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要敢做你就行
8074600000014

第14章 考虑清楚再开口(2)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找一位旅客帮忙,说服对方不吃米饭。找谁好呢?如果贸然向别人求助,万一遭到拒绝,将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而且很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拒绝,甚至会引起旅客的不满和愤怒。

但纪亚飞并不慌乱,因为她知道,有一位旅客可以帮助她。

多年的空中服务经验,让纪亚飞养成了随时“阅读”他人的习惯。在机舱和一位乘客简短地互致问候的过程中,她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的年龄、修养、职业和性格等。

在登机时,她注意到有一位客人处处显得彬彬有礼:在没有入座之前,他按照要求侧身站在狭窄的过道中,以方便别的旅客通行;在放行李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手提包竖放在行李箱内,以便给别人让出更多的空间。同时,当旁边一位女士放行李的时候,他很自然地伸手帮忙。

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表明他是一位很绅士、也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经过深思之后,纪亚飞决定向这位旅客寻求帮助。她走到这位旅客身边,非常有礼貌地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听完之后,旅客并没有说同意还是不同意,而是问她:“你为什么选择了我?”

纪亚飞回答说:“其实,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我也是很难于启齿的,毕竟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我不希望自己的请求被拒绝,所以,必须选择一位有修养的人来帮我,即使他不同意也不会使我难堪,而我看得出您是一位善良、乐于助人的绅士,我有信心您会给予我帮助。”

“是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对方笑着问。于是纪亚飞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并且强调说:“这些行为足够说明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也是让我感到钦佩的。”

接着,纪亚飞又说:“飞机上的乘客大多是旅行团的,他们也许一下飞机就要开始旅游,并没有机会再去用餐,如果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旅游,我真的会很自责。”

“可是,我下飞机也有很重要的事情啊。”对方说。

“选择您帮忙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您看上去是一位经常乘坐飞机的客人。如果是一位初次乘坐飞机的人,我就不能请求他,也许他会因此不再乘坐飞机,我不能那么残忍,因此,只能寻求一位经常坐飞机的人来帮助我。”

就这样,乘客答应了纪亚飞的请求,当然,纪亚飞也没有让他饿肚子,而是给他准备了其他的点心和热奶茶。下飞机的时候,纪亚飞再次向他致谢,他告诉纪亚飞,奶茶很好喝。

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被解决了。

看了这个案例,你是不是也觉得纪亚飞说话很有艺术,如果换了你是那位乘客,是不是也会心情愉悦地接受她的请求?

自始至终,她说话的分寸都拿捏得非常好,请人帮忙,还让人感到非常舒服。而且她在赞美和夸奖对方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乱夸,而是合情合理,夸到了点子上。

反过来,如果说话不注意分寸,可能就引起矛盾和别人的反感。

小路在一家美容院办了年卡,并买了一套美白的产品。一次,她去做美容,发现美容院换了新店长。新任店长非常热情,在小路做美容的时候一直在旁边陪着聊天,劝说她买一套新进的产品。

面对店长的推销,大多数人首先都有拒绝的想法,很少有人会痛快地答应说:“行。”小路也一样,她说:“我现在这套产品才买了不久,还没用完,如果买新的不是浪费吗?等这套产品用完了再说吧。”这时,小路已经在心里盘算着以前的产品还能用多长时间,是不是需要再准备一些。

没想到,店长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她的念头,店长笑着说:“反正买了也是你用嘛。再说了,我刚来这家店,你怎么也得给我点面子啊。”

小路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觉得浑身不自在。不仅没有买对方推荐的产品,年卡用完之后,就再也不去那家店了。

为什么已经有心要买产品的小路,最后放弃了念头?就是因为店长说话没有把握好分寸。

小路听到店长说给她一个面子,就会想:我们只是第一次见面,凭什么要给你面子?如果是很熟悉的朋友,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了。

如果店长这样说就会好一些:您现在用的产品还有多少?如果已经快用完了,正好再买一些;如果还有很多,就准备着,毕竟产品是优惠的……

工作中,很多人说话都不注意分寸,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有时,说话不够“火候”,会令人感到冷淡,有时说话过了头,就像上面的店长,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所以,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拿捏好分寸,让人听着舒服,并从内心里接受。这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说话要讲方式

