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与应酬36计
8055200000035

第35章 避免陷入他人的圈套

在社交应酬的时候一定要辨明各种利害关系,识别其中潜伏的危机,注意首尾兼顾。不要做秋蝉,也不要做螳螂,哪怕你是黄雀,还要看看身边有没有躲藏着的弹弓手。

见小利而思大害

春秋时期,自从晋国失去霸主地位后,国势愈加衰落,到了晋定公时,晋国六卿势力强大,互相争权,根本不把国君放在心目中。自范、中行二氏被灭后,尚存智、赵、魏、韩四卿。四卿听说齐国发生了田氏弑君专权的内乱,而诸侯各国无人过问,于是私自立议,各自拓展土地,作为自己的封邑。

到晋出公即位时,国君所属的土地,反而少于四卿的封邑,晋出公也无可奈何。后来,晋出公秘密派出使者向齐、鲁两国求助,请派大军讨伐四卿,以正国君之名。不料齐、鲁反以其谋告于智伯。智伯大怒,联合韩、魏、赵三家,索性把一个有职无权的国君赶出晋国。自此后,晋之大权,尽归于智伯。

智伯以结好卫国的名义,派使者赠送给卫侯四匹良马和一枚白璧。卫侯看着膘肥体健,四蹄生风的良马喜不自胜;捧着价值千金,通体透明白如凝脂的宝璧爱不释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见到国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祝贺。上大夫南文子也来了,他看过良马,又看了宝璧,不仅没有向卫侯致贺,脸上反倒蒙上了一层忧虑之色。卫侯奇怪地问:“智伯派人送给寡人良马宝璧,举国上下无不欢喜庆贺,而您面带忧虑是怎么回事?”南文子说:“没有功劳受到赏赐,没有力量收到重礼,不可不考虑一下。良马宝璧,这是小国贡奉大国的礼物,而现在大国却把礼物送给我们弱小的卫国,国君您不觉得奇怪吗?智伯眼下独揽晋国大权,早有吞并赵、魏、韩三家的野心,怎么会向卫国结好呢?”“上大夫的意思是……”卫侯有些明白了。“臣以为,智伯定有吞并卫国,壮大自己势力的企图,国君不可不严防。”于是,卫侯命令大将屯兵边境,严加戒备。

智伯果然发兵前来偷袭,他带着大队人马刚至边境,见卫国边防戒备森严,只好叹了口气说:“卫国有贤人,已料到我的计谋了。”智伯无机可乘,回晋后又生一计。他与公子颜密谋,假装父子失和,让颜装作被他驱逐并带着部分军队投奔卫国,以便里应外合。南文子再次识破这一阴谋,他说:“公子颜贤名远近皆知,智伯又很宠爱他,无缘无故逃亡卫国,其中必然有诈。”他对晋国来的密使说:“卫国可以收留公子颜,但他的车乘若超过五辆,就不许入境。”智伯听说了此事,赞叹道:“南文子真是料兵如神啊。”于是,他打消了偷袭的念头。

南文子识破了智伯的阴谋诡计,不仅靠的是自己的智慧,还有自己高尚的品格,最终使卫国免除了灭顶之灾。任何贪图小便宜的做法都将吃大亏,只有依靠高尚的品质才能真正地帮助人们获取胜利。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遇到别人无缘无故送给自己东西时,就要考虑到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避免贪小便宜而吃大亏。

学一点预见祸事的本领

虞寄字次安,是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虞寄自幼聪明,思想敏锐。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拜访其父亲的客人,正好在门口遇见虞寄。他听说虞寄很聪明,决定试试他,便对他开玩笑说:“郎君姓愚(虞),必定无智。”虞寄马上回答说:“可不,连文字都不能分辨清楚,怎么会不愚呢?”客人没想到会遭孩子嘲弄,满面羞愧。他见到虞寄的父亲,便对他说:“您的孩子太聪明了,长大必有出息。”

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当时虞寄正在梁朝廷内做官。当京城被侯景攻陷后,虞寄便逃回到家乡。后来,张彪往临川,强请虞寄与之同行,不料中途发生变故,虞寄便被劫持到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当时,占据福建地区的是豪强陈宝应。陈宝应听说虞寄有才,大喜,便将他留在自己手下。陈霸先起兵,虞寄劝陈宝应响应,陈宝应从之,后来,朝廷要召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爱虞寄之才,便以道路险阻为由,留住他不放。

