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8072600000022

第22章 情志养生(1)

佛家认为,人心本清净,只是受到外界各种物欲的诱惑才导致了心念妄动迷乱,才产生了无尽的烦恼甚至疾病丛生。佛家养生要求的是明心见性,即要求在思想和精神上下工夫,修炼的过程是领悟佛法,破除妄念的阶段。佛家的修身养性主要是通过去除烦恼心志、保持精神愉悦、保持乐观心态等途径来实现的,这也是佛家养生的核心和要领。

欢笑开怀,让你一生年轻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十笑百病消”“一天笑三笑,胜吃神仙药”“笑口常开,健康永在”……这些说的都是“笑”对身体的益处。

这些话虽然夸张,但却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笑历来被我国医学家视为保健养生的秘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最佳天然保健品。据研究表明:在89岁以上的寿星中,约有90%的老人有平日爱笑的习惯。

无独有偶,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印度、德国、美国、英国等国,也纷纷兴起了一股笑的保健养生热潮。据说,全世界约有5000多家名称繁多的搞笑组织,如:“笑声学校”“笑声俱乐部”“笑声节”“笑声合唱团”“笑声协会”等。尽管名称繁多,但主旨就一个字:笑。

医学家们研究证实,笑有如下好处:

1.大笑能够释放压力

笑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喜和快乐感。调查显示,超过70%的疾病是由压力而引发的,如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感冒、失眠、头痛、胃部不适甚至癌症等,而笑正好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放松精神、抵抗疾病的作用。

2.笑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情绪低落、特别是长期压抑和紧张,会更容易让人生病;长期郁郁寡欢或者遭受了突如其来打击的人易引发心脏病。

医学研究证实,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会随着血管正常扩张度的下降以及引起血液无法正常通过而不断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在情绪低落时,大脑往往刺激体内分泌影响健康的荷尔蒙,结果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和血管收缩,而笑可以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

3.笑能增强消化道功能

医学研究发现,大笑1分钟等于剧烈活动45分钟。在笑声中,人的呼吸运动会加强,呼吸系统通过震动把废物清除出去。在笑声中,胃的体积缩小,胃壁的张力加大、位置升高,消化液分泌增多。

4.笑能促进新陈代谢

笑声会震动横膈膜,活络腹腔的所有器官,并加速血液的循环,连带使充足的氧气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的细胞,让身体每个细胞都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新陈代谢自然更旺盛。

小知识

笑要“趋利避害”

虽然说,笑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可是,不健康的笑有时也有害处。比如抑制自己真实感情的“傻笑”、不想笑碍于情面不得不装出的“假笑”……凡此种种压抑情绪的皮笑肉不笑的笑,完全不具备笑的积极作用。大笑时血压(收缩压)可升高30~50毫米汞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过度大笑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患胃溃疡者,大笑可使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多,胃壁肌肉张力加强,腹压增高,易诱发溃疡穿孔。大笑时腹压增高,还可使患腹股沟疝者小肠疝出。总之,笑有双重性,是把双刃剑,对保健养生有利有弊。因此,要趋利避害,要学会健康的笑法。

生气是养生的大敌

佛家认为,在人的情感世界里最具杀伤力的一种情绪莫过于“生气”。因为生气不仅会伤害别人,使人难堪,而且会伤害自己,有损自身健康。因为人在震怒时,呼吸会加快,肺泡会扩张,耗氧量会加大,肝糖原会大量损失,血流会加快,血压会升高,心跳会强烈,全身将处于正常生理机能的失控状态,犹如洪水决堤,大有摧枯拉朽之势。所以,生气是罹患疾病的根源,经常生气是养生的大敌。

据研究表明,爱生气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和死亡率,比少发怒的人要高5倍。同时生气对人体还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八大危害:一是引起胃溃疡,二是加快脑细胞衰老,三是诱发皮肤长出色斑,四是导致心肌缺氧,五是伤肝,六是引发甲亢,七是伤肺,八是损伤免疫系统。因此,人应尽量少生气,生气了应尽快宣泄。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不顺、很多烦恼、很多怒气,故人活着就逃脱不了生气,但佛家认为,生气不生气,是由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生气与否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有的人被气得暴跳如雷,而有的人却怡然自得、丝毫不放在心上。所以,只要你明白生气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是自我虐待,你自然就不会经常让自己生气,除非你把生气当成是生活的调味品。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不生气呢?

