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险难中的毛泽东
8071600000033

第33章 转战陕北(4)

敌军主力已到达七里铺;敌人先头部队抵进吴家枣园,与我部展开激烈战斗;延安机场发现一股敌人;

……此时,毛泽东的窑洞灯火通明,还没有立即转移的迹象,他和周恩来正同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谈话,不时地从屋内传出笑声。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彭德怀匆匆赶来,他在门外就大声喊起来:“怎么主席还不走?快走,赶快给我走,一分钟也不要呆了!”在场的人顿时感到情况严重,否则彭老总不会对主席发这么大的脾气。叶子龙连忙走向前去,恳求地说:“主席,情况严重,刻不容缓,请你马上出发吧!”王震说:“主席,我已汇报完了,你该走了。”周恩来也劝说:“主席,时间不多了,到离开这里的时候了。”毛泽东看了看周恩来,问:“机关和群众都撤完了吗?”

“都转移光了,我刚检查过。”周恩来答道。毛泽东点点头说:“是到该走的时候了。”

大家终于放下心来,主席同意走了。可是,毛泽东又看了看手表说:“现在还有点时间,咱们吃完饭再走也不迟。”吃罢饭后,彭德怀一面指挥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快速清理办公桌和屋内的东西,一面让司机发动车。

这时,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曳光弹像流星一样画着弧线不时地在王家坪上空飞越。毛泽东站起身来,环顾一下居室,看到打扫得干干净净,拿不走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说:“怎么样,咱们走吧!”走到窑洞外,他反背双手,久久凝望着宝塔山,说:“我本来想看看胡宗南的兵是个啥样子,可是彭老总不答应,由他代我看了,我惹不起他,还是走吧!”毛泽东走近吉普车,满怀深情地说:“同志们,上车吧!这次撤离延安,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接着,毛泽东紧握彭德怀的手说:“你肩上的担子很重,留下你彭大将军对付胡宗南,我是放心的!”然后,互道保重。毛泽东、周恩来和王震登上第一辆车,江青也坐在这辆车上。其他人员上了第二辆车,紧跟其后的是拉着电台和警卫部队的卡车。彭德怀以深情的目光送毛泽东的车队向王家坪的东北方向驶去。

此时,是1947年3月19日。从这天开始,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在陕北转战一年有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惊险的镜头,深深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人们感怀、惊叹!

在撤离延安的途中,敌机尾随轰炸。突然,毛泽东坐的吉普车被敌机打中

撤离延安后,毛泽东的车队一直往东行。出发前,周恩来专门叮嘱警卫部队,途中经过的飞机场、柳树店、拐茆等关口,要特别注意警戒。为此,社会部慕丰云科长带领一个骑兵排走在车队前,以防万一。

车队顺利驶过上述关口后,很快进入了青化砭的三十里长川。这里两面是高山,中间是河套,地势险要。毛泽东让司机把车开慢一点儿,然后打开车窗,不停地观察这一带的地形地貌,心想,彭老总指挥西北野战军将在这里伏击敌人。

车队越出长川后,来到了延川县永坪镇西南的刘家渠,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就在这里住下了,这是离开延安后的第一站。就在毛泽东转移到刘家渠的同时,敌人在几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小心翼翼地摸进了延安这座空城。

第二天黎明,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刘家渠继续向东进发。途中,四架敌机尾随而来,发现毛泽东的车队后,便俯冲下来,接着是一阵扫射,然后轰鸣着向南飞去。毛泽东坐的车喀嚓一声停在了路旁,司机周西林两眼发呆地望着被打碎的挡风玻璃。

“老周,你怕不怕?”车上的毛泽东一本正经地问。周西林说:“没有什么好怕的,他胡宗南打坏了我们的旧车,又会送来新的。”

“对!”毛泽东赞许地点了点头。卫士长李银桥在一旁俏皮地说:“主席,你昨晚刚离开王家坪,今天早晨,胡宗南就派飞机来送行了,还满够意思的!”在开往清涧的途中,险情不断地出现。

气急败坏的胡宗南,在延安扑空后,派十几个旅沿着延榆公路追来,同时派几十架飞机寻找目标轰炸。

在这次空袭中,毛泽东坐的吉普车被敌机打坏了,再也不能开了。

幸好车上的人没有伤着。面对被打坏的吉普车,司机周西林满脸难色。毛泽东劝慰周西林说“不要紧,车子不能走,我们的两条腿可以走嘛!”他又接着说:“胡宗南不过就是这两下子,出动了这么多飞机,只打坏一辆车子;几十万大军,也只不过是占了一座空城,什么也没捞到。将来他不但要把汽车留下,恐怕命也难保呵!”大家又笑了起来。3月25日,毛泽东一行抵达瓦窑堡,与先期到达的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叶剑英等中央首长会面。次日清晨,西北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发起了青化砭战役,仅一小时,歼胡宗南的第31旅旅部和一个团近三千人,活捉旅长李纪云,取得了西北战场的首次大捷。

保卫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的警卫团只有四个半连,快被几万敌人追上了

胡宗南在青化砭挨打后,认为我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忙令刘戡六个旅由安塞后转,顺延榆公路反扑,一直追到榆林、神木。可敌人扑空了。于是,又反过来扑到定边,又扑空了。

