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身价:社交的潜规则
8054200000030

第30章 职场精英:要么让我晋升,要么我跳槽(1)

关键词:

【清醒】有很多人之所以越跳越没市场,以至于成了跳槽分子的反面教材,就是因为没有准确地掂量好自己的分量,看清楚周遭的环境。

【比较】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后面隐藏的原理、适用范围,你不一定能够领悟到。而在小公司,你可以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

【交换法则】这类人另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认为“争”便是不道德,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只讲付出、不求索取。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份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

【劳资双方的游戏】现代社会更注意实效,只要你的业绩出众,老板其实更乐意把手中的利益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公司并不排斥爱争的人,只要跑得快,吃得多些也无妨。

现代社会,一个人终生服务于某一个机构的情形并不多见,有人夸张地形容那些职场新锐道:第一天找工作,第二天认识部门同事,第三天收拾文件夹,准备跳槽。

跳槽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应不应该跳,往哪里跳,什么时候跳,更是个问题。日本有句谚语叫做“滚石不生苔”,美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对这句话的解释,美日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所谓的“滚石不生苔”是指,如果不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一直四处打转的话,就不会得到现实的收获。这里的“苔”指的是经验、资产、技巧、信用等等。

但美语中这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反,它是指一直转动的石头才不会沾附青苔。这里的“苔”指的是僵化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对于有能力、一直创新进取的人而言,保持现状就意味着发霉。

各处有各处的思维,各处有各处的现实情况,看来倒不能一概而论。3月份,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播出了一期关于跳槽的谈话节目,其中一个细节可能对我们会有些启发:

着名的职业经理人唐骏强调:“频繁跳槽,不利于经验的累积,而且也不利于个人职业信用的建立,总而言之,爱跳槽不是一种好习惯。”听众席上,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反问:“就您本人来说,本来就是一个跳槽冠军,为什么又不鼓励跳槽呢?”唐骏大笑:“我跳槽,是从我个人的职业前景出发;今天不鼓励年轻人跳槽,是因为我又要进入一个新的公司做中国区经理,我要站在老板的角度说话。”

看起来,连跳槽这样涉及到多方面关系的复杂问题,也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个人的身价问题,更有理由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跳槽无罪,只要有利于本人价值的提升,你就义无反顾地跳!

所以跳槽话题的关键点,不是应不应当跳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正确评估自己身价的问题。有很多人之所以越跳越没市场,以至于成了跳槽分子的反面教材,就是因为没有准确地掂量好自己的分量,看清楚周遭的环境。

约翰逊是纽约某大报的记者,他大学毕业后当了两年兵,然后就顺利地到一家大媒体报纸当财经记者,而且任何他要采访的对象,似乎都可以手到擒来。附带一提,由于约翰逊长得很帅,又是大报的记者,所以受到许多美女的青睐。

就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约翰逊有一次与公司主管发生冲突,心里觉得很委屈。这时候,突然有一家小型报纸想高薪聘请他,而且愿意让他主跑外地新闻线。

约翰逊心想:“我在新闻媒体圈才工作了一年,就已经小有名气了。现在有人出多50%的薪水挖我,又让我跑自己喜欢的新闻线,我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受闷气呢?”于是约翰逊跳槽了。

约翰逊到这家小报社上班采访的第一天,怪事便发生了。原本可以立即顺利邀约采访的明星和大老板,都推说有事,要另外安排时间;而原本安排给自己出书的出版社,也突然推说出版计划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要暂停;甚至那个经常和他约会的美女,看到他新公司的招牌后,脸孔也换成一副欠她钱的样子。

刹那间,全世界都好像在跟约翰逊作对,变得不认识约翰逊这个人了。当然,约翰逊由于绩效不如预期,也时常遭受新老板的冷眼相对。

约翰逊应该郁闷,他不知道以前别人对他表现的尊重与喜爱,是因为他背后代表的大媒体招牌拥有的舆论力量,而不是因为他本身的专业才能与人际关系的积累。每一次跳槽,对一个人的实力都是一种检验,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经验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上。如果仅仅因为偶然的冲突或一时的挫折就走人,表面上看来也潇洒,实际上却是感情用事的不理智行为。换一个地方就可以大展拳脚的念头,只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不一定就能通过实践的检验。

如果是因为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待遇而跳槽,更是对个人资源的一种过度开发。在别人植树的时候,你已经摘了些果子,但且慢,别高兴得太早,到了真正的收获季节,你的树上可能已经空了。

这是一个求新、求变的年代,人往高处走是一项合情合理的基本权利。但毕竟我们不能为跳槽而跳槽,除非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你。如果你已经把一个行业弄明白了,觉得这个行业没什么前景,自己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除了钱也没什么大的收获,这个时候你可以走,而且走得有理。或者是单位的空间有限,老板也无力把这艘破船带向正途,狗苟蝇营地混日子,还真不如另寻高枝明主去也。至于环境压抑、工作乏味、收入不理想等等,都不是换个山头就可以完全改善的。

根据生涯规划专家的建议,如果想在一家公司出人头地,就必须以勤奋及不辞辛劳的态度埋头苦干至少两年。如果你能忍受一时的不如意,也许便能学到一生受用的专业技术,同时也可以熟悉那一行的运营方式。跳槽并不是单纯改变工作,而是一次自我的提升与突破。如果背着空空的成就行囊跳槽,跳的次数越多,你的身价也就越贬值。

有时候,从属于一个实力雄厚的机构,是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幻的身份荣耀感。我们会把机构的光环,当成自己的荣誉,以至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跳离了机构赤膊上阵时,才知道外面步步荆棘。其实要分辨自己是本来就这么高,还是因为站在了某一个不错的平台上才拥有了现在的高度也不难,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外面的人,是把我当成某某公司的人,叫某某,还是说这是某某,现在正服务于某某公司?他们语气的重点在哪里?接着再问自己:我的一技之长在哪里,离开了这里,是否还有用武之地?

如果能肯定自己是个人才,摆脱环境的牵绊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杰克小时候就显露出特殊的审美能力。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建筑设计。从哈佛大学建筑系毕业时,他确定无疑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工作:如果建筑是他的宗教,那么贝聿铭就是最高主教。

在贝聿铭的公司里,杰克加入了那一代最杰出的建筑师阵容,而且有相当一段时期在公司里学习成长。但他知道,一个建筑师如果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必须自己开公司,表现自己的才华。

然而光阴荏苒,杰克发现自己逐渐迷失在贝聿铭公司的眩目光环之中。在贝聿铭公司的生涯是充满魅力的,很安稳,而且提供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成功,这种成功从来不必让他冒着失败的风险。而问题恰恰就在于他没有失败的感觉。他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正是这种了解使他感到绝望。

经过一段极端痛苦的历程,杰克终于采取了行动。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那天我走进贝聿铭先生的办公室,对他说:“我要离开这里。”贝聿铭先生镇静地抬起头说:“杰克,我等待这一天已经7年了。”然后,他补充道:“我认为公司里只有2个人可能会出去试试身手,你就是其中一个。”

杰克很惊讶地发现,并不是贝聿铭使他成为一名“囚犯”——其实贝聿铭先生一向再和蔼不过了——这一切都是杰克自己造成的。与贝聿铭先生一起工作的这么多年中,杰克最持久的建筑创作就是这个自囚的笼子。

在有名气的公司里面工作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你可以跟一位大师学习;缺点却很抽象: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没有很强的信心;不敢背水一战,独自出去创天下,去干你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