陈宝应是地方上的豪强,其家为闽中四姓之一。他的父亲陈羽,有才干,为郡中雄豪。萧梁之时,晋安郡数次发生反叛朝廷,诛杀郡将之事。陈羽先为叛乱的煽动参与者,后又为官军向导,镇压叛乱,因此掌握了一郡的兵权。梁末陈初,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朝廷对他们控制不住。陈羽自觉年事已高,便将郡守之位传给儿子陈宝应。按规定,地方行政长官应由朝廷任命,不能世袭,但朝廷对陈氏父子的所作所为无能为力,只得承认现实。陈宝应大权在握,多有反叛之意。对此,虞寄已经有所察觉,他多次利用一些机会,向陈宝应暗示叛逆必亡的道理,但陈宝应并不以为然。

有一次,陈宝应让左右之人为他念《汉书》,他自己斜卧在床上闭目聆听。正好念到《蒯通传》,蒯通劝韩信造反一节,只听左右人念道: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指韩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陈宝应听到这里,猛地坐起来,连声称赞说:“蒯通真可谓智士。”

虞寄知道陈宝应的心思,便严肃地说:“蒯通在韩信身边,一番话使郦食其丧生,又一番话使韩信骄狂,算得上什么智士!”陈宝应虽口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很不高兴。虞寄知道陈宝应反意已定,自己怎么劝也不管用,为避免为陈宝应而祸于己,便辞别陈宝应在东山寺中隐居下来。

陈宝应多次派人前来请他,他都推说脚有病,不能走。陈宝应认为虞寄装病,便派人在他的屋外放了一把火,告诉下人,只要虞寄一躲避逃跑,便说明他能走,立即将他带来。屋外之火越烧越大,眼看着燃着了虞寄的卧室。亲近之人都劝虞寄避一避,虞寄说:“生死有命,我能逃到何处?”仍坚卧不动。纵火者见虞寄没有动静,只得将火扑灭,返回去复命。陈宝应这才认为虞寄真的有脚病,不再强求他了。

后来,陈宝应果然举兵造反,被朝廷军队打败。那些与陈宝应有关系的人全都受到诛连,只有虞寄免于祸难。古人说,智者睹其未萌,意思是说,聪明人在事物还未萌芽时,便能预见它的发展。虞寄也算得上是智者。他料到陈宝应造反必然不会成功,所以尽一切可能去说服他。但他只能是说服,劝谏,无力阻止事态的发展。他所能控制的只有他自己。当一切劝说无济于事时,他只能与陈宝应脱离干系而去独善其身了。

有些祸害,一旦来临了便不能避开,因此,最聪明的做法是预先准确判断它的发展,而采取相应对策,保全自身,等待机会再谋发展。

果断拒绝无礼纠缠

启功是当代着名书法家、大学教授,又是前清皇室的亲戚,是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名人。因此,其在世时,登门造访的人总是接连不断,简直踏破了门槛。

直言不讳地说,到启功家的人虽多,但纯为探访而不有求于先生者,却是非常罕见的。求的内容,大致有二:一是举办某某活动,欲请先生光临、捧场;二是求先生挥毫写字,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则是,“将白的写成黑的。”其实这都顺理成章,但先生名头太大,在活动中一露脸,立即大群记者一拥而上,电视转播,报纸载文,举办者脸上添光,知名度顿时上升,有极高的社会效益;而字,一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挂于客厅中可临摹,可欣赏,可炫耀,二则虽人人都不会公开承认,但私下里一致认同,可卖大价钱,是为可居的奇货,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果对这些人一一照顾,个个给面子,老先生岂不是要累死?那些人个个都有一套死缠硬泡的本领,委婉的拒绝是不顶用的。因此,老先生有时对他们毫不客气,干脆“黑”起脸来,将其拒之门外。

一日,电话铃声响个不绝,启功先生正在处理文稿,犹犹豫豫本不想接,但打电话的人极有耐心,先生又恐是老朋友或公家部门打来,于是便接了,一问对方姓名,自己并不认识。问何事,对方称先生曾为某书题签,现该书已出,欲明日亲自送来。先生当即说:

“谢谢。不过这样的小事,你也不必跑了,通过邮局寄来即可。”

对方不干,坚持要前来探望。先生解释道:

“我现在很忙,身体又不大好,你来我也无力接待,请原谅,书还是寄来吧。”

对方不肯,先生索性挑破窗户纸,单刀直入,问:

“你说你还有什么事吧。”

对方说:“没有什么事,就是想看看您。”

先生答道:

“你既然那么想看我,也行。我给你寄张相片去,你可以从从容容地看。”

此人仍不就此打住。几个回合之后,先生被逼到“墙角”,于是说:“好吧,你明天何时来,说个点儿。认识不认识我这儿,就在大门口,你也不用进我的门,你不是就为看我吗?咱俩就在门口对着看,你看我,我瞧你,你要近视,带上眼镜,我也带上花镜,好好瞧瞧你。看半个钟头,够不够,若不够,看两个钟头也行。”

