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8072600000025

第25章 情志养生(4)

烦恼,佛家认为,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状态的总称就是烦恼。它是苦的直接根源,是感生轮回报果的总因。佛家认为,被外物所诱叫惑;惑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仍不知返叫迷。悟与觉同义,觉悟就是表示察觉过失和错误,而佛教讲的觉悟,就特指了解了真理。佛家认为,只有持守戒律,休息禅定,才能获得智慧,转迷为悟,即觉悟,否则就是执迷不悟。

去除“三毒”是克己的根本

克己是佛家教义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可以概括佛教的全部精华思想。克己的原因说明了佛教世界构成的理论,克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修行的过程,克己的终极目的实际上就是追求涅槃。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认清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佛家认为,人之所以总是陷入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是因为人总是摆脱不了烦恼。烦恼虽然有很多种,但可以归纳为三类,即贪、嗔、痴,总称为“三毒”。

在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经典《大智度沦》中对这三者给出了明确的说明,书中说:“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世俗世界中有益于我的东西的贪恋和追求就是贪;自己的贪念不能满足,就生愤恨之心,这就是嗔;而产生贪和嗔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无知),这种无明就是痴。这三种烦恼(三毒)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佛家认为要摆脱轮回、达到涅槃就要努力去除这三毒。而去除三毒的方法就是克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意识。把自己克制住了,这三毒自然也就没有了。三毒没有了,自然就摆脱轮回之苦了。

佛教的克己思想主要表现为戒、定、慧三学。克己的初级阶段是所谓的“戒”。所谓“戒”,更多的只是表明了一种修行者对自己行为的克制,这种行为的克制就是要求佛教信徒在生活中要按照佛教繁冗复杂的戒律办事。也许这种客观上的行为并不代表其本心,在思想上、主观心态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正因如此,“戒”才只是克己的初级状态,它解决的只是行动的表现,而没有解决心的问题。

克己的第二阶段是“定”。“定”是指修行者不仅要按照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从主观心理上安于这种生活,约束自己的意志,变被动忍受为主动事受,这样才是修行的真实本意。

“慧”是克己的最高阶段。慧是指通过修炼已经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不再迷惑,达到了跳出轮回脱离生死的境界。慧也因此是成佛的关键一步,是克己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

从以上可以看出,克己所表现出的戒、定、慧三种形态是一个依次上升的关系,即从最低级的、强制约束自己外部行为的戒,到中级的、约束自己内心欲念的定,再到彻底消灭欲望的慧。戒、定、慧三个阶段构成了佛教克己的思想体系。无论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其实都脱离不了戒、定、慧的范畴。也就是说无论是佛教的哪一个阶段或是哪一个宗派都是要求人们要克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念。克制自己的意识,以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小知识

涅槃即是解脱

涅槃是佛教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它所提出的种种修行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也可以称为解脱。涅槃一词的本义是熄灭,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摆脱了轮回,熄灭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佛家认为,要使人最终摆脱痛苦和烦恼就必须熄灭人的欲望或贪欲。而人的欲望的产生直接源于人类的无知,所以人类只有摆脱无知才能从根本上去除欲望和痛苦。佛教在产生时就提出了涅槃的观念,在其后来的发展中,这一观念的含义也不断地得到丰富。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人世间有纷繁的一切,人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方法,为保持身心愉悦,需要不遗余力地投入新生活而不至于活得太沉重。有人说,人生犹如一枚青橄榄,细细咀嚼既有清泉般的甘醇,也有难以诉说的苦涩。如何去坦然地面对这矛盾?佛家认为,学会忘却,是一种有效的处世方略。

有人心存痛苦,去问禅师。禅师尚未开口,先为他倒了茶,可是眼看水都溢出来了,禅师却还在倒,他心存疑问,说道:“师父,水已满了,你怎么还在倒啊?”禅师就回答:“你现在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边装满了抱怨,如果你不将那些不满都倒出来,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这印证了一个真理:快乐者首先必须忘掉一切烦恼,使自己虚怀若谷,只有我们的心保持“空”的状态才能无物不存,无物不纳,因缘触发,禅机自显。

上天赋予我们记忆和忘记的能力,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太容易忘却,其实,过目成诵,博闻强记固然好,但忘却不见得绝对不好。生活中有许多痛苦、尴尬、恩怨,就是因为我们会忘却,这些对身心有害的成分才渐渐地被冲淡,渐渐地使我们远离了受过的苦痛,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快乐和幸福。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忘掉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东西却很难。

“该忘却时就忘却,难道要记一辈子?”这是睿智者的声音。假若生命没有这样的自卫本能,如何还能过正常的生活,世上还怎会有勇敢、快乐和幸福?一个人若把所有的事情统统记住,那么,他不累死也得发疯。

正常的忘却是人类的生理与心理所必需的。有医疗个案表明,一个人如果记忆出现异常,凡是经历过的事都不会忘记,那么他每天的活动都会充满混乱。古往今来,天灾人祸,留下多少伤痕,如果一一记住那些伤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没有“忘记”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记得太多。忘却,在某一层面上是值得赞赏推崇的,人类是在忘却中前进的。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勤奋,待人彬彬有礼,说他行德才兼备一点儿也不为过,但是,他一直为自身存在的缺陷苦恼着,因为他的另一支胳膊在上山砍柴时不慎从山崖上摔下来摔断了。人此后,他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看着别人都那么生龙活虎,他实在抬不起头来。

为了战胜这种苦恼,他就更加发愤努力,每当钻进书的海洋,他就物我两忘,但是,一旦书本放下,那种极端的痛苦与自卑又向他袭来。

听说山上住着一位80多岁的高僧,非常善于开导人,年轻人慕名来到山上。

高僧接待了他,年轻人倾诉了自己的苦恼,然后把那只没有手臂而空着的袖子转向高僧:“不信你看,这就是折磨我多年的缺陷。”

高僧把手伸出年轻人的袖管里,然后抬起头来微笑:“什么缺陷?你的袖筒里什么都没有。”

这个年轻人有那么的知识与美德不去关注,却要关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袖管,无端地丢弃了美好,只在乎遗憾。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犯和年轻人一样的错误。

人生在世,忧虑与烦恼有时也会伴随着欢笑与快乐的。正如失败伴随着成功,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记存在头脑中,那他会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头脑中储存的东西,给予及时清理,把该保留的保留下来,把不该保留的予以抛弃。那些给人带来诸方面不利的因素,实在没有必要过了若干年还拿出来回味或耿耿于怀。这样,人才能过得快乐洒脱一点儿。

小知识

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修饰自己的心灵,甚而让它蒙上了一层层灰尘,当灰尘越积越厚时,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迷失了自己。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们就可以始终保持本真的自我。当我们的心灵被自私自利所左右时,要学会用道德和良知的砝码来摆正自己;当我们让愚昧和无知拖住了双腿时,一定要学会用科学的观念为自己鼓劲加油;当我们被邪恶与野蛮所蒙蔽时,要学会用正义和文明的武器打倒邪恶,拯救自我……不管我们的心灵会遇到些什么,只要我们时常清理和打扫,我们的心灵世界就会永远纯洁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