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身价:社交的潜规则
8054200000005

第5章 言谈举止的感染力:你就是那样的人(2)

人离乡贱,就是口音的不同,也会被当地人讥笑为“侉”。有一位汕头的朋友,说闽南话,他说自己讲的是标准的古汉语,假如屈原跨越时光隧道从汨罗江出来,则可以用这种语言直接与其对话。但是有一次他到北方做业务的时候,当时人对他的“古汉语”瞠目结舌,一句也听不明白。没奈何,只得重新操练起夹生的普通话来,这才算勉强被大家接纳了。

语言都是排他的,如果你的话不够主流,就始终不算是这个城市的精英。比如在新加坡,尽管英语、华语、马来语和印度语通行,英语却是行政和商业用语,就是问个路,用英语也更容易得到详尽的指点。

学习某一个圈子的通行用语,是对自己的一种突破。

1936年,李嘉诚一家辗转来到香港。他的父亲李云认识到以前对李嘉诚的那套教育是完全不适应香港社会现实的,于是他不再按四书五经的理论要求儿子,他让李嘉诚“学做香港人”,从而适应并融入香港社会。

要真正融入这片土地,就得先过语言关。如果语言关都过不了,在香港生活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做大事立大业了。过香港的语言关就是要会熟练地讲广州话和英语。

李嘉诚生长在潮州,只会说潮州话,潮州话属闽南方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与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另外,英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也不容忽视。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经过几年的苦心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广州话和英语这两门语言,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受益匪浅。

语言和经商绝对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试想,如果李嘉诚不懂广州话,不要说难以在商场自由驰骋,就是生存质量也要大打折扣,赚钱又从何谈起呢?

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的创业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时李嘉诚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进行商务洽谈,从而为长江塑胶厂赢得了不少客户,接收了不少订单,把李嘉诚推上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塑胶花大王”的宝座。至于说后来李嘉诚所经营的跨国规模商务,更是无一离得开英语。

如果说李嘉诚自始至终都不懂广州话和英语,只会说潮州话,那么他的商业活动根本无法达到今日的辉煌,而只会局限于潮州籍的商人们,就是他同样也取得了成绩,那有限的成功,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

语言的改变,就是生存方式的改变,它能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从“边缘人”里突围,杜绝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口音这件事,还关系到我们的形象。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区有各地区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在外地人眼里,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符号。在陌生的场合,口音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标签。比如东北话,表现你豪爽大气的同时,也暗藏着好勇斗狠;南方一些小城镇的方言,难懂不说,也会透露出你出身阅历的局限。所以普遍话说得不好也要说,最起码,这表示你这个人有融入人群、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的良好意愿。

顺便说一句,尽管现在有许多专家学者大声疾呼,反对中国学生学英语所花费的时间大过学汉语,英语还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强势语言。尤其是在外企或者在一些以与国际接轨的圈子里,说不了英语,简直就等于不会说话。

不论是突出个性还是打造细节,都是在为一个大目标努力:从人群中杀出来,成为一个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人。

在任何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一个人具有说服他人、引导他人的能力,他可能还并不掌握实权,但是身上已经有了一种主导者的气度。比如在传说中,那些乱世枭雄从来都是人群里的核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便小时候过家家,他也是一群孩子里的“王”。清末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出身并不高贵,是靠自己从底层奋斗出来的,但是他的合作者,无论是势大财雄的庞二,还是在洋场春风得意的古应春,包括在松江说一不二的江湖人物尤五,统统唯他马首是瞻。

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呢?

在一个团体中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具体到言谈举止上,有两点至关重要,这就是信心和热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建议,在你的口中说出与在他的口中说出所产生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在某种情况下,为什么有着比他更出色才能的你,却无法像他那样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有些人,在工作中面对某些问题时,明明有自己的见解,却思前想后,犹犹豫豫,等到其他同事提出时才懊悔不已。一次一次的错过,使得你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平时说话老是模棱两可,明明是一个正确的意见,却让他人产生模糊的感觉,这也会让他人对你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一个企业的业务员每当与客户谈生意时,客户的反应都很冷淡,甚至当他介绍产品时,客户也显得心不在焉。对此他很苦恼。一位朋友听了他的诉苦后,笑了笑,指出他的毛病就是过于“谦逊”,实际上过于谦卑了。在客户眼中,他对自己没信心,更谈不上对产品有信心。他的举动像是在讨好客户,推销他的产品就如同求施舍一样。朋友告诉他:“你要让别人重视你,首先你必须重视自己。你要充满信心和热情,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值得重视的人,你的产品对他非常重要,如果失去和你交易的机会,对他将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他认真考虑朋友的话后,努力改进,因此生意越做越好。

