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8天出口成章
808700000027

第27章 第22天 赞美的力量

第22天 赞美的力量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

——马克·吐温

一、一滴蜜糖胜过一加仑苦汁

西方有句谚语:“一滴蜜糖,比一加仑的苦汁,能

捕获更多的苍蝇。”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

作用和力量。生活中,人人需要赞美,需要一种来自别人的肯定。充满真诚的赞美,让人如

沐春风,陶然忘我。

19世纪时期,奥地利维也纳上流社会的美女流行一种遮颜的篷帽,这使人们难以区分老年妇

女和中青年妇女,为此在一些宴会上常常出现尴尬的局面。在一次晚宴上,主持人想出了一

个妙

招,他对女士们说:“为了照顾中老年女士,请年轻的女士们脱下你们的帽子。”主持人刚

说完,灯光下就已经露出许多俊俏的脸。这个主持人非常高明,他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受

之心,人皆有之”这条真理。中老年女士不愿脱帽怕有伤大雅,而年轻女士风华正茂,应该

极力追求美的显现。既然你们都爱美,那么就让你们去美吧!主持人用隐晦的方式满足了在

场两个群落的爱美之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得到称赞。”渴望赞美

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要。

人人都有闪光的地方,或许没有被发现,或许羞于启齿。中国人的骨子里头多多少少地遗留

着儒家的谦恭之气,道家的不争之德。青年女士们把美罩在面纱帽中像维也纳一样自我陶

醉,孤芳自赏,其实心里总是希望别人合理地把自己的美“揭发”,让风采普照周围。

但是却在无形中慑于世俗的礼节,囿于当下的风雅。

但不管怎样,在灯光下,当维也纳年轻女士在为自身的美的解放心中暗喜时,老年的女士们

将自己的老丑罩在纱中时;主持人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时,我们可以想像:这赞美给整

个环境带来了多少的愉悦!

一位年轻母亲曾讲过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错事而受到她的责备。但是,

有一天,孩子一点错事都没有做。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到床上,转回身去,只见孩子正把

头埋在枕头中,在抽泣中问道:“难道今天我没有做一个好孩子吗?”

“这一问就像触了电一样震动着我的全身”。年轻的母亲说,“当孩子做了错事时,我总不

过纠正她,但当她极力往好处做时,我却没有注意到,我把她放到床上时,连一句表扬鼓励

的话都没有。”记住,永远别忘记赞美他人,而且要不止一次地去赞美。

一个面貌平庸的少女坠入情网之后,她的情郎反复在她耳畔低语:“你那深邃的眸子,散

发出如梦如幻的光彩,真是迷人极了!”那么她一定会容光焕发,觉得自己拥有一对足以颠

倒众生的明眸,能够昂首并立于美女的行列了。

真诚地赞美一个个引以为荣的事情,可以更好的与人相处。乾隆皇帝喜欢在处理政事之机品

茶,论诗。对茶道颇有见地,并引以为荣,有一天,宰相张廷玉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刚想休息

,乾隆忽然来造访,张廷玉感到莫大的荣幸,称赞乾隆道:“臣在先帝手里办了13年差,从

没有这个例,哪有皇上来看下臣的!真是折煞老臣了!”张廷玉深知乾隆好茶,命令把家里的

隆年雪水挖出来煎茶给乾隆品尝。乾隆很高兴地招呼随从坐下,“今儿个我们都是客,不要

拘君臣之礼。生而论道品茗,不亦乐乎?”水开时,乾隆亲自给各位泡茶,还讲了一番茶经

张廷玉听后由衷地赞美道:“我哪里晓得这些,只知道喝茶可以解渴提神。一样的水和茶,

却从没闻过这样的香味。”李卫也乘机称赞道:“皇上圣学渊源,真叫人瞠目结舌,喝一口

茶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乾隆听后心花怒放,谈兴大发,从“茶乃水中君子、酒乃水中小

人”开始论起“宽猛之道”。真是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众臣洗耳恭听。乾隆的话刚结束,

张廷玉赞道:“下臣在上书房当差几十年,两次丁忧都是夺情,只要不病,与圣祖,先帝算

是朝夕相伴。午夜扪心,凭天良说话,私心里常也有圣祖宽,也宗严,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

