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最优秀的执行者
8075300000014

第14章 驾驭命运,积极进取(2)

相信自己的价值

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只有相信自己的价值,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才能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要知道,没有得到你的同意,任何人也无法让你感到自惭形秽。

人生最大的缺失,莫过于失去自信。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已经尽我所能了。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人。”

一个纽约的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尺子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1关元丢进卖尺子人的盒子里,准备走开,但他想了一下,又停下来,从盒子里取了一把尺子,并对卖尺子的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只不过经营的商品不同,你卖的是尺子。”

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员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经记不得我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乞丐没什么两样,直到那天你买了我的尺子,并告诉我,我们都是商人为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信的威力。自信赢得成功,而自卑只能自怜。那位落魄的推销员一直把自己当作乞丐,不就是因为缺乏自信,自己看不起自己吗?从纽约商人的一句话中,推销员找到了自信,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相信自己,就是相信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有权占据一个空间。

一位画家把自己的一幅佳作送到画廊里展出,他别出心裁地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观赏者如果认为这幅画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上作上记号。”结果画面上标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过了几日,这位画家又画一张同样的画拿去展出,不过这次附言与上次不同,他请观赏者将他们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取回画时,看到画面又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这位画家不受他人的操纵,自信而不自满,善听意见却不被意见所左右,执着但不偏执。这才是自信者应有的心态。

其实推销员和画家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心态。前者是失败的思维模式,自卑的心态。后者是成功的思维方式,充满自信的心态,成功便是指日可待了。前者过高地估计了他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遇事认识不到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和可能性。越是这样,越是跳不出自己的思维模式;越是跳不出自己思维模式,就越觉得自己不行。这样就必须要依赖他人,受他人的操纵。如果这样,每失败一次,自信心会受到一次伤害,久而久之,一切就会按照别人的意见行事,一切就会让别人来操纵,可悲的事情就会接踵而至。后者因为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别人和看待自己,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迷失自己,被他人操纵。

世界上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绝不要企求得到别人的赞扬。画家的事例,就是很好的说明。如果画家在受到指责之后,沮丧不已,认为自己不行,他可能就此消沉下去,没有信心再继续从事美术创作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待遇,产生不同的结果。仔细想想,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人世间每一个人的眼光各不相同,理解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看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为他人的指责,鄙视而轻视自己,产生自卑感。

“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爱迪生曾经尝试用1200种不同的材料作白炽灯泡的灯丝,都没有成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有人这样对他说。可是爱迪生不这么认为,他充满自信地说:“我的成功就在于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如果我们遇事都能这样考虑问题,采有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哪里还会有烦恼,哪里还会有自卑感?

人自卑感的存在和产生,不是自己在能力或知识上不如人,而是自己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在作怪。为什么会产生不如人的心态和感觉呢?是因为有些人常常不用自己的尺度来判断和评价自己,而喜欢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尤其喜欢拿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相比较。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原本就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越比较,就越让你感到自卑。这是很简单、很明显的道理,只要我们相信它,接受它,我们遇事才会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摒弃自卑,找回自信,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策划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如果我们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增加。没有自信,没有目标,我们就会俯仰由人,一事无成。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让别人来指出你的缺点,相信你会得到很多批评;而让别人来指出你的优点,相信你也会得到很多赞扬。

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并且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梦想,你就真的能够实现你所想。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要正确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它代表一种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相信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表现在我们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而且社会、他人也认同你为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有相信自己的价值,才会把握住自己的个性,相信自己的价值具有独特性,而不会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能信任自己、尊重自己,那么你就不要抱怨别人不信任你、不尊重你。

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通、没希望、退缩……这类愚蠢的字眼。因为只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海风刮起海浪澎湃的景象吗?你见过被礁石击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缩地继续努力吗?

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的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的扑向礁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心灵受到一次次打击时,你是否继续去尝试,去拼搏?

愈挫愈勇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小小的失败你都无法克服,在人生长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图?

