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可是,就在这欢庆之际,关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斗争又开始了。
蒋介石的本性不改,力图通过内战恢复其对全国的独裁统治,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及解放区力量的壮大,国内外一致呼吁和平,国民党的军队远在西南和缅旬等地诸多因素的制约,他感到发动内战的时机不够成熟。于是,在美国政府的扶助下,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玩弄起和平谈判的阴谋。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文官长吴鼎昌向蒋介石建议,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其用意在: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可借媒体宣传共产党不要和平谈判,发动内战就有了理由;如果毛泽东来了,也可利用和平谈判麻痹全国百姓,并利用此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蒋介石对吴:鼎昌这一箭双雕之计颇为欣赏,于是,在8月14日到23日十天之内,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共定大计”。并说:“如何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务恳惠诺为感”,“兹已慰问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对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用意,和重庆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国民党的军警、特务云集等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是十分清楚的。但为了昭示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揭露蒋介石的阴谋,争取人民冀望的和平局面,毛泽东毅然决定去重庆,认为“这样可以取得全局的主动权”。
8月24日,毛泽东给蒋介石复电,通知去重庆。“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8月26日,新华社公布了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将去重庆的消息,引起了解放区军民的普遍不安,他们为毛泽东的安全担心。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表面上支持工会组织,送“共同奋斗”的锦旗,掩藏他罪恶的祸心,同时对工人群众进行了血腥屠杀。
土地革命时期,蒋介石悬赏几十万块大洋企图换取毛泽东的脑袋。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一去就再没有回来,遭到软禁。
著名人士李济深、胡汉民因不满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被押南京汤山。
……此次蒋介石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孰知所设是否“鸿门宴”?就在毛泽东将要动身之时,范文澜的夫人还特意找到吴玉章说,请转告毛主席,劝他千万别去!蒋介石是个政客,此公历来居心叵测,言而无信。重庆有人给毛泽东写信暗示:“重庆气候不好,易犯感冒……”还有人传说:国民党特务将不利于毛泽东的此次行动。事实上,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渝谈判之时,就有利用谈判之机长期软禁毛泽东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许多人劝毛泽东“不能去”,“不要去”,“去不得”,“凶多吉少”,“那是虎穴”。毛泽东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解释说:“第一次来电邀请我去重庆,我们没有理他,这是针锋相对!第二次来电邀请我去重庆,我们也没有理他,这也是针锋相对!蒋介石煞费苦心地第三次来电了,这下,他还是会认为我不去重庆的。如果我这次不去,那就会受他的骗,中他的计。因为我还是不去重庆,他就会欺骗人民说,三次电请都不去重庆,这便是共产党不要和平,要打内战……”这么一讲,大家明白了。
接着,中共中央给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魏德迈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美军派专机,并请驻华大使赫尔利乘专机来延安接毛泽东。这一要求也是从保障毛泽东的安全角度考虑的。因为蒋介石派出的飞机中途“失事”,蒋介石也容易推脱责任的。毛泽东赴重庆前,不仅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党内通知,还同接替他暂时代中共中央主席的刘少奇进行了长时间谈话:如果蒋介石在这期间进行军事进攻,一定狠狠地打,我军的胜利越大,我们的处境越安全。
8月27日,赫尔利与张治中乘专机抵延安接中共和谈代表。
8月28日,延安的天空格外晴朗,宝塔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这天,延安的党政军机关干部和边区群众起得特别早,纷纷来到东关坝机场欢送毛泽东一行赴渝。
上午八点半,毛泽东和周恩来从枣园中央驻地的窑洞中走出来,登上一辆抗战时南洋华侨捐赠的救护车,直奔机场。随同毛泽东一同前往的还有警卫人员齐吉树、秦长怀、孙震法以及负责警卫工作的龙飞虎、陈龙等。毛泽东穿着叶剑英在北平定做的一套蓝灰色的中山装,一双黑色皮鞋,头上戴着周恩来送的盔式帽。
飞机缓缓升空后,人们站在机场久久不肯离去,心情沉重。尽管斯大林给毛泽东的第二封电报中讲: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安全问题,由苏美两家负责;尽管国民党方面的张治中一再表录对毛泽东的安全负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人们还是不放心。下午1点,重庆九龙机场实行戒严。除美军宪兵外,蒋介石还特派警卫组组长陈布雷加强警卫。到机场等候欢迎毛泽东的有国民党方面的周至柔、邵力子、雷震等,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各界知名人士张澜、沈钧儒、章伯钧、陈铭枢、黄炎培等,还有中外记者数十人。