想法。我为臣子的,尽忠尽职而已。对陛下的旨意,尽力往好处办,以为这就是贤能宰相。

今儿个皇上这番宏论,从孔孟仁恕之道发端,譬讲三朝正纳,虽然只是三个字‘趋中庸’,

却振聋发聩人心目一开。皇上圣学,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他人也都随声附和,乾

隆大大满足了一把。张廷玉和李卫作为乾隆的臣下,都深知乾隆对自己的杂经和“宏论”引

以为豪。而张李二人投其所好,对其大加赞美,达到了取悦皇帝的目的。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得体的赞美行为的确威力无穷,可以自然地减轻我们交际的阻

力。

包拯就任开封知府后,要选一名师爷。经过笔试,包拯从上千人中挑选了10个很有文才的人

。第二个程序是面试,包拯把他们一个接一个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回答。

包拯的面试题目出得也很别致,前面九个一一进去后,包拯指着自己的脸对他们说:“你看

长得怎么样?”那九个人抬头一看包拯的脸庞,吓了一跳: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

乍一看,简直就是一个黑坛子放在肩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

。他们想:如果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那他一定会火冒三丈,哪还能当师爷,说不定还会

遭一顿打呢!不如循守常道,恭维一番,讨他个喜欢。于是一个个恭维他眼如明星,眉似弯

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清官相貌。气得包拯将他们一个个赶走了。

第十个应试者进来了,包拯也问相同的问题。那人向包拯打量了一番,说道:“老爷的容貌

嘛!……”“怎么样啊?”“脸如坛子,面色似锅底,不仅说不上俊美,实在该说是丑陋无比

,特别是两眼一瞪,还有几分吓人呢!”包拯一听,故意把脸一沉,喝道:“放肆,你竟敢

这样说起本官来了,难道就不怕本官怪罪于你吗?”那人答道:“老爷您别生气,小人深信

只有诚实的人才可靠,老爷的脸本来就是黑的,难道别人说一声美就变美了吗?老爷虽然相

貌丑陋,但心如明镜,忠君爱国,天下人皆知包青天的美名,难道老爷没有见白脸奸臣吗?

”一席话说得包拯心中大喜,即日便任命他为师爷。

这个“应聘”者之所以成为十个顶呱呱的才子中的幸运者,是因为他的赞美更加有远见,足

见其洞察力不一般,通过对他人真诚的赞美,由缺点推到优点,最终成为赞美他人的受益者

抓住他人最重视,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并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进行赞美,往往能起到超乎意

料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很经典的实例。是说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一次,曾国藩

用完晚饭后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

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

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曾国藩又问:“你们以为我怎样?”众

人皆低头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插话道:“曾师是仁德,人不忍欺。”众人

了齐拍手。曾国藩十分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而去。曾氏问:“此是何

人?”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听完后说:“

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就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真

可谓是区区一句话,胜读十年书。这位后生正是抓住了曾国藩自以为“仁德”这一点,投其

所好地进行了赞美,结果飞来横福。由此可见,只要赞得恰到好处,其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

的。

二、做个内行的赞美者

赞美是一门学问,其中奥妙无穷,“懂行”是一个重要法则。“懂行”的实质是能抓住赞美

的事或物的实质,不说外行话,让别人听起来在行、老练。

(一)发掘对方的优点

在赞美他人的过程中,有的人常常抱怨不知道该赞美他人什么,因为他们似乎太平凡了。但

实际上,再普通的人也一定有他足以珍视的独特的闪光之处,只是别人没有发现罢了。因此

在赞美他人时,要善于变换角度,发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优点,并大加赞美,只有做到这一点

,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赞美高手。

一个人或许没有什么优点,但玩台球的技术却很高明,或者酒量不错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

利用

。因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小小的优点,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你的赞美的内容,对

于被赞美者来说,越是少见的,则越是可贵的。如果某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已是公认的事实,

而偶然有一次你发现这个女孩子长了一对可爱的小虎牙,于是你赞美了她,那她一定会心花

怒放的。

(二)赞美要抓住关键点

卡耐基说过:“即使你喜欢果酱,但钓鱼的时候,仍然不能用果酱作为鱼饵;而在这个时

候,即使你厌恶蚯蚓,也得用它,因为你是在钓鱼。”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做任何事