1.试着让自己延缓发怒

如果你遇到一件事情的直接反应就是发怒,试试看,延缓15秒之后,再以你一贯的方式爆发。下一次延缓30秒,不断加长这个时间,一旦你看到自己能延缓发怒,你就已经学会了控制。延缓就是控制,多加练习,最后就能完全消除。

2.自我暗示、激励

人在生气时,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司令官,坚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感情。爱发怒的人也不妨立个座右铭,如“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发怒是没文化、没教养的”,“发怒是无能软弱的表现”等等,通过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命令,可以有效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战胜怒气的精神力量。

3.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避免生气的良药。一般说来,人无缘无故地生闷气是少见的,大都是有一定的缘由,再加上自己不能及时地从生气情景中摆脱出来,就容易加剧情绪的恶化。因此,爱生气的人,一旦遇上控制不住气愤,应马上转移注意力,把心思转移到学习、工作或娱乐中去。

4.学会让步

许多爱生气的人总是固执己见、任性,难以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缺乏足够的自我批评的精神。因此,爱生气的人需要学会合理的让步,这不仅对事情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有益处,而且也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和爱戴,最终使生气的诱因荡然无存。

5.要懂得宽容

佛家认为,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生气的克星。懂得宽容就意味着懂得理解,懂得将心比心。这样,即使怒气想要恣意妄为也很难。一般来说,一个善于体谅他人及平心静气的人,都是道德高尚、宽宏大度、涵养很深的人。很多人都见过寺庙里的弥勒佛,大肚子,笑容可掬,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我们在生活中,要是能像弥勒佛一样,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做到宽容,就有可能使怒气消失。

小知识

佛家之《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佛家有云:“夫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者多,其事略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脂肥浓……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夫恬愉相资,成长久之道;喜怒不节,伤阴阳之和。恚能自制,如止奔马,是为善乱御。”

意思是说,人们之所以不能悟道,是因为心神昏乱;心神之所以昏乱,是因为外界事物的干扰。外界干扰的因素有很多,大概说来有三种:第一是权势、财利和虚名;第二是窈窕、娇艳的美色;第三是美酒佳肴……所有扰乱人心的事物,都是由以上三种原因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三种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细枝末叶。因此,只要从根本上戒除这三种因素,其他的便可迎刃而解……只有娴静和快乐互为补充,才是健康长寿的方法;如果对喜乐和恼怒不加节制,就会因为阴阳失调而危及健康。如果能够自我控制愤怒,就像制止狂奔的野马,这才叫做善于控制。

知足常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态度。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不知足面前垮掉。常言道:“欲壑难填。”要知道人的欲望一旦爆发,那真是不可收拾。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四蹄似牛,头上长角,身上有鳞,尾巴翘得很高,嘴巴张得很大,两眼突出,模样十分古怪,这种怪兽叫“贪”。它贪吃千禽百兽,甚是贪得无厌,异想天开,甚至还想吃天上的太阳。

一天,贪到海边喝水,望见太阳的影子在大海中飘浮,以为这就是太阳,结果跳入大海,被汹涌的海浪吞没淹死。

这个传说是告诫一切贪心的人不要贪得无厌,否则将会像贪一样自取灭亡。

现实中我们有太多的不满,很多的人带着一辈子也没有实现目标的遗憾离开人世。其实,人究竟需要什么?人满足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佛经里记载,佛陀曾说:“你们这些比丘,如果想要脱离诸苦恼,就应当学会知足之法,懂得知足的人,即使只能在地上睡觉,也会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就算是在天堂,也不会觉得满意。不知足的人,虽富而贫;知足的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众多的欲望所牵累,让懂得知足的人看了都觉得可怜。”所以说,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福报,脱离种种苦恼,就要懂得知足。

现在社会,有很多富有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在富足的环境中,却有很多苦恼。其实,人生的快乐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是在于精神上的满足。物质带给人们的快乐,只是在刚拥有的那一刹那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精神的充足,是无限量、无形与永恒的喜悦。

近代的弘一法师,淡泊物质,随缘生活。一条毛巾用了18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载,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

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他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

平常吃饭,佐菜的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曾以为苦,富裕也不曾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轻松。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仍与贫困的人相差无几,而贫苦的人,虽然物质上较缺乏,但如果知足,心灵上也会很富有。

