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
8075700000013

第13章 善待自己的一切(3)

很多人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单纯一件事要把它做好,只要肯下功夫,并不难,但一扯上人为因素,简单的事也会变复杂。而依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念以及利益的不同,这事的复杂度也会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条绳子打上了千百个结一样,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而且越是“高价值”的事越是如此!譬如政府调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压的施压,走关系的走关系,这就是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商人要争取大生意,几年前就开始布桩、打通人脉、收集情报、训练人员,每个步骤都是问题,也都需要解决,这也有如绑了千百个结的绳子。而要解开这些绳子上的结,要的就是“耐烦”!

事实上,要做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最需要的是智慧、经验,光凭这些还不够吗?为何还得“耐烦”呢?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智慧、经验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没有“耐烦”的本事,当他们碰到那些事时,就无法解决复杂变的问题,面对问题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一个人不能“耐烦”,光有智慧和经验还不能成就大事。

2.“耐烦”是在和客观环境比耐力,和竞争对手比耐力,你能“耐烦”,就不会输!如果因为不耐烦而半途放弃,那就先输了,很多人之所以落后于他人,都是因为不“耐烦”,而不是因为智慧不如人。

3.能耐一次烦,便能耐二次烦,这种本事一变成习惯,将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

这种“耐烦”的本事,年轻人尤其应该学到,不要说你年轻气盛而“做不到”,那只是一个托词,你应该意识到一点:越早学到,越早获益!

至于如何培养“耐烦”的本事,这并无捷径可走,也没有速成班可学,更没有补习班可以教,这是个人意志培养的问题!换句话说,你只要在碰到“很烦”的事情时便告诉自己——要“耐烦”!然后仔细地、耐心地、不动气地分析该如何做这些事,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慢慢地,你便有了“耐烦”的本事。

事实证明,生活中的很多事,不是等来的,也不是急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主宰自己的命运

任何人在其成长道路上,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难免不了要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能吃苦看作是成才的一个基本条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体育健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多年的摔打磨炼与刻苦拼搏才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古语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有些片面之处,但是不无道理,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无借鉴意义。

邓亚萍这个名字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如此,有的人在谈及她时还绘声绘色地将其描绘一番:矮矮的个儿,胖胖的脸,打起乒乓球来简直像只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势凌厉,左推右挡,勇不可挡,往往只几板就把对方制服住了。

的确,邓亚萍在我国乒坛,乃至世界乒坛上名声大噪,堪称“大姐大”。自她1986年13岁那年拿到第一个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开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在短短的11年间,她一共在各种全国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赛中拿到153个冠军,其中尤其从1989年入选国家队到1997年的第十四届乒乓球锦赛这9年的历史最为辉煌,仅在世界级别最高的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这三大比赛中,就独自一人获得18块含金量特别高的金牌,并且还是国际体坛上唯一一个曾三次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为其亲自授奖的运动员。这不但在中国乒坛,而且在世界乒坛史上都写下了光彩的一笔。

从邓亚萍的成长之路来说,坎坎坷坷,历尽磨难。她4岁多时便表现了一个“铁娃”的本色,平时拼拼打打从不哭闹,并且玩什么都格外专注。这被在河南郑州市体委任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定她是一块搞体育的好料。于是,父亲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养自己的爱女。

一晃5年过去了,邓亚萍在父亲的调教下,乒乓球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为使她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父亲将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队去深造。然而,去后不久,便被退了回来,其理由是“个儿矮,手臂短,没有发展前途”。这在少年的邓亚萍的心灵上第一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倔强的邓亚萍并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她练得更加刻苦,并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拼出个人样来。

机遇终于来了。1986年是邓亚萍人生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那一年,年仅13岁的她,临时顶替河南省代表队一名生病的运动员参加全国乒乓球锦标赛。赛前教练们对她并不抱有什么期望,要她顶替上场纯粹是为了不使该队“弃权”。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姑娘竟然接连击败了耿丽娟、陈静等当时很有名气的国手,一举登上了冠军宝座,爆出了此届乒乓球赛的最大冷门,成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赛后,这位被人判了“无发展前途”死刑的小姑娘。成了当时国家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手下的又一位女弟子。从此,邓亚萍在中国体坛的圣殿里将其那股在逆境中练就的“铁娃”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运动水平大大提高,经过各次大赛的历练,最终登上国际乒坛女霸主的宝座。

