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险难中的毛泽东
8071600000034

第34章 转战陕北(5)

彭德怀虽然知道这是敌人在造谣,蛊惑人心,但有一条是真实的,敌人确实发现了毛主席的踪迹,中共中央机关处于危险境地。

正在焦虑之时,王震匆匆闯进来,急切地说:“我刚才听到了敌人的广播……”紧接着又说:“彭总,党中央和毛主席处于十分危险之中,我马上带一个旅去援救他们吧!”彭德怀没作回答,面对地图思索着:毛泽东历来说话算数,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所以不可能向东走。向西,那就要受到胡宗南和马鸿逵的两面夹攻,甚至四面包围,处境十分危险。他突然手一指地图:“就在这里,天赐湾。”因为天赐湾是马、胡的结合部,他们勾心斗角,表面是最危险的地方,其实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利用敌人的矛盾、善于钻空子是毛泽东的特点。于是,王震率骑兵火速赶往天赐湾。三边分区和绥德的地方部队也迅速向天赐湾进发。

就在中共中央机关危急之际,王震率骑兵部队和三边分区、绥德分区的地方部队赶到,在敌人的后面发起了猛烈攻击。打得刘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共军的主力是从天而降。警卫团派出的那个排,佯装向西南败退,刘戡率兵朝着这个排追去。

敌人撤走后,中共中央机关在天赐湾住了下来。一个星期后,毛泽东又率中共中央机关重返靖边县的小河村。

前有大水拦住去路,后有敌七旅之众追来。毛泽东突然转身迎着敌人的几万枝枪口走去

7月下旬,毛泽东在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国战略反攻和各大区协同作战。

会议刚结束,刘戡率七旅之众由瓦窑堡北上,经大理河向小河扑来,企图封锁绥德、米脂,把毛泽东和党中央包围在无定河以西。为此,昆仑纵队必须抢先过绥德。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就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

周恩来首先介绍了敌情:“南边是敌占区,东边是董钊部,北边是刘戡的二十九军,西边是钟松的三十六师。我们是四面临敌,真是四面楚歌啊!”

毛泽东打趣地说:“可没有风声鹤唳呢!”紧接着他面带严肃,一边吸烟,一边思考,片刻之后,手指地图说:“按原计划,顺大理河而下,向东的榆林方向走。也就是说,迎着敌人西进的快速部队方向行进。”

周恩来立即提醒道:“这可是敌人力量最集中的方向,也是很危险的。”

任弼时加重语气说:“这条路充满了刀光剑影。”毛泽东以鲁迅的诗句补充道:“怒向刀丛觅小诗嘛!”

经过研究,确定了东进的行军路线。

8月1It,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小河村,向榆林方向转移,向西北野战军驻地靠拢。

这次行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改常态,将夜行军改为白天大摇大摆地转移。胡宗南捕捉到消息后,一面派飞机轰炸袭击,一面令刘戡拼命追击。

8月6日,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彭德怀发起了榆林战役。守城的邓宝珊连连向胡宗南告急求援,并惊动了蒋介石。8月7日,蒋介石飞抵延安督战。

蒋介石对于毛泽东的行动琢磨不透彭德怀攻击榆林,毛泽东也往榆林走。但他的如意算盘是:集中10个旅的兵力,先解榆林之围,再将西北野战军主力歼灭于葭县、米脂、榆林三角地带,并寻机将中共首脑机关一网打尽。

8月13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共中央机关,被刘戡、董钊和钟松两路敌人逼到了黄河以西、无定以东的狭小地区。

8月17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乌龙铺住了一夜,又率队东进,来到了黄河岸边。刘戡率七旅之众紧紧逼近,情况万分紧急。

刘少奇、朱德得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处在前有黄河、后有数万追兵的险境之中,万分焦急,打电报建议中央立即过黄河。彭德怀派人送信,也建议迅速过黄河。

此时,毛泽东在曹庄的一个窑洞里正召集会议,研究行军路线。

“敌人已经从北路、南路、西路包围过来……”任弼时不无焦虑地说,停了一会儿又说,“德胜同志,看来只有向东走了。”

“我有话在先,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现在,屁股后面有七个旅的追兵,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过黄河呢?”毛泽东的话很坚定。

周恩来连忙说:“主席,我们要过前边的葭芦河,不是过黄河。葭芦河只是黄河的一个分汊。我们过了葭芦河,回旋的余地就大了。”

毛泽东对周恩来的解释,依然没有做出反应。这时,侦察员飞马来报:刘戡冒雨从乌龙铺出动了。毛泽东说:“既然敌人这么积极,我们动身吧!”并让任弼时传话:“继续顺河东上。”

茫茫的雨夜里,中共中央机关好不容易摸到了葭芦河边。

几天来连降暴雨,葭芦河水骤然猛涨,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几里地外就听到了轰鸣声,令人望而生畏。“过不去了!大水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侦察员又报:“敌人已到曹庄,继续向我们逼近。”

子弹在耳边呼呼地响,几个战士应声倒下。敌人的先头部队已占领了附近的山头。担任阻击的警卫部队只有两个连,是二百人对付几万敌人。

刻不容缓,任弼时派人找来了几只羊皮筏子。于是,在灰茫茫的天光下,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在一片助威声中登上羊皮筏子,在波涛中拼命地划。可一瞬间,连筏子带人被卷进急流无影无踪。

向东的路走不通了。

敌人就在眼前。

“烟!给我拿烟来!”毛泽东伸出手轻声地说。“烟,你有烟吗?”大家互相问着。

毛泽东这些天戒烟了,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准备烟。况且,连日来大雨不停地下着,人们都成了落汤鸡,哪里去找烟呢?