情都要抓住关键的地方,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离题千里,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有一位女歌星,从日本到香港,打算小住之后,便到东南亚表演歌舞。

她需要一两个短剧本,而在她心目中,香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如果能够为她动笔就好了。这

位作家学贯中西,文笔风趣,但他性情古怪,而且很忙。

这位歌星打电话给她的朋友,说她已得某导演的介绍,当晚要和该作家共进晚餐了,但她不

知道怎样向他开口提出请求。

“你究竟打算请他写什么短剧?”

“随便他好了,只要他肯写就行。”

“这样是不好的,他不明白你的需要,可能写得不理想,等到他写好之后,你发觉不理想而

又要请他改时,问题就会变得严重了!”

“我最希望他替我写哑女奇缘,不过要有新的内容,不要以前的故事。”

“这样很好,他以前写过不少这类东西,你只要说知道他写过这些剧本,十分崇拜就行。…

…”

过了两天,这位歌星给她朋友打电话,很高兴地说她成功了。

她朋友说:“你们在晚餐时,你一直谈论他过去的那些得意之作,是吗?”

“你猜得很对,我主要讲起他的作品在日本如何受人欢迎。”

“对了,这就是应酬中恰到好处的赞美带来的成功。”

是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要想与之相处,你要想通过赞美他来获得帮助或者成

功,那么你就必须进入他的物质精神生活范围,这样,他才能在与你交往时处于亢奋状态,

人在兴奋的时候,往往会泄露和允诺一些平时隐晦的事情。

记住,抓住那个令人兴奋的“节骨眼”,你就会一定成功。

(三)细微处入手

要使赞美既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又有极强的针对性,就必须了解他人的心理,不仅

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波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功夫,利用细小的刺激来影响特定情形下的

心理。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团秘密访华,进行打破中美中断20年外交僵局的谈判。来华

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为他们设想这次会谈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拍桌子叫喊“打倒

美帝国主义”,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滚出东南亚。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紧张。

但事实出乎他们的意料。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握

着辛基格的手,友好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当基辛格把

随行人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时,他的赞美更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握住霍尔德里奇的手说:“

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是在香港学的吧!”又对

斯迈泽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

的。”最后他握住洛德的手说:“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

中国人,在写小说。我希望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

周总理简短的欢迎词里蕴含了高超的赞美技巧。他认识到基辛格一行的紧张心情,在严肃的

外交场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细微之处,拉家常似的,对其语言才能、论文

、家庭成员进行了一番巧妙的赞美。既亲切又得体,缓解了对方的紧张情绪,使其对中国的

领导人也顿生敬意,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真是一箭双雕。

周恩来总理能做到这一点,是事前精心准备的结果,他先对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

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准确地找出他们在外交场合一般不为人所提及的细小之处;同时对他们

来华心理做了大致分析。这样才会有外交场合出色的表现,亲切的言词。

要从一件小事上去赞美他人道德必须注重细节,不要对他人在细节上所花费的时间和心血视

而不见,而要特别地对他人的这番煞费苦心表示肯定和感谢。因为对方所做的一些小事,既

说明对方对此的偏爱,也说明他渴望得到应有的肯定与赞扬。

法国总统戴高乐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

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

托着一个精致的喷泉。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主人为了欢迎他而精心设计制作的

,不禁脱口赞道:“女主人为举行一次正式的宴会花了很多时间来进行漂亮、雅致的计划与

布置。”尼克松夫人听了,十分高兴。事后,她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

要么不屑因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总是想到别人。”也许在别的大人物看来,尼克松

夫人所布置的鲜花展台,只不过是她作为一位总统夫人的分内之事,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而

戴高乐将军却领悟到了其中的苦心,并因此向尼格松夫人表示了特别的肯定与感谢。从而也

使得尼克松夫人异常的感动。

每天,在我们身边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或大或小的事情,并不是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赞美。从

小事上赞美他人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善于发现小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要坚信一个道理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件小事往往可以从中发掘出重大的意

