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
8075700000012

第12章 善待自己的一切(2)

别人只是依照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跟我们交往的人,很快就会知道我们是否尊重自己。只要我们尊重自己,别人就会如法炮制。假设你负责照顾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喂食的时候,你是否会无条件地哺喂婴儿?你当然会!你不会说:“听着,小鬼!除非你做些聪明有趣的事。除非你坐起来,把二十六个字母背给我听,或逗我笑,否则就不给你奶吃!”你喂孩子是因为他该喂,他值得你爱他、照顾他、好好待他。他值得这一切,因为他跟你一样,是人类的一分子。

你也值得这样的对待。你自出生以来就具备这样的资格,现在也依然未变。世上有太多人以为,除非自己又聪明、又英俊,领有高薪,而且比所有认得的人擅长运动、谈吐幽默,否则就不配受人爱与尊重。

你值得让人爱,让人尊重,只因为你是你。

总的来说,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自己手中,每个人都可做出惊世骇俗的业绩,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重视自我。谁要是总将命运寄托于他人,祈求他人的重用,那结果必将是受人役使和摆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避免自己不吃亏,你要牢记住这句话:你,没有副本!

一分自信,一分成功

命运如同掌纹,弯弯曲曲,却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只要不失去那个叫自信的支点,在困难艰险的环境里,我们同样可以活得更好;只要我们拥有信心,我们就可以用心去书写自己人生的美丽画卷。

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信。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

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自信可以使你从平凡走向辉煌。当你满怀信心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够成功。”这时,人生收获的季节离你已不太遥远了。自信一词,它就是一个人加上言,表示它一直站着,它一直在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

站起来,不趴下,对自己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这,就是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这边风景独好!用心经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努力攀登下一个目标。自信是成功的首要前提,拥有自信,你将会成功一半。如果你连你自己都不能相信,别人的鼓励又能产生什么作用?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快说,“您的思想光辉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不知道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你才是你生命的重心,也惟有你给自己最有力的肯定,那才是你潜能开发、实现突破的最佳基础。

自信,就是受到伤害和挫折不会被击垮,咬着牙露出藐视的微笑,尽管眼中闪着泪花!坚持着不倒下,让对方害怕,让困难却步!要常常想想自己的好,并且强化这种优秀的感觉,给自己更多的激励和肯定,把自己当做不断超越的目标,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都要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你才能做好。相信自己,遵循内心的梦想努力实践,自身才会充满生命的能量,充满生命的激情。请相信自己,不论前途多么崎岖,它注定要为你延伸一条跨越山脉、走向成功之路。只要你勇敢地朝着希望的方向走,你就不会失败!

成功的起点是心态

做事成功的起点就是你积极的心态,做事成功的开端就是要认识你的心态。

没有谁能够决定整个世界,但人人都能决定自己的心态。你自己的心理、思想、感情、精神完全由你自己的心态创造。好的心态是你做大事的资本。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谁不想实现自身的价值?谁不想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尤其是有抱负的人更加渴望着轰轰烈烈的辉煌人生。然而,人生成功的起点在哪里呢?究竟什么才是做事成功的开端呢?

无数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做事成功的起点就是你的心态,做事成功的开端就是认识你的心态。

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有两方面,即任何人的心态都分为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各有什么作用呢?

积极心态是做事有“手腕”并渴望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心态,积极心态具有惊人的力量:它能创造财富、创造健康和快乐、创造成功;它能获得朋友、消除烦恼;它能使你的人生充满辉煌。

消极心态同样具有惊人的力量:它拒斥财富,拒斥健康和快乐,使你远离成功;消极心态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使你愁上加愁、苦中添苦,它只会使你的人生黯然失色。

所以,要想拥有好的积极的心态,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手腕”。好“手腕”是好心态的前提,没有好“手腕”就调节不出好的心态。

“手腕”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让我们看一看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成功的故事。

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新店镇。小时候家中日子很穷,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就到一家米店打工,打工时他就心存大志想日后开一家米店。于是,打工时他就细心观察老板的经营诀窍。16岁时,王永庆独自、开了一家米店。米店开张之初很困难,因为生意的对象是每个家庭,而几乎每个家庭都已经有了固定的米店供应。王永庆并不悲观,他计上心来,上门推销,终于争取到了几个客户。