“德胜同志,我……我这里还有烟,有火柴……”马夫侯登科终于小心翼翼地找出了那个小油布包,在别人的帮助下为毛泽东点燃。

毛泽东大口大口地吸着。

大家的心也跟着烟头一闪一闪地跳着。

忽然,毛泽东把烟头一扔,掷地有声地吼道:“决不过黄河,放心跟我走!”

他扫了一眼山头上的敌人,迈开大步,顺着河堤向北迎着敌人几万枝枪口走去。

大家惊呆了。

空气凝固了。

警卫员猛然醒悟,跑上前去保护,可被毛泽东喝退了。

毛泽东就这样泰然自若地向前走着。

队伍也紧随其后的,排成两队走着。

这时,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敌人几万追兵呆若木鸡似地看着毛泽东,几万枝枪哑了。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大摇大摆地在几万敌人的目光下走过去,二百米,三百米……

直到消失在远方,才听到激烈的枪声,但没有人追来。

这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最惊险的一幕。

几十年后,李银桥仍记忆犹新地说:“那简直是令人不敢相信的!当时胡宗南的兵四五次追上我们,都是这样……”

毛泽东率队顺利地来到了一座大山脚下,他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峰,对大家说:“上山吧!”毛泽东走在队伍的前面。

任弼时大声告诉队伍后的王参谋,把上山的痕迹抹掉,以免敌人摸到我们的行动路线。

毛泽东听后转过身子说:“没关系,你们就在这里竖块牌子,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那些蠢货也毫无办法。”

王参谋摇摇头说:“不行,敌人离我们这么近,说到就到,太危险了。”

其他人打趣道:“刚才是刘戡在睡觉,我们在他眼皮底下过来了,现在醒了,肯定要追的……”毛泽东将手中的棍子往地上一戳:“给我竖,我叫他追,恐怕他没这个胆子!”

周恩来明白毛泽东的用意,对他们说:“你们照德胜同志的意见办吧!”毛泽东走到山顶,听到山下传来的枪声,立足道:“是敌人来了吗?”他边说边找了块石头坐下,轻松地说:“好吧!我等着,我要看看刘戡是个什么鬼样子。”

过一会儿,侦察员气喘吁吁上来报告是对岸的民兵在打枪。

毛泽东站起身来说:“没有事,我们再走!”这时,侦察员又报:敌人追到山底下,看到了‘牌子’,怕中埋伏,没有上山来。

上山后远眺,葭芦河宛如一根银丝,穿越在高山峻岭之间。一阵凉风轻轻吹过,大家感到格外清新惬意。这情、这景,使大家不约而同地哼起了《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在白龙庙住了一夜。第二天,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顺利地渡过了葭芦河。

这时,刘戡率七个旅的追兵赶到河边,他们正想方设法要过河之际,河水突然猛涨,冲走了不少敌兵,大水拦住了敌人,刘戡只好望河兴叹。

天黑下来的时候,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杨家园宿营。当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研究在沙家店地区歼灭钟松部的作战方案。

8月14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迅速向沙家店地区运动。

8月17日,彭德怀打响了沙家店战役,死死围住了曾受到蒋介石嘉奖的、骄狂之极的钟松。经过三天两夜激战,我军全歼钟松的36师六千余人。

8月21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朱德和各大军区首长,讲了西北战场的大好形势,西北野战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8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葭县的朱官寨,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11月,来到米脂县的杨家沟,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的“十二月会议”,制定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具体行动纲领。

1948年3月10日,周恩来在杨家沟的一个小操场上,向中央直属机关的全体干部郑重宣布: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起了根本变化,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范围的胜利,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共同完成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

1948年3月23日,一个永远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是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最后一天,也是陕北人民欢送毛泽东等东渡黄河的一天。

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一同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在这里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在大雪覆盖的盘山路上,毛泽东坐的汽车突然熄火,沿着斜坡向深谷滑去

1948年3月24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后,溯湫水河而上,来到了临县的双塔村。这里是中央后委的所在地。后委机关的工作人员十分高兴,因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要经由这里去河北省西柏坡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再也用不着为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安全担忧了!叶剑英让毛泽东在自己的房子里休息。3月26日,毛泽东起得很早,让警卫员把床铺整理好后,简单地用过早餐,又准备上路了。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改乘美式吉普车,离开双塔村,当天到达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兴县蔡家崖村。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请毛泽东休息和办公,李井泉政委也把住房让给了周恩来。毛泽东在这个小村庄住了八天。这期间,毛泽东在晋绥边区县以上领导干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并接见了晋绥日报社的编辑人员。