义来。

一日,作家贾平凹和许多文坛知名人士到一个朋友家中去做客,在这个朋友的客厅里,挂了

一幅很大的女性裸体画,在座的知名人士个个要么装作没有看见,却又趁人不备,不经意瞟

上几眼。这时,有个人忍不住了,指着那画上女子的乳房问那家五岁的小主人说:“这是什

么。”小孩子一本正经地说:“妈妈的奶”。众人一阵哄笑。而贾平凹却深有感触地说,这

个小孩子胸怀坦荡,堪称是他的老师。并写了一篇题为《我的老师》的文章予以表达他的赞

赏之意。在这里,我们且不说贾平凹先生是如何的谦逊,单说他这双慧眼已足以让我们称道

了。在别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件不足挂齿的笑话,而贾平凹却能将成人与小孩进行比较,

从而极力赞美了小孩子们纯洁,天真的一面,而抨击了大多成人虚伪肮脏的一面。这和鲁迅

先生的《一件小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赞美必须真诚

古谚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真诚的赞美,才能使别人感到你的赞美是在发现他的优

点,而不是作为一种明显的功利性手段去分享他的利益,从而使他动之以情,自觉自愿地“

打开”你所需要的“金石”,或者接受你在赞美背后隐藏着的不满,以达到赞美的最高目

的。

林肯在1863年4月26日给胡克少将写了一封信。这时正是南北战争中最黯淡的时期。信的内

容如下:

“我已经命你为波托马克的陆军首长,当然,我之所以这么做,对我来说,有很充足的理由

,不过我认为最好还是让你知道,在有些事情上,我对你相当不满意。

我相信你是一名勇敢且战术纯熟的军人,当然,我十分欣赏你。我同时相信,你不会把政治

和你的职业混为一谈,你这样做是对的。你对自己很有信心,如果这不是一种极为可贵的

个性,必定是极有价值的美德。

有野心,在适当的范围内,好处多于坏处。但我认为,在伯思塞将军指挥军队期间,你曾表

现出你的野心,且尽可能反对他,你那样做,对国家和一位功劳最大的荣誉军官来说,

是极大的错误。

我曾经听说——由于言之凿凿使我不得不相信,你最近曾说,军队和政府都需要一位独裁者

,当然并不是为了这个,而是由于我不予理睬,我才赋予你指挥权。

……你要以充沛的精力和不眠不休的精神向前推进,把胜利带回来给我们。”

连续18个月,林肯的将领们带领北方军队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性撤退,除了生灵涂炭而外

,没有什么可喜的结果。全国震惊,士兵开小差逃跑;甚至共和党的议员们也起来反叛,希

望林肯辞职。“我们现在处在黑暗的边缘,对我来说,连万能的主也跟我过不去,我看不到

一丝希望。”林肯就是在这样的危难之中写了这封信。

林肯用最真诚的语言指出胡克少将的种种优点并毫不掩饰地加以赞扬,在赞扬的言辞后面,

又一针见血地说出了胡克将军所犯的过失。“甘冒独裁的危险”,希望他“把胜利带回来给

我们”。

后来的军事胜利就证明了真诚的力量,林肯这个“又黑又瘦”的总统也是因如此不会说一些

“胖话”,而造就了自己的胜利。

真诚的赞美就像医生手术时的麻醉剂一样,让病人在没有痛苦的状态中成功地完成恢复健康

的过程,就像早晨的阳光唤醒了美好的一天。

(五)赞美要具体形象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称赞别人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漫不经心:“你这篇文章写得蛮好”。“

你这件衣服很好看”。这种空洞的称赞并不能使对方感到高兴,有时甚至会由于你的敷衍而

引起对方的反感。为此,称赞别人,要尽可能具体些。例如,上面两句话可以分别改成“你

这篇文章写得好。特别是后面一个问题很有新意,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我读了

很受启发”。“你这件衣服很好看。这种款式很适合你的年龄。”这种具体而充满了热忱的

称赞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另外,赞美别人要找他本人最得意、最倾心的事情去赞美,这样

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例如,“听说你这几年一直在搜集古代钱币,这确实是件很有意义