下午3点45分,一架从延安飞来的草绿色飞机,在重庆九龙机场平稳着陆。
机舱门打开。身材魁梧的毛泽东,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前来欢迎的重庆各界人士面前。他一面向大家招手致意,一面迈着矫健有力的步伐走下舷梯。
国民党的代表彬彬有礼地走到毛泽东面前,握手、问候。
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知名人士向毛泽东热情问候、称赞。
中外记者一拥而上,围住了毛泽东,有的拍照,有的递名片,有的提问题,有的抢先与毛泽东握手,细心地感悟着巨人的气魄与胸怀。
毛泽东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决,以期实现全国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希望中国一切抗日政党及爱国志士团结起来,为实现上述任务而共同奋斗。本人对于蒋介石先生之邀请,表示谢意!”紧接着,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张治中、赫尔利的陪同下,乘美大使馆的小轿车去张治中公馆小憩,之后来到张治中为他们安排的林园下榻。林园,原来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公馆。林森去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蒋介石和宋美龄便常住在这里。
天黑下来了,四周高墙围起来的林园显得格外神秘幽静。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让人顿生几分寒意。毛泽东的警卫员齐吉树站在门前,警惕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忽然,一阵杂乱而急促的脚步声由远而近,一群国民党便衣闯进院里,齐吉树上前拦住并同他们争吵起来。
在屋里阅读报纸的毛泽东刚要起身问个究竟,十几个便衣推开齐吉树闯了进来,站到房间的各个角落,个个持枪肃立在那里,将毛泽东围在中间。
毛泽东的警卫员迅即站在毛泽东的左右,手紧紧握住腰间的枪把。
齐吉树问道:“你们是什么人,谁叫你们闯进来的?”
便衣们不予理睬地大声喊着:“除毛先生之外,其他人都出去!”
“岂有此理!”警卫员被激怒了。
于是,便衣们一个个从腰间掏出手枪,对准毛泽东和警卫员。警卫员的手枪也对准了这群便衣。
剑拔弩张,怒目圆睁。
此刻的毛泽东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扫了来人几眼后,慢慢放下手中的报纸,向身边的警卫员摆摆手,示意:出去吧!正在这时,蒋介石、张治中和邵力子在国民党士兵的簇拥下,走了进来。蒋介石见此景尴尬一下后说:“你们这些混蛋胡闹什么,还不给我滚开!”
便衣们一个个溜走了。
“毛先生,他们误会了,误会了。”蒋介石说。
正在休息的周恩来、王若飞也闻声赶来。大家寒暄了一阵后,各自落座。
一个小时后,一束灯光突然刺破了周围的黑暗,毛泽东的住房门打开了,蒋介石从屋里走出来,立即被门口的保镖们前呼后拥着,不一会儿,消失在茫茫在黑夜中。
没等院子里哨兵全部撤完,龙飞虎、齐吉树等人冲到毛泽东的房间。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他们正在谈笑风生,也便轻松起来。毛泽东对他们说:“你们不出去,他们不放心,怕你们害了蒋先生嘛!”毛泽东来重庆,是出乎蒋介石预料的,所以他们很被动、很慌乱。就在8月23日他向毛泽东发邀请电时,还对心腹们说:“毛泽东不会来重庆同我谈判的。他不来,说明他蓄意作乱,我就命令讨伐;他若真的来了,我可利用和谈拖延时间,挥兵北进,把他们包围的包围,消灭的消灭,到那时就有毛泽东、周恩来的好戏看了。”
毛泽东真的来了,蒋介石没有任何心理和谈判内容的准备,只好立即召集大员们商讨对策。8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正午会谈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
8月29日早晨,蒋介石在国民党元老张群的提议下,匆忙确定了以首席代表张治中为首的谈判班子。8月30日,蒋介石偕同张治中、张群等人在林园客厅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就谈判问题进行了初步商谈。当晚,毛泽东仍下榻“林园”。次日,他谢绝了蒋介石的挽留之意,坚持住进了红岩村。红岩村坐落在城西的嘉陵江畔,是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于1939年修造的一幢竹木夹壁的楼房。毛泽东住在二层的一间房子,周恩来住在毛泽东的对面。周恩来在来重庆前就通知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叫他做好迎候毛泽东的准备工作。毛泽东住在这里后,钱之光为保卫毛泽东的安全,进行了精心考虑。在黄果树以内设了三道岗哨:外层是流动哨,设在黄果树附近;第二层设在大门口;第三层是毛泽东住房的门口,实行通宵值班。流动哨和房门口值班人员由办事处干部轮流担任。黄果树以外(大门口20米以外)由国民党负责。毛泽东外出,由办事处通知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由他们负责沿途的保卫工作。
毛泽东住在红岩村后,为限制毛泽东与外界接触,蒋介石派了大批特务,对红岩村实行了严密戒备,连毛泽东乘坐汽车的司机都是军统头子戴笠派来的。几天后,红岩村附近,经常有一些可疑的人出现,有的一边走一边向院里张望,有的坐在附近的树下不动。针对这种情况,钱之光加强了红岩村的保卫工作。
毛泽东来重庆的消息传出后,山城沸腾,人们以无比喜悦的心情奔走相告,成为当时谈论的中心话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以及各界友好人士也欣喜若狂,他们纷纷来到毛泽东的住所拜访。
爱国老人柳亚子,在毛泽东抵渝的第三天,就拜访了毛泽东。毛泽东与柳亚子早在1926年相识,以后常通信,交往很深。他见到毛泽东后,当即赋诗,以表达情感。“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中山长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热情称赞毛泽东此行是深入虎穴的“弥天大勇”。之后得出索要毛泽东的诗稿。9月6日毛泽东到沙坪坝南开中学访柳亚子,毛泽东说:“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乎与先生诗格相近,请审正。”随即便执笔畅书《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柳亚子看后,连连称赞:“好词,好词!真是气韵非凡,横贯古今!”