从邓亚萍人生发展的崎岖道路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成才之路都是崎岖坎坷且布满荆棘的。虽然有成功的光环在前方召唤,但追求成功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好比在波涛中前行的航船,前方虽有光明的灯塔,但通往灯塔之路却随时会出现漩涡、暗礁,会有抛锚停船也会有船翻人落水的危险,但既然已认定目标,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只能勇往直前,丝毫不能退缩、动摇。

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要选择做生活的强者,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邓亚萍有一段描述自己心理感受的话感人肺腑,她说:“我并不相信命。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人说我命好,为世界乒坛创造出了一个‘常胜将军’的奇迹。我觉得,我可能天生就是打乒乓球的命,但上帝不会将冠军的桂冠戴在一个未真诚付出汗水、泪水、心血和智慧的运动员身上,我自己满身的伤病就是证明。体育运动之所以魅力无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展示了人类不屈服命运,永不停息地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邓亚萍熟悉乒乓球事业,认定自己就是“打乒乓球的命”,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小小银球上。她坚韧不拔地去追寻,去拼搏,终于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心态是人生的底牌

着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有心的人会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随着我们财富的增加,对生活的满意度却在下降。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快乐却似乎越来越少;我们用于沟通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但是深入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结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可以谈心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总之,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方便程度的改善,似乎我们生活中该有的都有了,可就是心情不好。那么,到底那里出问题了?

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的心态。所谓心态即心理态度的简称,包括诸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换句话说,心态表现在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状态的活动中,它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人的这种心理反应趋向不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行为性的、评价性的,都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源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心态。

生活中,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旅程,总难免会有一些小挫折或小意外发生,如果心态不好,幸福和快乐不免就会大打折扣。任何时候,美好的风景都需要好心情才能欣赏。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抱消极的心态,它便暗淡、减少你的快乐和幸福;你对它抱积极的态度,它便帮助你乐观地对待竞争、压力,轻松地前进、成功。

不管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下,只有当我们的心态积极健康的时候,才能正确地看待得失、成败;正确地处理竞争、压力;正确地对待他人、自己……由此可见,心态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心态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

曾有人组织过这样一个试验:组织者一共找来了九个人参与自己的实验,然后对他们说:“你们九个人听我的指挥,走过这个曲曲弯弯的小桥,千万别掉下去,不过掉下去也没关系,底下就是一点水。”九个人听明白之后,哗啦哗啦都走过去了。走过去后,组织者打开了旁边的一盏黄灯。透过黄灯,九个人吃惊地看到,桥底下不仅仅是一点水,而且还有几条因为饥饿正在蠕动的鳄鱼。九个人都吓了一跳,暗自庆幸刚才自己没掉下去。正在这时,组织者问:“现在你们谁敢走回来?”他一连问了几声,竟没人敢走了。组织者说:“你们只要勇敢一些,照样可以安全地走回去。不妨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想象自己就是走在坚固的铁桥上……”他鼓励、诱导了半天,终于有三个稍微勇敢一点的人站起来,表示愿意尝试一下。第一个人颤颤巍巍地走回去了,但比来的时间多花了一倍;第二个人心理恐惧,哆哆嗦嗦地走了一半再也坚持不住了,吓得趴在了桥上;第三个人才走了三步就吓趴下了。教授这时打开了所有的灯光,大家这才发现,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保护网,由于网是黄色的,所以刚才在黄灯下看不清楚。大家现在都不怕了,纷纷说要知道下面有网我们早就过去了,几个人哗啦哗啦就又走过来了。只有一个人不敢走,组织者问他:“你怎么回事?”这个人说:“我担心网不结实。”

这个试验很好地证明了一个原理:心态对一个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由于心态能左右一个人的一切,所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莫让沮丧取代希望。生命可以价值更高,也可以一无是处,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态如何。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便有什么样的人生。请看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