的事

。怎么样,什么时候让我开开眼界?”这种赞美一定使对方欣喜之余还特别感激你。一个教

师所教的学生出人头地,你赞美他教育有方、桃李满天下,他会备感自豪;一个母亲,当她

的儿女出类拔萃时,你赞美她的功劳无比,那么她会备感幸福。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六)赞美应讲究适度

许多到过美国的朋友谈起美国的风土人情时,往往感觉到老外们随便乱用最高级,缺乏真诚

感。你送他一支钢笔,他就大惊小怪地对你说:“太好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钢笔!”你

请他吃一顿中餐,他就兴奋的拥抱你,大声叫嚷:“味道好极了,这是我吃过的最丰盛的一

顿饭。”很明显,老外们把自己的赞美夸大到再也不能扩展的程度,让中国朋友听起来觉得

虚假,很是接受不了。

其实,真诚的赞美应有所保留。这就好比一个气球,似乎是把它吹得越大越好,但越大越不

保险,说不准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与其让它爆炸,不如吹小点,让人感觉心里踏实。

这种有所保留的赞美也可用于下级向领导“进谏”时,先称赞其成绩,再委婉指出其不足,

既照顾了领导的面子,也使领导易于接受。王处长是一位刚刚提拔上来的新手。一次生活会

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见。大家碍于面子,没有人敢伸这个头。最后,处里的“元老”刘文

革说了:“王处长到这里后,可谓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处里的工作现在已有了头绪。大家

比以往更团结,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只是最近大家手头有点儿紧张,希望王处长能替大伙解

决解决。”王处长听后,意识到该给大家搞些生活福利,于是赶紧采取了一些措施。刘文革

可以说是

提意见的高手。他先肯定王处长上任后的成绩,使领导心里美滋滋的,然后再轻描淡写地提

出大伙的意见,反映出他对下属关心不够,体贴不够。这种方式,容易使领导意识到自己成

绩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称赞的,而不足只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进不

足的积极性。

真诚的赞美不应该把问题绝对化。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之类的帽子别乱戴

。有个企业的广告词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显示了企业的真诚承诺,而不是哗众

取宠,华而不实,在消费者中影响很好。实际上,一般人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如果你的赞美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曲意奉承,难以接受。赞美时必须记住:一个人的

成绩和优点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伟人看自己时,也都是有所保留。毛泽东曾说过,他能够做

到三七开就可以了;更何况一般人呢?因此,赞美别人,应当一分为二,有成绩就肯定成绩

,有不足也要说明不足,控制好赞美的度。

三、赞美的“雷区”

赞美的话人人爱听。你对人说赞美的话,如果能恰如其分,言如其人,他一定会十分高兴,

并因此对你产生好感,同时你也不会降低身份。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都有他消极的一面。对赞美而言,它本身不存在这些消极影响,赞美的

惟一目的是为了让被赞者觉得自己还行,让他们开心。但是如果你对赞美把握的不好,往往

会陷入赞美的误区,因而产生消极的后果。

赞美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假、大、空

《笑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人想拜见县令,问县令周围的人道:“县令最喜欢什么?”

别人告诉他:“县令喜欢读《公羊传》。”

后来,这个人见了县令。县令问他:“你读了什么书?”

他回答说:“只是读了《公羊传》。”

县令就试着问他一下,说:“是谁杀了陈他?”

这个人过了好久才回答说:“我平生实在没有杀过陈他。”

县令一听,知道他什么也不懂,就故意开他的玩笑,说:“你没有杀陈他,请问那是谁杀的

呢?”一下子把这个人吓坏了,光着脚跑了出去。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狼狈,他大声地说:

“我去见县令,一见面就问我杀人的事,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等大赦以后再出来吧!”