4月4日,毛泽东等离开蔡家崖。毛泽东白天坐车,夜间工作,找地方干部谈话,参加各类人员的座谈会,访问群众,还在油灯下批阅各地发来的电报。他们经过岢岚、神池、雁门关、代县,到达晋察冀解放区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

五台山素称“华北屋脊”,海拔3000多米,由五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环抱而成,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每年9月就积雪满山,4月才开始解冻。此时,山脚下已是春意盎然,而山顶上依然是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有时天气变化无常,忽而狂风大作,乌云遮天,忽而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汽车沿着高低不平的山路走了二十多里,就到了艰难路段。忽然,暴风骤起,乌云翻滚,接着就下起了大雪。不多时,公路上的沟沟坎坎被大雪填平,而且越积越厚。汽车在风雪中缓慢地行驶。尽管刷雨器在不停地刮扫着挡风玻璃上的积雪,能见度仍极差,几乎分不清哪是路。越往上走,路越险要,一边是山坡,一边是望不到底的深谷。坡陡路滑,稍不留意,就会车毁人亡。司机周西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双手紧握方向盘,左脚始终不离制动闸。他十分清楚,毛泽东的安全系在他身上。

突然,汽车熄火了。警卫战士们从卡车上跳下来,有的去前面清雪开道,有的去后面推车。警卫战士们清理一段,汽车慢慢地往前移动一段。清理了一个多小时,汽车也没走上一里路程。

见此状,毛泽东要下车,可是警卫战士们说什么也不让。过了一会儿,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探出身子,对战士们说:“休息一下,不要急,反正天已晚了。”

战士们没有听,继续干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能让毛泽东在这冰天雪地中受冻,要尽快到达目的地--台怀镇。

经过战士们的艰苦努力,汽车爬到了五台山最高的山坳,只要过了这道山坳,前面的路就好走了。

山坳上的风更急,雪更大。战士们咬着牙奋力地推着车,一步步地往前挪。车轮打滑,战士们就把棉衣脱下垫上。

由于路面太滑,周西林死死地把住方向盘。突然,汽车沿着斜坡,向路边的深谷滑去。他急中生智,迅速把方向盘打向公路里侧,猛地一踩刹车,又死死地扳住手闸,汽车总算停住了。

脸色煞白的周西林,稳了稳神,声音颤抖着对坐在身边的警卫排长阎长林说:“阎排长,马上请主席下车吧!”

这时,战士们纷纷跑上前,一看,不约而同地“呀”了一声,真险啊!汽车已滑到崖边,一个前轮已经悬空。下面是万丈深渊,一块石头扔下去半天没有回音。要不是经验丰富的司机反应快,处置得当,后果不堪设想。

“谢天谢地!”阎长林倒吸了一口凉气。

周西林望着险情,目光呆滞。

毛泽东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他抬头望了望漫天飞舞的大雪,风趣地说:“看来只有人随天意了,走吧。”于是,他迈开大步,踏着积雪向山顶走去。走了一程,聂荣臻派来迎接的部队赶到了,毛泽东骑上由战士牵的马,在天黑的时候,到达了台怀镇。

毛泽东刚秘密地转移到城南庄,敌人就派飞机来轰炸,一枚炸弹落在他所住的小院子里爆炸了

1948年4月1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来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5月18日早晨,城南庄北边的山顶上,响起了急促的防空警报。警卫员李银桥立刻紧张起来。在延安时,敌机一进入陕甘宁边区,电话就通知了延安,拉响防空警报。而城南庄距北平很近,只有敌机到山顶上才能发现,拉响警报,动作稍一迟缓就来不及,因为毛泽东的住处距防空洞还有一百多米。

此时的毛泽东刚刚进入梦乡。叫醒他,万一敌机不来轰炸,他会大发脾气,不叫醒他,敌机要来轰炸怎么办?实在太危险。李银桥急得直搓手。

正在六神无主之时,三架敌人侦察机临空,盘旋了两圈后,呼啸着向北飞去了。李银桥和其他警卫员捏了一把汗。但他们并没有放松警惕,考虑到:敌机侦察后,肯定要派来轰炸机,这是他们经常的做法。想到这,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使他们的心脏跳动频率又加快了。

出于军人的警觉,聂荣臻听到飞机声音后,立刻放下饭碗,疾步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和当时担任警卫工作领导的江青等人商定:暂不惊扰毛泽东,因为他工作了一夜刚睡下;同时让警卫员做好一切防空准备,把担架放在门口,一旦敌机来,立即把毛泽东抬到防空洞。

撤离延安时,彭德怀曾对阎长林和李银桥说过:“关键时刻,在危险的情况下,不管主席同意不同意,你们把他架起来就跑,到了安全的地方再讲道理,主席也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