折,自我奋发,不知不觉之间,替自己塑造坚强乐观的性格。

我们喜欢看成龙的电影,是因为他独创的谐趣功夫片里,只有阳光,没有阴影。

我们应当记住一点,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里,总有些辛酸往事,有些不为人知的病痛,自己承担消化也就罢了,没人喜欢听你念念不忘、喋喋不休。

民间有句俗语说:有粉擦在脸上。让人多留意你的光辉,然后你才会有支持者和崇拜者。

诗人拜伦以其文采塑造了风流浪漫的唐·璜,诗人自己也可以说是人间的唐·璜。但是他比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多了一种不幸,他是一个瘸子。尽管他终生残疾,却引来无数淑女美妇的青睐,甚至为他而神魂颠倒。拜伦曾不无自负地说:“自特洛伊战争以后,还没有一个男人像我这样被抢夺过。”他简直成了男性的“海伦”。

是什么勾魂摄魄的魅力,使众多女子毫不介意他生理上的缺陷,而对他倾心痴迷呢?这主要是因为拜伦的才华和名声。

才华、学识,具有一种魅力。富有学识的人,从来就很受人们的赞赏和倾慕,并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声誉。女人往往最崇拜这样的男人,因为“男人的声誉在女人眼里,犹如一朵光彩照人、遮丑掩疵的红霞”。“一俊遮百丑”,当人们注目他卓越的才华时,身体生理素质方面的不足就被忽略了。

如果说包装的第一种武器是根据需求来强化自己的某一种特点,第二种武器,就是淡化自己的不得意,展现你最美的羽毛。

对于那些演艺明星或者是位高权重的要人,身后总会有一家公司、几个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包装策划。剩下的芸芸众生,也要工作、要生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也需要随时随地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没有专门的策划方案也无妨,我们可以自力更生,借助几种小道具,也给自己提提神,打打气。

最简便的包装工具,无过于书籍。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还是热门的时候,小伙子手里拿一本诗集,连谈恋爱都有底气。在今天,我们要展示的,则是自己的专业形象。

我有一个同学,学的是水利工程,在政府机关工作。他的案头包里,总少不了一种水利专着。碰巧哪位领导问几个专业问题,他自然对答如流的。再加上时常向领导送呈一些新的利民方案,几年功夫,效果就出来了,在我们一伙旧同学里,他是第一被提了副科并且又是第一个被称为“×局”的人。

在家里,书籍的装点作用更是超强。在今天的中国家庭,如果你的客厅里摆放的是《家庭医生》、《知音》,你这就是平民趣味;摆放的是《读者》、《时尚》、《华夏旅游》之类,就是正力争上游的小资;摆放的是《名牌》、《三联生活周刊》、《艺术世界》或者一两本英文杂志,你差不多就是一个精英分子了。

名片比书籍更为小巧直观,名片上的头衔称谓,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位置的概括。那些成功者的名片上,总会有三两个有分量的职位,有自己的公司名称,也有某一级的人大、政协代表等社会资源,或者是在某个学院、某个民间组织的兼职,总之凡能给自己增光的,决不肯有所遗漏。据说李嘉诚有一种名片,上面只有姓名,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这个我们学不了。对于普通人,别嫌虚伪,也别嫌俗套,老老实实地把能表明自己身份的东西都注明了,总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宁肯被当成一个商业社会的大俗人,也不能让人没印象。

书籍和名片,属于道具里的硬件,还有一种常用的小花样,也不要忘记了。这个关键词是:我很忙。

在日本,曾有个热门的电视节目《电话表演》备受人们的欢迎,因而产生了各种流行语。这个节目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充当观众的演员打电话给朋友,请他下次上电视表演。

看过几次节目后,可以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当观众打电话问朋友:“你明天能不能抽空参加表演呢?”能立即得到对方肯定回答的情况很少,常见的反应是:“你稍等一会儿,让我查查我的工作计划,看看是否有冲突。”

然后过一段时间才回答:“没问题,这段时间正好是空当。”自然,也有人这样回答道:“很对不起,明天我要排演,没时间,你再找别人吧。”

据了解,在这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在观众打电话以前,主持人和对方早就联络上了,在一切就绪之后才开始表演。但这种内幕若被观众知道,表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叫他们故意回答:“稍等一会儿,让我查查工作计划。”否则,若立即回答,就会让人觉得此人在家里闲着没事干一般。

因此,在回答时,宁肯将有时间说成没时间,以摆出自己忙忙碌碌的样子。因此,在《电话表演》播出后,就流行着一句话:“请稍等一下,让我看看工作计划。”

一个人忙碌的情况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息息相关。这种情形并非只发生在文艺界,在其他社交界也是一样,特别是在商场中,时间排得紧凑的人,常给人以能干的印象。但单凭口头上说“我很忙”还不行,这样做会很容易被人识破。

在别人和他约时间时,即使明知某天有空,也尽量避免立刻回答,而先假装看看工作计划才回答,如果那天真的已安排了工作,就将计划翻开给对方看,这样就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认为自己非常精明能干,同时也可显示自己的诚实性。

道具的运用,主题不外是显示我有专业素质、我很重要等等,本着这个思路,我们大可举一反三,随时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加分筹码。

身份链接:

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日趋复杂,节奏加快,生存和发展的最好方法就是善于适应它快速的变化。松下幸之助说:“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不论你做什么,找出完美想法的最佳途径,就是拥有许多想法。在做出最完美的决定之前,你应该致力于寻找具有创意与功效的各种可能的选择,考量多种可能的方案,并积极尝试各种选择,然后再将重点放在最好的选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