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8076100000013

第13章 向自然学习选择之道(3)

苏东坡曾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吾眼中天下没一个不是好人。”他的随和、大度,使所有人都能和他亲密相处。他可以一边形容着海棠花的秀丽是“翠袖卷纱红映肉”,一如一位粉红着脸的少女,一边却摸着自己的肚子说“散步逍遥自扪腹”。有一次他独自骑着马告别前来送行的父亲和弟弟,要到凤翔做官。行路高高低低,他频频回头看着弟弟的乌纱帽出出没没,尽管心中不舍,却依然下笔幽默地写道:“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这似乎也说着仕途的起落无常。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境遇变迁中,苏东坡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苏东坡豪气地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管时代变换,人事灰飞烟灭,那又如何,不如还是“一樽还酹江月”,独享其乐吧。或许在我们看来,苏东坡的乐观是无奈的乐观,可是如果没有这份灾难过后的心态调适。失落后的心理转移,落寞之中的自省,或许就没有那些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优美诗文,也就不会有一个可爱乐观的苏东坡了。

虽然一生仕途坎坷,被流放蛮荒之地生活贫困,甚至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他依然自得其乐,微笑接受,不改他顽皮、快乐的天性。他童心不老,苏辙说他晚年写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败之气。”因为他以心理上的年轻,抵消了生理上的衰老;他心源不死,因此,生活之水长流;他才华卓着,根本不用去忌妒别人,所以,他不因妒火中烧而伤神;他胸怀宽广坦荡,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切得失、荣辱都视同儿戏,一笑了之,所以人们都非常喜爱他。他的乐观心态影响到他的创作,所以,看他的作品都感到了一种旷达豪迈之感。苏轼博学百家,善于广采博引,并不为一家之见所障目,而是取众家之所长,化为己用。他的乐观心态又帮助他扬弃众学之糟粕,所以,乐观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表现,使他成为独异于众的,在厄运面前亦能引吭高歌的乐天派诗人。林语堂先生称他是“一个快乐的天才子”,或许就是这样乐天、幽默的性格,使他成为无可替代的苏东坡吧!伟人的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山不过去我过去

有一位着名的经济学教授,凡是被他教过的学生,很少有顺利拿到学分的。原因出在,教授平时不苟言笑,教学古板,分派作业既多且难,学生们不是选择逃学,就是打混摸鱼,宁可被开,也不愿多听老夫子讲一句。但这位教授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专家,叫得出名字的几位财经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谁若是想在经济学这个领域内闯出一点儿名堂,首先得过了他这一关才行!

一天,教授身边紧跟着一名学生,二人有说有笑,惊煞了旁人。后来,就有人问那名学生说:“干么对那种八股教授跟前跟后的巴结呀!你有一点儿骨气好不好!”那名学生于是就讲了这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和尚带着他的四十个小和尚在山谷里讲经,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小和尚说:“师父,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老和尚对他的弟子们满怀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归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老和尚又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学生说,教授就好比是那座山,而我就好比是那个老和尚,既然教授不能顺从我想要的学习方式,只好我去适应教授的授课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学好经济学,是要入宝山取宝,宝山不过来,我当然是自己过去喽!”

这名学生,果然出类拔萃,毕业后没几年,就成为金融界响叮当的人物,而他的同学,都还停留在原地“唤山”呢!“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这个才是顺应环境的自然选择,会解决你许多困难。

位置最低

有一个青年人,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磨着他,觉得怀才不遇而又牢骚满腹。夏天有一次他乘同学家的渔船出海,才使他一下子茅塞顿开。

同学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打了20多年,看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青年人心里十分敬佩。

青年人问他:“伯伯,您每天打多少鱼?”

他说:“你不知道,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在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了供他读书,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现在他毕业了,又找到了饭碗,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青年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滋养了那么多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

青年人不敢贸然接茬。

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关键是因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青年人一下子愕然了。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

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纳百川,包罗万象。

是的,不妨放低自己,足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再一步步登攀。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路通天下

有一对夫妇在乡间迷了路,他们发现一位老农夫,于是停下车来问:“先生,你能否告诉我们,这条路通往何处呢?”

老农夫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你照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话,这条路将通往世界上你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可能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站着不动,你就好像迷路了。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一样,很多人都不珍惜自身所拥有,而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或者是比别人要求我们做的更多一点,将会发现世界在我们面前豁然开朗。

少妇救儿子的故事

一少妇在回家的路上,马上要到家时,习惯地看一下四楼自家的阳台,可爱的儿子也正在阳台上期待着妈妈回来。当看到妈妈时,儿子开始招手,这时少妇也有意识地招手,突然少妇意识到这样可能会有危险,但已经晚了,儿子由于要迎向妈妈,身体前倾,突然失去平衡,从阳台上折了下来。这时房间里的人惊呆了,纷纷跑到阳台上呼叫。再看妈妈,当发现儿子掉下来,就奋不顾身地去救儿子,也许是感动了上帝,儿子被妈妈接住了,并且安然无恙。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一个少妇怎么跑得那样快,并能接住自己的儿子?因为按当时少妇跑的速度应该已打破了百米世界纪录。后来人们找百米世界冠军做了一个试验:同样的距离,从阳台上掉下同样重量的物体,看能否接得住。结果是无论如何也接不住。再让这位少妇试,结果也是再也没有看到打破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

善解疙瘩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并说希望能有解开疙瘩的人。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两个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智慧非凡,就连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信任地点点头,示意他去。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