在实际生活中,小人物的低姿态已成了习惯,于是言谈举止都带着谦卑的烙印。我们不是说谦逊已不合时宜,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不了解你实力的人眼里,过分的谦逊,使你永远都像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如果你始终在看别人的脸色,只能使他的头越仰越高。

世上最擅长自我推销的是政治家,在公众面前的演讲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主要手段。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分辨不清的是非,甚至不可能有模棱两可的现象,他们总是言辞明确,充满自信。数以万计的听众被他们所感染,成为他们强有力的支持者。

你有能力、有实力,但仅自己知道是没什么意义的,重要的是让公众认可,并给你一个发挥的平台。

2000年7月份的《福布斯》杂志,封面故事里这样描写一个中国的企业家: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5英尺高、100磅重,一副顽童模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怪怪”的人,在中国第一个对互联网的商业用途做出探索,并因此被国外媒体称为Mr.Internet。他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交易网站,即使他在睡梦中,“阿里巴巴”每天也有100万元的收入。

他有一个普通的名字,他创造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马云。

1995年,还是普通教师的马云,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他认为自己是那种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人,而且自己善于言谈,沟通能力强,渴望做有挑战性的工作,不适合做工作平静的教师工作,自我创业倒是更符合自己的性格。于是,他立马不干,主动辞职了。

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公司在杭州马云家中诞生。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建设后,www.alibaba.com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但马云知道,阿里巴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能钓到真正利润丰厚的大鱼。于是,马云决定用自己极具说服力的口才去征服全世界。

1999~2000年,马云像一只大鸟不停息地在空中飞行。他参加了全球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所有商业论坛,去发表疯狂的演讲,用他那超人演说天赋去宣传他全球首创的电子商务思想,宣传阿里巴巴。他相信自己就是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是一台促销机器!

马云一月内可以去三趟欧洲,一周内可以跑七个国家。他每到一地,总是不停地演讲。他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做现场直播演讲,在全球着名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演讲,在“世界经济论坛”演讲,在亚洲商业协会演讲。他挥舞着他那干柴一样的手指,对台下的听众尖声叫道:“电子商务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他在哈佛与诺基亚总裁同台辩论,赢得台下上千人起立鼓掌!怪异的长相、雄辩而煽动性极强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竟然综合交融在这个枯瘦弱小的中国人身上,听众无不为之惊讶。

说起领袖气质、自信心、感染力这些美好的词句,我们容易将它们与那些身材挺拔、风度翩翩的人物联系在一起。马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个概念。因为相信自己做的是全球最具潜力的事业,马云是热情的甚至是狂妄的,这种热情感染了听众,大家一起热起来,把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事业推到顶峰。

马云的能力再强,想必也有创业者的窘迫,也有技术上的难题,但他有本事把这些问题统统按下去,只把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摆到桌面上来。这并非是一种欺骗,事实上,成功者的注意力一向是集中在光明面上的,不把困难当成一回事儿的人,困难永远都是暂时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信心足以激励自己,调动相关人员的热情。

你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但是如果你在说的时候就让人皱紧了眉头,不管你卖的是学识、技能还是某一种商品,别人都不会有兴趣。

身价链接:

拿破仑·希尔认为,培养个人魅力的几大要素为:

养成使你自己对别人产生兴趣的习惯。而且你要从他们身上找出美德,对他们加以赞扬。

培养说话能力,使你说的话有分量,有说服力。你可以把这种能力同时应用在日常谈话及公开演讲上。

为你自己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使它适合你的外在条件和你所从事的工作。

发展出一种积极的品格。

学习如何握手,使你能够经由这种寒暄方式,表达出温柔与热忱。

把其他人吸引到你身边,但你首先要使自己“被吸引”到他们身边。

记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在你自己的头脑中设立的那个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