争取到客户后,王永庆想:如果我的米的品质和服务质量不比别人好的话,争取来的客户也会流失,我得在米的品质和服务上下功夫。于是,他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每一个顾客的资料,力争把米的质量提高到最好程度。王永庆的米店终于跻身到了大规模米店的行列。

王永庆开米店的成功,完全归功于王永庆好的“手腕”和积极心态,他始终都在积极争取一个个的成功,然后才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拥有了积极的心态之后,他就树立起了人生的信念。有了信念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会觉得工作时很有信心,也很快乐,而且在工作中一旦有了小小的成绩,他的信念则会愈发坚定,他的心态也会随之更为积极。这样,“手腕”——心态——信念——工作,工作——信念——心态——“手腕”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相反,当你的心态处在消极的一面的时候,你会对你自己和你的工作失去信念,没有了信念也就没有了干劲,身上原来拥有的能力也会因你的信念的消失而消失,这时的工作也就会越来越不好做,人生也就会越来越不顺心,工作越难做,人生越不顺心,信念就越不坚定;信念不坚定,“手腕”就差,心态就越差。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两种循环都是情绪和行为相对应的一种反应。两种循环都取决于人的心态。前一种循环通往成功,后一种循环铸就平凡。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做事成功的起点就是你的心态,做事成功的开端就是认识你的心态,而主宰这一切的是你的“手腕”。

如你还不认识你的心态,你就将滑到落伍者的行列。

克服恐惧,肯定自己

很多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

恐惧,是阻碍你步向成功的伴脚石,要想成功你就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踢开。这是有“手腕”人做事的贯例。

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太快了,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适应这种变化。面对生活,每个人都会产生某种恐惧。我们恐惧没有钱,恐惧没有出路,恐惧没有人理解,总之恐惧有很多,但主要有7种: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奴隶一般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困惑。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防止我们的恐惧,其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大多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我们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是“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还是“不听话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意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识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头”、“四腿田鸡”、“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进派”……

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变为“害怕成功”。而“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绝”是同出一辙。

“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从电视中看到,演员在戏中互殴、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了深刻的痕迹。

在所有这些令人泄气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现代流行的反常行动,父母在子女年幼时,因为工作的缘故,无法尽心照顾爱护子女,因此在父母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内疚,他们往往用金钱来弥补自己的不安,借此换取孩子的爱。他们还对孩子作了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们对你的前途做了这些重大的牺牲,‘你将来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胜过别人’绝对不能失败。”

结果使孩子产生了“害怕失败”的后遗症,甚至对任何尝试都恐惧。它的特点就是拼命为自己做合理的解释。以及尽量地拖延。“我无法想像自己获得成功。”“我按照他们通知的,在早上8点30分就去应征”但我到了那儿,应征的队伍已经排满了半条街道,所以,就离开了。”“我很愿意做这件工作,但是我没有足够的经验……”“我会把那件事办妥的,只要我有充分的时间……在我退休之后。”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像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却无法想像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须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找出了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那么怎样排除恐惧呢?

首先,你要进行自我激励,不断地在自己内心里对自己说:没什么可恐惧的,我一定可以做好。

自我激励就是鼓舞自己作出抉择并且从事行动。激励能够提供内在动力,例如本能、热情、情绪、习惯、态度或者想法,能够使人行动起来。

其次,行动起来,用事实克服恐惧。很多事情没有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恐惧,一旦做起来,就不会恐惧了。特别是事情做成功了,就可以克服恐惧,树立起信心。

再次,把事情的最坏结果想像出来,如果最坏的结果你能够承受,那么就没有必要恐惧了。比如,下岗了,又能怎样?我还可以有基本生活保障,不至于活不下去。我可以干自己能干的事情。

认识到我们现在对生活的恐惧是早期没有受到信心的鼓励,这种恐惧不克服就会严重影响我们今后的发展,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所以,一个做事有“手腕”的人要想成功,就要改变自己,克服恐惧,肯定自己。

成功需要“耐烦”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须具备成熟的条件,条件没成熟,耐不住性子,急于采取行动,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有时反而会办砸。

“耐烦”,也是一种忍劲,一种谋略。做事有“手腕”的人“耐烦”功夫都很高,因此他们往往是胜者。

有位政治人物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当记者问他为何在政坛上步步高升,靠的是什么时,他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耐烦!”

他为什么木提自身的条件,却特别提到“耐烦”两个字,其中自有道理。“耐烦”二字就算不是“为官之道”,至少也是做事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