下面来看一个人的简历:

1809年,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木屋。

1816年,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茫茫荒野,找到一个窝棚。

1818年,9岁,年仅34岁的母亲不幸去世。

1826年,17岁,已经什么农活都能干了,经常帮人打零工。

1827年,18岁,自己制作了一艘摆渡船。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想进法学院学法律,但进不去。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在16年后,才把这笔债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竟然赢了。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因此心也碎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29岁,努力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

1854年,45岁,竞选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49岁,再度参选参议员,再度落选。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

这就是林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叹服的伟人。他的简历一定能给你带来深思和启发。林肯的一生孤苦奋斗,厄运连连,屡败屡战,却最终成就了辉煌一生。

林肯为此也曾经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有好多次,都绝望至极,担心自己会不再爬起来。林肯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对付屡战屡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跌倒了再爬起来,在失败中求胜利。”无数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他们都有着一颗坚强无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愈挫愈勇,是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们不可能做什么事都成功,但只要努力做了,珍惜了机会,并没有白白地放弃,自己心里也是舒坦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去想到放弃。

江河因为永不放弃,才流泻千里,到达浩瀚无边的海洋;太阳因为永不放弃,才最终冲破重重迷雾,光耀万里;小草因为永不放弃,才不计星星点点的渺小,最终连成一片,绿满大地!人生的路还长,还要靠自己。抓住梦想与理想,需要我们做到的就是: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看淡得与失

有时很多表面上看是收获的事物,最后却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同样,很多表面上看是损失的事物,最后却能收获更大的利益。真正懂得取舍的人,不会被假象所迷惑,他会利用舍弃换回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很久以前,在长城外面的地方,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有一天,他家的一匹马逃到了塞外的大草原里。这时,乡亲们都替他惋惜,怕他受不了,都过来好言相劝:“你丢失一匹骏马,这真是个大损失。但你千万要想开点,保重身体要紧。”这时,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的,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说不定这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真是“老马识途”,过了些时日,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一匹北方少数民族的良马。众乡亲闻讯,纷纷前来道喜。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谁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家里又多了一匹良马,老头的儿子太高兴了,天天骑马出去玩。有一天,他骑得太快,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掉下来,把大腿骨摔断了。这时左邻右舍又来探望他、安慰他。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头不紧不慢地说:“谁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众人听了都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又过了一年,北方的部落大举入侵塞内,青年男子都被抓去当兵,这些被抓的人十个有九个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跛脚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辩证思想,告诉我们祸与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祸”常常与“安知非福”连在一起。告诉人们对任何事情要能够想得开、看得透。要以顺其自然的平静心态把握得和失,不抱怨,不叹息,不堕落,胜不骄败不馁。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吧!”师父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弟子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风吹走了。”小和尚惊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撒下来也不会发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了。“没关系,草籽本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父继续翻着经书,“随遇!”

半夜一阵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正在打坐,眼皮都没抬一下,“随缘!”

半个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了青苗,一些未播种的院角也泛出绿意,弟子高兴得直拍手。师父信步踱到院子里,点点头,“随喜。”

禅师的这份对待得失的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要做出牺牲,还因为“失”意味着永远不再拥有,但是,把握住“得”与“失”的艺术和分寸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不想“失”,想拥有一切,那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

一个决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决定是对是错,恐怕要用一生做赌注。其实,有未必真得,无未必真失,有无随缘、得失在心,人生的遭遇不可用“得失”二字定论。

有所失就有所得,当需要的事物不能两全的时候,要舍得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学会选择,舍得放弃,是取其要者而为之,不要者而舍之,不为琐事劳心伤神,还是一种顾全大局的果敢,一种泰然处之的大度,它并不意味着失败和气馁,而是为了更少的失去。

面对生存的种种得意和不幸,一个人能坦然处之、游刃有余,这除了他有智慧冷静的处理方法以外,还跟他平静淡然的心态密切相关。一个人面对大起大落、成败得失,都能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他就能清晰地看到事物内部相互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于乱麻中理出一丝头绪来。这样的人一定能做到“天理自乍见时充拓,如磨尘镜,光彩渐增”。反之,遇事一味的冲动浮躁,虽心可敬,但行可怕;或者遇事委琐不振、停滞不行,“惮其难,而稍为退步”,那你永远只能与理想“远隔千山”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其最终的结果,计较当中的得失,让自己陷在烦恼的情绪中。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事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微笑,善意面对,那么,平淡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丽,更多的则是人性魅力散发出的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