其实,我军主力早已转移。中央机关也转移到绥德、城南的枣林沟。

3月29日夜,中共中央在枣林沟开了扩大会议,就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还是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上,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朱德、任弼时从各大战区领导同志打来的电报和党中央、毛泽东的安全考虑,建议党中央东渡黄河,迁移到晋西北、太行山等地方,因为那里相对安全,也便于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对此,毛泽东表示非常理解。但是,毛泽东从全局考虑,坚持继续留在陕北。因为只有“我留在陕北,才能拖住胡宗南,减少其他战场上的压力,有利于别的地方打胜仗”。经过讨论,最后决定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一分为二,一部分坚持在陕北,一部分过黄河。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叶剑英、杨尚昆转移到晋北地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工作。

会上,毛泽东提出给他留下中央警卫团的四个半连,其余的立即过黄河。朱德说:“这不行,太少,武器装备又不好,我们不放心。”刘少奇提出再调来一个团。毛泽东坚持留下四个半连,并说:“兵留在前方消灭敌人,我们靠陕北老百姓,靠自己保护自己。”

枣林沟会议的第二天,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叶剑英等分别奔赴各自的去处。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和警卫团的四个半连,编成四个大队,并成立了司令部,代号叫“昆仑纵队”。为了安全和保密,昆仑纵队的主要领导都各自起了代号。任弼时任司令员,代号史林;陆定一任政委,代号郑位;毛泽东的代号李德胜,有真理一定能得到胜利之意;周恩来因满腮胡子被大家尊称为“胡公”,代号胡必成,意为“胡公”奋斗的事业必定成功。

3月31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枣林沟到达绥德南田庄时,突然来个猛转弯,一直向西走。这时,敌人十几个旅正沿着延榆公路朝东北方向追,误认为中共中央机关向东北方向转移,意在东渡黄河。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竟然迎着他们往西走,只隔一道山梁,擦肩而过。

不久,敌人进占瓦窑堡,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由高家塔向涧峪岔转移。队伍顺利通过危险区后,在两个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翻过一座几十里的大山,来到石家湾。

4月4日,由于叛徒告密,敌人逃出我西北野战军包围圈,向中共中央机关扑来。在紧急时刻,毛泽东率队离开石家湾,转移到青阳岔。

4月12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到达安塞县王家湾、高川一带,一直安全地驻扎到6月初。

4月14日,我西北野战军在羊马河地区伏击敌人,全歼由瓦窑堡向蟠龙运动的敌135旅,活捉了代旅长麦宗禹。

5月4日,又在蟠龙全歼敌六千七百余人,活捉胡宗南“四大金刚”之一的167旅旅长李昆岗。

5月14日,安寨县赵武洞镇人山人海,陕甘宁边区军民在这里举行庆祝“三战三捷”(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大会。会上,周恩来在一片欢呼声中宣布:“党中央还在陕北!毛主席还在陕北!毛主席在陕北继续指挥我们战斗。毛主席让我转告大家:他要和边区军民一起奋战,与陕北人民同甘共苦,一天不消灭胡宗南匪军,毛主席一天不离开陕北。”祝捷大会后,胡宗南得到了毛泽东还在陕北的消息,大吃一惊,不住地叨念起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留给他的标语:“势成骑虎,进退两难。”

蒋介石得知毛泽东还在陕北,气得脸煞白,大骂胡宗南“太无能了,竟连中共首脑在哪都搞不清楚”。并向胡宗南下令“即使损失三个师也要抓住毛泽东。”于是,他们用美国提供的最新式的电台测向仪,测定毛泽东在陕北的准确位置。测向仪显示:陕北靖边王家湾一带有一个强大的电台群。敌人认定毛泽东就在这里。接着,胡宗南让刘戡带四个半旅,快速偷袭王家湾。住在王家湾的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只有警卫团的四个半连保卫,没有其他部队,形势十分严峻。

窑洞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面对墙上挂着的地图研究对策。研究中,就向何处转移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毛泽东坚持向西走,任弼时坚持向东走,双方争执不下。

任弼时说:“敌人主力从西边来,向西走就可能同敌人相遇,即使避开了刘戡的四个半旅,往西就进入了宁夏马鸿逵的防区,八个骑兵团的马家军,战斗力很强,不可小看。再说,往西走,与敌人周旋的余地小,有被敌人四面包围的危险。”

说到这,任弼时有些激动:“我手中只有二百多条枪,而刘戡是四个半旅。我是昆仑纵队司令员,我的任务是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往西走这步棋太危险,我不同意!”