小知识

知足乃人生之境界

从养生的角度上看,人要学会知足。知足的人即使没有豪车阔房,照样生活得开心;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一切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失之淡然,得之泰然”,不能要求事事都符合自己的愿望,不能过分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学会了知足,才能常乐。这不仅是佛教的要求,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人生无病不可得

佛家认为,病痛是人生的苦难之一,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众生几乎都无法逃脱其缠绕,若能以无所得心待之,一样可以安然自在。

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四不可得经》,讲了“四不可得”,其中第二就是“无病不可得”。病,几乎是难免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有过“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的论断。

病有两种:一种是由四大不调所生的痛苦,称之为“身病”,也就是泛指所有身体上的疾病。另一种是因过于兴奋或过于忧愁、过于恐惧、过于惊吓等因素,失去了心理上的平和,从而引起的各种疾病,称之为“心病”。

无论什么病,在精神状态上都会有反映,总的来说有“六种病相”;如果多昏昏沉沉,是肝中无魂;如果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如果多恐怖癫病,是肺中无魄;如果悲痛大哭,是肾中无志;如果多惶惑,是脾中无意;如果多怅失,是阴中无精。

另外,身体不适,也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这称作“五脏病相”;面无光泽,手足无汗,是肝脏的病相;面色青灰,是心脏的病相;面色发黑,是肺部的病相;浑身无力,是肾脏的病相;体涩如麦糠,是脾脏的病相——这与传统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中国人向来以中医为自豪,印度人也以印医为骄傲。曾经有人对这两个民族的医学做过比较,认为“中国医学是疗病于已然,而印度医学是防病于未然”。这个结论是否准确可以探讨,但是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印度医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注意卫生、养生,这在佛教典籍中能找到许多佐证。比如早晨嚼杨枝,饭后静坐调养身心,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经常洗澡等,看起来好像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养生之道。

我们都知道,佛教十分注意环境卫生,寺院通常由专人负责打扫,讲究干净、整洁,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杂物。不仅大殿、法堂、禅房等重要场所要保持清洁,连库房、浴室、西净等内部设施也非常整洁。

有一位寺院方丈,一天在走廊上看到一张小纸片,便跪下来将这张纸片捧起,高高举过头顶,然后绕着寺院走了一圈,让僧人们都看个清清楚楚。他这样做有两层意思:一是任何东西都不能糟蹋,二是佛门戒律不能违犯。

印度医学的高明之处,就是善于将心理疗法和医术配合运用。

有一个故事令人回味:传说,王舍城里有一个医术高超、受人尊重的医生。一天,有个总是忙忙碌碌的富商请他看病。这位富商的病症十分奇怪,找了许多名医都医治不好,这才慕名不远千里找到这位传说中的神医。他详细地了解了富商的病情以及他的生活习惯之后,知道他十分好动,一刻也闲不住,就针对这一特点制定了治疗方案。他对富商说:“你得的是一种怪病,很不容易治疗,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配合。”富商连忙答道:“我一定积极配合治疗,你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于是,医生就问这位富商:“你能否做到右侧卧七个月,左侧卧七个月,最后仰卧七个月?否则的话,根本无法治疗。”富商无奈地点点头,只得接受这一治疗方案。于是,医生开始了对他的治疗。先是打开了他的头颅,取出两条虫,随后把伤口缝好,要他卧床休养。富商右侧卧七天,左侧卧七天,最后仰卧七天,病就痊愈了。他感到很惊讶,在向医生致谢时,顺便请教他这是怎么一回事。医生解释道:“如果我不事先要求你侧卧七个月,恐怕你每次侧卧根本躺不了七天。”

这就是典型的医术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例子。生活在公元前的大夫们就已经知道了运用心理疗法的重要性,现如今,我们也可以更加广泛地将心理疗法运用于我们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的身上,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同疾病作斗争。

小知识

四不可得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生死无常,合会有离,富乐亦尔,非常非恒,非不破坏。天人福报享尽,尚且要退堕恶道轮回,何况世间凡夫?要求不老、不病、不死,永享恩爱荣乐,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在《四不可得经》说,世有四事不可获致:一是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二是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三是欲求长寿在世无极,终不可得;四十欲求不死不可得。

以平常之心态,面对一切无常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