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 改变你的习惯
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
——拿破仑·希尔
一、杜绝“五话”
文有文法,说有说风。说风是一个人的立场、观点
、作风、内涵等在言谈中的综合体现。说风无
论好坏,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或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是为适应某种需要产生的;当然,也
人而异。诚信、正直的人,都能自觉地说真话、说实话;可有一些人却常说假
话、蠢话、大话、空话、粗话。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一)不说假话
说真话是中华民族历来赞颂的美德。《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关于曾子教子的故事就历久
不衰。曾子为了让孩子学会遵守诺言,把妻子开玩笑说的话付诸实施,将猪杀了,维护了
妻子在孩子眼中诚实的形象。
曾子的妻子是有意骗孩子吗?恐怕未必。但至少可以说,她没有意识到这种骗孩子的教育方
式有多深的危害性。一次谎话可能使孩子从小沾染上不良习气。曾子的行动表明地坚持了最
可贵的精神——不说假话。
各国民间也有许多关于批评说谎的格言:
谎言没有脚,但有招祸的翅膀(日本)。
即使说一句假话也是说谎,即使偷一根针也是盗窃(蒙古)。
谎言跑得再快,也永远追不上真理(俄罗斯)。
宁愿听痛苦的实话,不听甜蜜的谎言(非洲)。
有一次,列宁参加了一个会议,讨论的是关于彼得格勒的工业恢复计划的问题。人民委员施
普尼柯夫作报告时,用许多优美的词句描绘出一幅十分诱人的前景。报告后,自我感觉良
好的施略普尼柯夫认为会受到列宁的称赞。可列宁却向他提了几个问题:目前在彼得格勒由
一家工厂生产钉子?产量多少?纺织厂的原料和燃料还能保证用多少天?这些简单的问题把
他问得瞠目结舌。列宁批评说:“谁需要你们那些大吹大擂毫无保障的计划?针线、犁
纺织品在哪里?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实际的计划工作被你们用华而
不实的废话代替了,这无异于欺骗。”
(二)不说“蠢话”
对于应酬来说,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得体的语言就像一部车子的润滑剂,使交际活动较
少摩擦地向纵深发展。一个熟悉的笑话可以作为得体语言的反面教材:
有一个人请他的朋友到家里作客,来了两位朋友。他便自言自语:“该来的没来。”其中一
朋友多心,认为自己不该来,找借口走了。他又自言自语:“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那
一位实在忍不住,也走了。
相比之下,下面的笑话显得有些“愚蠢”。
一女保姆在主人家打工。有电话来,主人对保姆说:“你去接一下,就说我不在。”女保姆
拿起电话回复道:“我主人吩咐我告诉你,说他不在家。”结果可想而知。
一家知名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出现了很大的失误,总经理批评他道:“这到底怎么回事?你
把事情全弄糟了。”这位经理听了总经理的批评后十分恼火,立即辩解道:“一定是手下的
员工贯彻得不得力,他们应该对这一后果承担主要责任。”这一回答显然让总经理无法容忍
。总经理对别人说:“他不勇于承担责任,也不够沉着。无论是谁的错,他都应该努力去
解决问题,但他的回答显然有些愚蠢。”后来这位经理因此丢了饭碗。
有一次大银行家斯提尔曼(James Stillman)“很残酷”地痛骂了银行里的一个高级职员。当
时,这个可怜的职员正“坐在写字台边,一副无精打采的面孔,钢笔在他的手指间窜上窜下
,并不时地敲着桌子”。斯提尔曼看着他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非常气愤,便用一种极其严
厉的口吻毫不留情地痛骂了他一番。最后的几句话说得非常刻薄和粗暴,以致那个不幸的
职员战栗不已,大颗大颗的汗珠布满了前额。当时正好在场的一位客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忍
不住对他说:“斯提尔曼先生,我一生中从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暴的人。这个人是你银行里
的一个高级职员,你竟然当着一个陌生人的面侮辱他!假如他马上用刀把你刺死,我一点都
不会觉得稀奇!”
