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8072600000029

第29章 名人与养生(1)

佛家文化包含有广泛深邃的养生元素,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不仅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对养生有颇值得当代人借鉴的独得之秘,而且他们多半是沉浸在佛家文化中的精英,往往能超越单纯的方法、技巧,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对养生之道产生独到的认识,除了关注现实的躯体,他们对心灵的养生更是拥有独到的感悟和体验。

梁武帝的养生之道

南朝佛教发展的高峰是在梁代,梁代历四帝五十六年,以武帝萧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迹最为突出。萧衍享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乾隆的长寿皇帝。这在生产力不发达、医疗保健水平低下的古代,尤其在封建帝王当中,确实是不多见的,这与梁武帝的抗衰养生之道不无关系。其长寿秘诀是:

1.食素忌酒

在饮食嗜好方面,梁武帝长期养成以素食为主的习惯,并且不喝酒。他后来曾经写过一篇《断酒肉文》,认为酒是“恶本”,酒是“魔事”,荤食是“一切众病”的病因。凡是离不开鱼和肉的人常说,蔬菜等素食性冷,吃多了会使人的身体虚弱疲乏;鱼和肉性温,对人体有益。梁武帝认为,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与此相反,长期吃素食的人,营卫流通,身体发热,气力充足,说明蔬菜等素食性不冷,并有补益作用。吃素食的人,身体强壮,头脑清爽,很少有昏沉痨的感觉;多吃鱼和肉的人,“神明昏浊”、“四体沉重”。

梁武帝吃素决心很大,到了晚年,他过上了佛教徒的生活,经常日食一餐,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饭而已。对那些敢于饮酒食肉者,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尽管他晚年清瘦,身体还是健康的。因为宫廷素食毕竟不同于民间或一般寺院的低质量素食,还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心胸开阔

梁武帝肚量也很大,很少为小事与人生气,这就避免了引起心理紊乱。《梁书》记载,有一次梁武帝设巨饼宴,尚书蔡樽在座,梁武帝直呼其名,蔡樽不应声。梁武帝觉得他有些生气,于是改叫蔡尚书,蔡樽才放下筷子答应。梁武帝说:“卿向来耳聋,如今怎么听见了?”蔡樽回答:“臣职务是‘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唤我。”此时梁武帝虽觉惭愧,但他并未动怒,也丝毫无报复之意。

3.善哭

梁武帝从小就哭劲儿十足,一生中常“长哭当歌”。6岁时,献皇太后去世时,他就哭得像个泪人。这种哭法,超过了成年人,感动并赢得了“内外亲党”的“敬异”。祭祀时也如此,“拜扫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哭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宣泄法,这种方法可以把不良情绪通过哭疏泄出来,会使人顿觉轻松。

4.爱学习

萧衍自幼天资聪敏,勤于动脑,酷爱文学,乐于读书。他当了皇帝后.不管事务多么繁忙,仍手不释卷,经常读书到深夜。萧衍还醉心著书立说,撰有《毛诗答问》、《尚书大义》等二百余卷,《通史》、诗文等六七百卷。读书则神安,神安则寿延。勤攻读,多写作,是萧衍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5.好六艺

萧衍喜玩好乐,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他“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他精通乐律,亲手创制了准音器四具。名“通”,用来校音。帝王天子,亲制“通”器,堪称一大奇闻。他还亲自制作了长短不同的十二支笛子,以应十二律。古人云,笑一笑,十年少。喜能解愁,欢则去忧,萧衍好六艺,长乐观,所以能益寿延年。

小知识

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的对话

梁武帝在位期间,广兴寺庙,大养僧人。后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就去拜见梁武帝。他来到皇帝的房间时,梁武帝正在念佛打坐,很是虔诚。达摩祖师很是高兴,这样两个人就开始了谈话。现将《五灯会元》中一段话,摘录如下: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唐太宗的养生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598年,卒于649年,是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之一。他18岁随父晋阳起兵后,南征北战,东进西伐,为建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唐太宗在登极之初,曾一再嗤笑秦始皇祈求神仙、冀其长生的荒唐。他说:“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贞观五年,他还说图谶迷信是“此诚不经之事,不能爱好”。贞观十一年又说:“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寿者修短之常说。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含灵禀气,莫不同焉,皆得之于自然,不可以分外企也。虽复回天转日之力,尽妙穷神之智,生必有终,皆不能免。”