毛泽东这首词首先在《新民报》上刊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重庆《大公报》等十余家报刊相继转载,并发表了评论文章,盛赞是“绝世佳作”。“风调独特,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过去许多人,包括国民党的一些上层人物和社会名流,对毛泽东不甚了解,甚至认为不过是草莽英雄。今天看到这首词,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他胸怀伟大,气魄无比,才思超群,令人震惊和敬佩。许多文化界人士从内心感到:治国平天下不寄托于这样的“风流人物”还去何求?相比之下,那个身穿戎装的倒像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
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渝文化等各界产生巨大影响,蒋介石为之一惊,并让陈布雷把词找来念给他听,然后怅然道:“这是毛泽东写的?”
“有人目睹是毛泽东亲自写的。”陈布雷接着说,“这首词填得非常得体。刚才给几位词作家看过,他们一致认为气韵高华,词采明丽,同时寄托遥深。就连党内一些能吟诗作词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是上乘之作,对毛泽东的胸怀、学识产生了敬意。现在很多人在为毛泽东的词着迷,不管在朝在野,是敌是友,都在唱和着。我们的谈判刚开始,毛泽东就在重庆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果实在令人堪虑呀!”
蒋介石若有所思地说:“你看怎么办?我们不能输!”他更加直截了当了:“你去找人作诗填词,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
陈布雷赶忙暗中指示各地、各级国民党组织,广泛征集《沁园春》,并打算从中选优,在意境、气势和文采上超过毛泽东的,以蒋介石的名义公开发表。可悲的是,凡征集上来的《沁园春》,都是平庸之作。不得已,又在重庆、上海等地拼凑一些“文官高手”,可拿出来的作品仍不能与毛泽东的词相比,不敢“曝光”。此次活动是在高度保密情况下进行的,故一直鲜为人知。到1980年以后,才由当时参与本次活动的国民党要员透露出来。
9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邵力子等陪同下,来到中苏文化协会,参加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鸡尾酒会。
为保证毛泽东的安全,事先特作出规定:所有知情人都必须守口如瓶,谁也不许向外界泄露消息。谁知,这一消息竟然不胫而走。下午五点多钟,从七里岗到黄家垭口一带的道路两旁,早已挤满了人群,人们都期待着一睹毛泽东的风采。
六点多钟,一辆深灰色的小轿车缓缓向中苏文化协会门口开来,这时,人群沸腾了。当毛泽东走下车时,欢呼声、掌声不绝于耳,有人在喊:“我看见毛泽东了!我看见毛泽东了!”当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步入会场时,又是一片掌声,许多毛泽东以往的老朋友紧握他的手,激动得好久好久说不出话来。入坐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各界知名人士以及苏联大使纷纷走过来向毛泽东敬酒,并互致问候,整个大厅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冯玉祥向毛泽东敬酒后,背过身子,用手帕拭泪。谭理鸣先生紧握毛泽东的手,激动得直流泪,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毛泽东、周恩来在众人仰慕中,端着酒杯在宴会大厅走一周,每个人都向他们举起祝福的酒杯。毛泽东喝多了,今天确实喝多了。周恩来知道毛泽东难以“招架”,许多敬酒由他代喝了。为了参加晚上8点钟吴铁城秘书长的宴会,毛泽东只好向大家告辞。人们纷纷送毛泽东到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