毛泽东一边听着,一边猛烈地吸烟,表情十分严肃。他思考了片刻之后说:“敌人企图无非是三个:一是要把中共中央机关消灭在这里,二是要中共中央机关过黄河,三是把中共中央机关逼到沙漠里饿死。我的想法是:敌人往东来,我们向西走,敌人往北来,我们向南走,大路通天,各走一边。迎着敌人往西走,这是他们所预料不到的。往西走,是要冒危险的,但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危险的地方倒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往东走,那正中敌人下怀,我们就不得不过黄河了,那首先就在政治上输了。”

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还是往西走。但是为了安全起见,队伍先向北走三十里到龙泉,然后再折回向西行进。

敌人离王家湾只有七里,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参谋推门进来:“请示主席,我们什么时候出发?”毛泽东说:“慌什么嘛,还没看见敌人呢!”心急如焚的汪东兴在一旁说:“主席,还是早些吧,太晚了路不好走。”毛泽东说:“等一等看,胡宗南的兵到这里,再走也不迟。”

汪东兴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待敌人到再走,一是能更好地掩护群众,二是不让敌人摸到我们的虚实。于是,他说:“主席,你们先走吧!给我留下一个排在这里阻击敌人。”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刚离开王家湾,天空便电闪雷鸣,接着下起倾盆大雨。毛泽东和大家冒雨前进。走到山梁时,坡陡路滑,给毛泽东驮东西的骡子失前蹄坠入深涧,紧接着一个战士滚下山坡。毛泽东右手拄个木棍和大家在溜滑的坡路上攀登着。这时,王家湾一带响起了枪炮声,敌人的飞机也在上空盘旋。侦察员飞马相报:副参谋长和敌人接上火了。原来,汪东兴接受毛泽东交给的任务后,把一部分兵力放在杨屹崂湾的制高点上,阻击敌人,打退敌人三个旅的三次冲锋。敌人非但没有前进一步,而且也摸不到我军的虚实。

傍晚,侦察员又报:敌人迂回部队离我们很近了。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中共中央机关的队伍顺着山梁往上爬。突然,山下响起了一阵零星的枪声,同时发现山沟里一片火光,照得整个山沟通红。在哗哗的雨声中,可以清晰地听到人的叫喊声和骡马的嘶鸣声,那是追兵,就在中共中央机关的脚下。天渐渐地黑下来,毛泽东默然地站在光秃秃的山梁上。身边的警卫员自动靠拢他。毛泽东抹了抹额头上的雨珠,时而仰望灰蒙蒙的天空,时而紧锁眉头,时而俯看山下的火龙。脚下那望不见尾的火龙就是敌人四个半旅的追兵呀!前边传来任弼时的命令:“不许吸烟,不许打手电筒,不许咳嗽……”

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凝神地望着风雨中肃立的毛泽东,心想:我们被敌人追上了。我们二百多人怎么对付几万人呢?可是毛泽东依然那么镇定,那么轻松。对身边的警卫员说:“这场雨下得好啊,再过半个月,就可收麦子了,大家可以吃到白面馒头了!”

毛泽东的话,使大家的心平静了许多。

大雨伴随黑沉沉的夜,一直下到天明。这时侦察员报告:“敌人顺沟过去了!敌人全部走完!”

毛泽东大手一挥,“好,我们走!”

中共中央机关翻过梁顶,来到了小河村。

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敌追兵隔山相处,情况万分危急,王震率部赶来相救

6月9日,刘戡率他的四个半旅追到中共中央机关驻地王家湾,并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发现了“李德胜同志”的信封,他认定李德胜就是毛泽东的代号,于是,紧随着中共中央机关的马蹄印向北追去,然后又从龙泉向西,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搜索前进。

敌人离小河村仅有十里了。周恩来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中央警卫团派一个排到村东制高点监视敌人,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向靖边县的天赐湾转移。

纵队刚刚落脚,准备生火做饭,侦察员报敌人已逼近天赐湾。

中共中央机关立即隐蔽在狭窄的山洞里,和敌追兵隔山相处。警卫排与敌先头部队只有几百米之遥,敌人的喧嚣声清晰可闻。

中共中央机关的二百多人全部进入战斗状态,毛泽东的内卫排也奉命应急。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围坐在地图前,仔细地研究敌情。毛泽东压低了声音说:“我们所处的位置,正是胡宗南、马鸿逵的结合部,胡马勾心斗角,正适合我们钻空子。”于是决定:派一个排在村东阻击敌人,但敌人不到眼前,决不许开枪。同时,再派一个排迅速向西南方向运动,以诱开敌人。其余人员集中山后,待命转移。

这时,话筒里传来了急促的声音:“敌人只离我们四五百米了!”毛泽东对着话筒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着:“不要慌,只要没被敌人发现,哪怕到了眼皮底下也不准开枪!记住!”

“记住了!”话筒里回答着。

话音刚落,前方响起了一阵枪声。

任弼时迅速抓起话筒:“怎么回事,被敌人发现了吗?”

“好像没有,可能是敌人搞火力侦察。”

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为了应付意外,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必要时,各带一部电台分别从三个方向突围,哪怕是一个人突围出去也是胜利。情况到了万分紧急的时刻。

6月9日,彭德怀收听到国民党广播电台的消息:国军数万劲旅,6月9日从延安向西北扫荡,占领保安、青阳岔、卧牛城等处,到达中共首脑部所在地。毛泽东一行正冒雨向北逃窜。共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身负重伤,危在旦夕;共党中央书记任弼时在雨夜逃跑时摔下山崖,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