很多人都喜欢直话直说。这样好不好?也得分场合。

如果事情火烧眉毛、十分火急,再不说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那当然不能绕弯子,而要直接说。

但是,如果事情并不紧急,尤其是直接说可能会伤到别人自尊、让人接受不了的时候,那么“曲线”说的效果当然更好。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一位医生对他的病人是这么说的:“经我们诊断,你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你最多还能活3个月,我看你不如早点回家去等着。”病人会是什么感受?这样的医生,就算他医术再高明,也算不上是一个好医生。

同样的道理,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报告,同事看了一眼说:“你这都写的什么呀,乱七八糟,驴唇不对马嘴,我看你最好别交给客户,否则也会被打回来。”

就算是事实,别人这么直接指出你的不足,你心里是不是也会很不舒服?但是,假如他能换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你的报告写得很精练,内容要是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你可以试试在这里加一条……在那里加一点……相信客户一定会更加满意。”对于这样的建议,你是不是也很乐意接受?就算是真话、实话,很多时候,也完全可以换一种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说。

小张刚刚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预算员。一天,领导让她写个方案。

她很快就把方案做好交给了领导,但领导只是大致地翻看了一下,并没有对方案的好坏做任何评价。

回到座位上的小张忐忑不安,不知道方案到底行不行。这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事走了过来,对她说:“经理让我看了一下你的方案,整体来说不错,只是还有一些小问题,经理叫我帮你修改一下。”

一句话说得小张暧洋洋的,心里不仅有对领导的感激,更升起一股一定要把工作做好的决心。

假如领导看完方案后,直接就对小张说不行,这对于一个新入职的下属来说,打击会有多么大?自信心可能一下子就没有了。但上述说法,不仅维护了小张的自尊心,也让小张感受到了领导对她的关心和帮助,自然工作时会更加努力。

季羡林的为人处事原则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拜访着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时,季老对他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处事的一个重要原则。

假话全不说,这很容易理解,真话不全说,或许有人会打个问号:真话不说,那不是虚伪吗?别忘了,这中间有个界定,不是不说真话,是“不全说”,即使是真话,也要有所保留、有所掩饰。

改变一下自己又能有多难?既有能力,又会做人,在让人愉悦的同时,又能让自己获得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

遗憾的是,在工作中,很多人至今都没有明白这样的道理。

小李在一家公司做项目助理,有一次,项目经理交代他做一个项目策划方案。方案做好后,项目组按照惯例讨论了一下。

因为时间很匆忙,大家没有进行太深入的讨论,觉得整体上不错,项目经理也觉得还行,只是提出了一些小的地方要修改和完善。

讨论之后,小李总结了大家的想法,将策划案修改后,交给了项目经理。因为手头还有其他事情急着处理,项目经理并没有特别仔细地看,就点头认可了。

小李就将方案报给上级去审批。然而,让小李没有想到的是,上级当场就提出了建议:“大体上还可以,但有些地方明显不成熟,你回去再想想,做好再给我看吧!”

这让小李感觉很丢面子,尤其是他一直努力想在上级面前保持一个很有能力的形象,于是连忙为自己开脱,说:“方案是大家讨论后决定的,而且项目经理也觉得没问题,我是经过他同意后才送给您看的。”

上级一听,满脸不高兴:“他这个项目经理是怎么当的,连这么明显的问题都看不出来,这么做事能让人放心吗?”

上级立即打电话把项目经理叫来,将两人都好好批评了一通。

表面看来,小李说的也是实话,但结局如何呢?

看起来小李是为自己开脱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上级留下能干的印象,反而会觉得这样的下属什么责任都不敢承担。

其实,他完全可以这样说:“您说得很对,这主要是我的责任,其实经理也提了一些意见,但我可能是太急于把事情做好了,所有在没有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做了出来。您经验那么丰富,我也非常希望借这个机会向您请教,希望您给我具体指点一下,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这样说,既没有把经理牵扯进来,让经理下不了台,又让上级觉得他很谦虚好学,甚至很愿意给他指点。这样的结局,不知道要比前面那样好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