说假话的手段不论多高明,假话不论多么堂皇,总会有被人戳穿的时候,而当此时,小辫被

他人握住,你还如何做人呢?所以,说话还应三思而行,切忌骗人反害己。

冯希乐是个很喜欢夸张拍马屁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长林县县令,赞叹道:“仁风所感

,猛

兽出境。昨日入县界,见虎狼相随而去。”刚夸过不久,就有村老来报告:“昨夜大虫连食

三人!”长林县令很不高兴地责问冯希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冯希乐面红耳赤地回答说:“是必

便道掠食。”冯希乐夸张得不着边际,任何懂道理的人都知道野兽不可能被仁义教化所感动

得逃跑,其刻意阿谀逢迎的嘴脸让人看了恶心。

(二)喜大忘小

许多人认为赞美别人主要是从他的突出方面来谈,其他的细枝末节,可赞亦可不赞。

你认真想想:别人闪光的一面是最容易被发现的,也是别人赞的最多的,可以说已经听的麻

木了,你再跑上去凑热闹,也肯定毫无效果。反倒是那些平时人们不太注重的细节受到赞扬

更令人高兴。

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赞美一件微小的事,一个微小的进步,这些往往更容易给人们留下深刻

的记忆。

狄更斯在年轻时就想成为一名作家,但那么多的不幸困扰着他。他从未能在一所学校读书超

过四年以上,他的父亲因不能还债,被捕入狱,于是他只得自己独立生活了。他找到了在一

间老鼠横行的货房中往黑油瓶上贴的标签的工作。这时他还是不间断地写作,但他对自己

著述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他在深夜无人时才将他的一篇篇稿子邮出,以免别人笑他的稿

子没被采用。最伟大的一天到来了,他的一篇稿子被采用了。实际上他没有得到一先令的报

酬,但有一位编辑称赞了他;一位编辑给了他承认,他非常的兴奋,也由此坚定了信心,后

来终于闻名于世间。如果你是位喜大忘小者,你会对当时的狄更斯表现的冷落平淡,他也就

永远缺乏信心,世界

上也就会因此而少了位优秀作家。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出赞美的误区,用赞美的力量给人以向上的动力吧!

(三)人云亦云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能使人心情愉快,但好话说了千遍,听的人也烦了。因

此在赞美他人时,非常忌讳陈词滥调,故伎重演。要善于发掘新的赞美内容。需要根据不同

的赞美对象,选择适当的赞美词,如第一次你对一位太太说:“你这件洋装很漂亮。”第二

次见到这位太太时,你发现她做了一个新的发型,你应该不失时机地赞美道:“太太,你的

发型很好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乐于听到你的赞美。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一见面就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恭维话

,不仅使你这个人显得俗不可耐,听的人也觉得味同嚼蜡,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且,这种公

式化的陈词滥调,让人感觉你这个人虚情假意。

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自己无才无能,专门从事鹦鹉学舌和拾人牙慧的勾当。人云亦云随声

附和。朱温手下就有一批鹦鹉学舌,溜须拍马的人。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

自说了句:“好大柳树!”宾客们为了讨好朱温全都发出感叹:“好大柳树。”朱温看了觉

得好气又好笑,又说道:“好大柳树,可作车头”,虽然几乎人人都知道柳木实际上是不可

以做车头的,但仍有五六人发出同样的感叹:“好作车头。”朱温终于怒不可遏,厉声说:

“柳树岂可作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指鹿为马,有其难事!”于是把说“可作车头”的人抓起

来杀了。

另外有一个事例,也是讲的同样的道理,说有一个人偶然走在大街上,突然流起了鼻血,于

是仰面朝天,另外的行人,见此便也仰头看天,不知谁先说了一句:“啊,飞碟”而后所有

的人

都尖叫:“好大的飞碟。”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

,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和坚定的立场。

(四)不懂装懂

肯定与赞美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的。只有首先自己真正认识

懂得某物或某事,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如果不懂装懂或将不懂的东西拿去赞美别人,难

免要在赞美别人时说外行话,反而被人笑话。

有一个年轻人本来不懂诗,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遇到了一位诗人,年轻人趁机恭维道

:“您的诗写得再好不过了,我读了好几遍也没懂。”年轻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位

诗人的诗写得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年轻人就说了外行话,用读不懂来形容,简直是在亵

渎诗人的作品。

赞美别人时说外行话,既不能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又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很容易被人家嘲

笑。对一个人进行赞美,是对其优点、水平、成绩等的赏识和称赞,因而需要具备一定的

水平。

实际上,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通,但为什么有人却老是说外行话,而有的

人却能让人乐得合不拢嘴呢?这里有几个关键需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