对方听先生动怒,又拉出一张“虎皮”,说先生的某某老友也要同来。

先生再一细问,对方又说先生的这位老友前些日子出差在外,不知明天能否同来。

先生气得涨红了脸,干脆挂断了电话。

启功先生这种果断拒绝的策略是非常值得赞赏和效仿的。固然一开始即斩钉截铁地说“不”,委实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弃表示拒绝的权利。即使这样做会破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在所不惜,何必勉强自己成为偶像型的人物呢?毕竟,办不到的事终究还是办不到。先把这一点搞清楚,然后尽早设法向对方恳切地表白,才是真正的相处之道。

也许如此一来,请求你的人可能会暂时表现出失望,但总比中途反悔好多了。所以在考虑答应对方的请求前,应先仔细盘算自己能力是否能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想想:一旦失约后对方对自己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将如何。那么即使很难做到,也必须鼓起勇气加以拒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知道人生中的各种危机总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到了一定程度,才突然爆发。其实社交应酬中的危机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学会早早地把隐患考虑周全,如果事到临头才去应对,难免会疏漏百出。

春秋时吴越之战,起初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俘沦为阶下囚。但吴王夫差是个胸无玄机、智力平凡的角色,他拒绝听从谋臣伍子胥的忠告,而被谄媚、贿赂所惑,把自己的宿敌越王勾践释放回国。

越王回国后,马上把越国最漂亮的美女西施进献给夫差,夫差得到西施后,整天沉溺于酒色当中,骄纵恣睢,日甚一日。每逢西施心病发作,手抚胸前的时候,那种病态美让夫差消魂落魄,一切军国大事都抛在九霄云外。对外,夫差贪图武功,北伐齐国,忠言劝谏的伍子胥被下令自杀。夫差的种种行为使太子友深感忧虑。为了让父王回心转意,他决心设计使夫差觉悟。

一天,太子友手拿弹弓,浑身透湿,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跑来见夫差。吴王见状非常惊诧,急忙询问原因。太子友说:“清晨我到后花园,听秋蝉在树枝上得意地鸣叫,正当蝉鸣高兴的时候,一只螳螂却聚精会神地拉开架势,准备捕捉秋蝉。而此时,螳螂压根也没想到,一只机灵的黄雀正在林中徘徊,它屏心静气,轻巧极了,两只闪亮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螳螂。黄雀专心致志地想吃到螳螂,正好我在一旁,马上准备拉开弹弓,集中精力瞄准,只顾黄雀,未提防脚下,结果,一下子跌到大水坑里,弄成现在这副样子。”

夫差听完太子友的叙述,似有所悟,他说:“看来这是因为你贪图近利,不考虑后患,瞻前不顾后是天下最愚蠢的行为。”太子友连忙接住吴王的话说:“天下最愚蠢的事,恐怕没有比这更厉害的吧?当初齐国无缘无故地去攻打鲁国,集中全部军队倾巢而出,自以为可以占有鲁国,没想到我们吴国正动员所有兵力,长途远征齐国,齐军惨败。眼看吴国可以吞并齐国了,岂料越国正在整顿军队,挑选那些愿战死沙场的勇士,由三江杀入五湖,挥师北方,一心要捣毁我们吴国,报当年越王受辱之仇。”听到此处,吴王全明白了,太子友所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为了规谏他放弃北上伐齐。吴王哪里再能听下半句,大怒道:“这全都是伍子胥的那一套,妄想阻挠我的计划,伍子胥已经自杀,你再多嘴,我就要废掉你!”太子友悻悻然地退出去了。

果然,几年之后,吴王为了扬盟主之威,率领大军北上远征。可是,由于大队人马连续20天的急行军已经疲惫不堪,呈现强弩之末之势,根本不能再战了。而此时,那位忍耐力极强的越王勾践,马上丢掉忍耐,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向吴国发动突袭。夫差本土危急,赶忙回军救援,结果,被越军包围,吴军不堪一击,一战即败。最终,吴国都城沦陷,吴王无路可逃,只好自杀。

也许,吴王临死前才后悔,不该不听伍子胥规谏,而把他杀掉;也才真正理解了太子友所讲的故事。所以临死之际,他用布把自己的脸蒙起来,表示他在九泉之下无脸再见伍子胥了,可惜,悔之晚矣!

越国之所以能灭掉吴国,是因为其早有准备,利用了吴王夫差的弱点,正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透过这一历史故事,不仅使我们感悟到:制定决策不仅要了解你的对手,还要考虑到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