然而,随着“贞观盛世”的颂歌越唱调越高,唐太宗竟被吹昏了头脑。他认为,自己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超过了古人,甚至连诗文书法都是历代帝王无法比拟的,所以渐渐滋生了骄傲自满和贪图享受的思想。对佛法,也开始信服起来。他曾对诤臣魏征说:“朕想推阐佛法,使天下人民咸知向善,这岂不也是很好的事吗?”随后,下诏集天下高僧800多人举办了一场水陆大会,以超度枉死鬼魂。水陆大会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而结束时,大会主持人陈玄奘上书奏请西天取经。唐太宗当即应允,并称玄奘为“御弟”临行那天,还率文武百官,一直送他至朝外,并赐其紫金钵盂一个,又赐其御酒,还赐其姓名“唐三藏”。从此,翘首期待唐僧凯旋而归,为自己带来长生不老的灵方妙药。

从养生角度看唐太宗,他在早年做得很好,不但总结出“养生百字铭”,还特别注重书法养生、葡萄美酒养生;但晚年却走入了养生歧途,生活奢侈腐化,追求长生不老,最终被“仙丹”夺去了生命。

以下是唐太宗的养生经验:

1.书法养生

唐太宗是个书法迷和书法家,他对习书曾有这样的名言:“欲书之时,当收视返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这里说的“收视返听”和“绝虑凝神”,是指习书者习书时心要完全静下来,排除一切杂念,达到思想高度集中。在姿势方面,他说“肩欲其平”、“身欲其正”、“两手如抱婴儿”、“两足如踏马镫”,这些姿势都是有利于身体保持健康的。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保持体质正常不退化的锻炼方法。

2.葡萄酒养生

葡萄酒含有较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被古人称之为养生酒。唐太宗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自督造。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将葡萄酒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小知识

唐太宗养生百字铭

唐太宗的养生百字铭总结了人要想活得愉快和幸福,饮食起居、为人处事中应遵循如下守则: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让免伤财。贵自勤中取,富从俭里来。温柔终益己,强暴必招灾。善处真君子,刀唆是祸胎。暗中休使箭,乖里藏些呆。养性须修善,欺人莫吃斋。衙门休出入,乡党要和谐。安分身无辱,是非口莫开。世人依此语,灾退福星来。

武则天的养生之道

武则天是我国唐代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活了81岁,寿命仅次于乾隆、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长寿皇帝。武则天的抗衰养生之道颇具异彩,为后人留下了独特的经验。

武则天自幼习文练武,精通武艺。父亲是长安的近卫军官,武功超人,母亲有很高的文化造诣,她自幼在父母的熏陶下,能文善武。被召入宫中后,由于她能歌善舞,骑马射箭,使枪弄棒,样样超群,因此深得皇后宠爱,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在长期习武过程中,练出了一副结实健壮的体格,这是她得以长寿的物质基础。

武则天所处的唐代中期,正是佛、道二教十分兴盛的时期。她的长寿,无疑得益于佛教和道家的养生秘诀。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武则天是如何运用佛家功法养生的:

1.修习禅定

武则天27岁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后妃之一,她被送入感业寺,当了3年尼姑。在这3年里,她整日参禅打坐,在身心修养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也成了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盛行佛教,武则天自幼随母修习打坐。在寺院里,她更得以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了。她每日早起,默默地观照自己心里念头的生灭,一直到某时忽然前念已空,后念未生,就一下子定在现在的这个境界中。这就是禅定的境界。如果从现代观点看,这种禅定的修习,无疑包含了深妙的气功。在气功状态下,全身的兴奋灶集中于一点,或为心思,或为呼吸,而机体的其他部分相应得到了休息。这样,就达到了补养精气、积蓄能量的保健目的。

2.心胸宽广

武则天当上女皇后,朝中有人不服气,写诗嘲笑,“眯目圣神皇”时,大臣查出骂女皇者要以“诽谤朝廷”治罪。武则天得知后并未生气,她笑了笑说:“只要百官守法清正,哪怕人家胡说八道,放了他吧。”她废中宗为庐陵王。徐敬业等失意官僚乘机打起拥护庐陵王复辟的旗帜,在扬州搞武装叛乱。叛乱被平息后,秀才骆宾王撰写了一篇言辞十分激烈的《讨武氏檄》,武则天看了这篇檄文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后悔没有把这样有文才的人收罗过来。后来,她还赦免了一些辱骂女皇、诽谤朝政的人。武则天胸怀如此宽广,无疑成了她健康长寿的精神维生素。

3.中医养身

武则天是个中医爱好者,早在年幼时期就研读中医学的书籍,使她自小就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她常中医原理来调理自己的身体,这也为她能活到82岁的高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专家认为,中医学的人体五行平衡养身之道是相当科学的,女皇武则天能有如此高龄,中医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效。

4.爱好广泛

武则天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她喜欢音乐,擅长书法;经常练习骑马射箭;喜好游览山川,欣赏大自然风光。泰山、嵩山、龙门、晋祠她都去过。她每天都去御花园赏花。有年春初,一时高兴,竟写诗令春神连夜开白花:“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奇花异草,鉴赏怡情,有助于她在紧张的压力之下放松心境,调适心理。

小知识

武则天善于涂泽

武则天晚年并不见衰老,这是由于她“善于涂泽”的缘故。换句话说,就是她很善于保养,很会化妆打扮。普善堂是武则天梳洗打扮的场所之一,尤其是每年“葡萄垂实”的时候,她特别喜欢到这里来。皮肤的保养以及化妆、打扮,并不仅仅是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不断给自己的大脑输入“我并没有老”、“我还年轻”等信号,这在抗心理衰老方面很有作用。心理衰老是生理衰老的“催化剂”,两者关系十分密切。

陆羽的养生之道

陆羽,生于733年,卒于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号东冈子、竟陵子,自号桑芋翁,时号茶仙。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既是一位有名的茶学家、茶道大师,又是当了10年童僧、受过佛戒、曾被赐过法号的佛门弟子。陆羽精通佛学知识,他同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他是“初生入佛门,临终随僧去”。他逝世后在他的家乡竟陵西塔寺被尊崇为神灵,受到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和当地民众的焚香顶礼膜拜。

陆羽一生以嗜茶著名,并对茶道很有研究,旧时人们视他为“茶神”。他享年72岁,在当时已属高寿者。之所以如此,也得益于他的“茶补”与“茶疗”。

茶是国饮。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饮茶史,距今也有3000多年。其间,汉末华佗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即思维活跃。晋杜育说:“饮茶能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梁陶弘景说:“茗茶轻身,换骨。”唐卢仝说:“喝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灵仙。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陆羽在其《茶经·一之源》中也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可见,陆羽在先哲们关于饮茶可祛病健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可以修身养性的观点。

既然饮茶有如此功效,那么,如何才能发挥茶叶的最大效益呢?陆羽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措施。

1.改进栽培技术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意思是,栽植茶树,要选择好的土质。凡种在土壤松而不实的,很少能长得茂盛。其种法,也应当像种瓜一样。若如此,时过3年便可采茶。

2.采摘茶叶应当科学

在《茶经·三之选》中,他写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一日“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微蕨始抽,凌露采焉”。意思是:生长在肥沃土壤中的茶树,新梢长到四五寸,犹如刚抽芽的薇蕨,可在有露水的清晨去采摘。二日“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意思是,生长在草木丛中的茶树,有萌生三枝、四枝、五枝的,应择其长势挺拔者采摘。三日“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意思是,在下雨天或虽晴却有云的时候,不能采茶;采茶须在天气晴朗而无云时进行。

3.注重制茶工艺

在《茶经·三之选》中,他又写道:“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而“饼茶”制作,至少又经过七道工序,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穿之”、“焙之”和“封之”。其中,“采之”已不必说,而“蒸之”则是将茶叶放人釜甑蒸煮。“捣之”是以杵臼匀捣,“拍之”是放在石砧上拍,“穿之”是用竹签将茶叶串起来,“焙之”是置于特别的焙棚内焙干,“封之”是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茶置于竹、木做成的封茶工具中,令它保持干燥,以利收藏。

4.注重饮茶方式

首先,煮茶应用“三沸”之水。在《茶经·五之煮》中,他写道:煮茶时应先把水放在“复”(瓮形锅)中煮,待“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这时候,适当加盐,继续烧水。烧至“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这时候,“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当“腾波鼓浪”时,为“三沸”。实际上,“一沸”、“二沸”均为烧水,而第“三沸”才是煮茶。

5.讲究煮茶和饮茶的用具

对于煮茶和饮茶的用具,陆羽也非常讲究。在他的《茶经》中,所提及的用具有28种之多。其中,生火用具有风炉、火笑等,煮茶用具有铁复、竹夹等,烤茶用具有碾、罗、笑等,盛水用具有水方、熟盂等,饮茶工具有瓷碗、瓷杯等。仅瓷碗、瓷杯,他又根据质地、色泽分为若干种。他认为:有的瓷碗、瓷杯,会严重影响茶汤色泽。对那些能使茶色发黑的,不能用;用它盛的茶,也“不宜饮”。

小知识

陆羽煎茶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