斯提尔曼听了这种批评,默不作声。
但斯提尔曼毕竟还是很聪明的,他意识到,他的话给这个高级职员造成了伤害,并引起了很
坏的影响,他为自己刚才的一番失去理智的话懊恼不已。于是,他赶忙到别处反思了一阵,
等他回来时,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三)不说大话
有一次,一位很自以为是的报社主笔在英国内阁总理格莱斯顿(Gladstone)面前夸夸其谈。
那是在一次宴会上,格莱斯顿很客气地对这个青年说:“几天之前我收到过你的一封信。”
“是我写的吗?我已经记不得了。哦,我肯定没有写过。也许是我的秘书写的吧,可以肯定
那不是我写的。”
听闻此言,格莱斯顿先生心里颇觉不快,但依然平和地对他点了点头。宴会渐渐进入高潮的
时候,格莱
斯顿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所有的客人都想找机会接近他,听他谈
话,而除
了对这位报社主笔,格莱斯顿先生对每个人都热情而客气。整整一个晚上这位主笔
总想找机会与格莱斯顿先生交谈,但都未能如愿。
因为喜好夸大之故,这位主笔先生失去了与格莱斯顿先生结交的绝好机会。好吹牛而不务实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
最好能虚心地承认自己的短处,切不可靠夸张而掩饰之。
富兰克林是个口才很好的政治家,但他对自己却很严格,他曾经作过一张表,上面列出各种
他所要改善的不良习惯。经过多年的身体力行,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是,后来他又找出
了一件应该具有的美德,且跟谈话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他自述道:
“我在自我完善的计划里,最初想做到的有十二种美德,但我有一个教徒朋友,有一天
来对我说大家都认为我太自傲,言谈中有夸大之嫌。当辩论时,我不但固执地坚持己见,而
且有些轻蔑别人的样子。我听了他的话,就在我计划表上的最后一行加了‘虚心’这一条。
”
爱说大话的人编造的那些超乎常理的故事,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听听倒还
可以。因为讲的往往是绘声绘色,跌宕起伏。可细究起来他讲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他自己
。如
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句话里都会出现一个“我”字,这个无限重复的“我
”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
A是某大学讲师,总爱在人前吹嘘自己交际有多广多深,有多少科研成果,获得多少荣
誉…
…时间长了,他的学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牛皮大师”。大言不惭、夸夸其谈的人到头来
只会给
别人留下浅薄、无知的印象,同时,过分标榜自我、忽视旁人最终只会陷入
孤岛。
(四)不说空话
人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地位比别人高,资历比别人深,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
己比别人有成就,比别人懂得多。因此在谈话时难免带有说教的腔调。
当然,说教并非一无是处,有时的确是正确的忠告,但这些忠告也经常因带有说教腔调而引
起谈
话对象的逆反情绪,收效甚微。因此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情况,而且要用鲜明、生
动、形象的事例让别人心悦诚服。
然而说教者常常会说“你须知道我并不是在干涉你的作为”,“我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
同你讲”或者说“你不得不这样做,惟有如此才能避免错误发生”。
其实,说教者们的这些想法,应该是在别人接受观点时自心底油然而生的。而由说教者嘴里
说出来的,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说教而已,结果只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爱说空话的人说话很少有个准数,要么与事实本身不符;要么泛泛而谈。长此以往,极易失
去别人的信任。
B是某企业领导,该企业明明是亏损企业,但为了某种目的,他在上报时说赢利多少多少,
结果该企
业不仅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某些扶持,还得多交利税。对此,工人们愤愤不平,众说纷纭。
爱说空话的人,常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一件微乎其微且不切实际的事物上。若要给他
倾诉的机会,他一定会不厌其烦地用五倍乃至十倍的时间来讲述他的故事。你常会等他讲得
久,已经被他众多的毫无价值的细节弄得晕头转向时,还不会听到他讲述的故事的要点。如
果在他讲述的过程中,你想抓住故事梗概,问他一句:“喂,你所讲的那位穿灰色风衣的女
人究竟如何呢?”他仍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你:“不用急,我就要讲到她了,你先听我把这
个说完。”接着,又啰里啰嗦地说上很多空泛的话。
假如这位小题大做者能看出听他讲故事的人如此耐心完全是因为礼貌,那么他必定会
把要说的话整理完后才讲。如果能看出对方对故事并不感兴趣,他也会做出种种
努力使故事讲述得更紧凑一些。遗憾的是,他们始终观察不出听众的反应。
一个青年写封信给热恋的姑娘说:“亲爱的,我爱你爱得没有止境,我的心是这样的热烈,
我简直无法形容,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才能表达出来。”加里宁说,假如对方是一个普通幼稚
的姑娘,她一定会说“好极了”,但假如她是一个有学问的姑娘,她就会说:“可怜的孩子
,你的脑袋怎么这样笨啊!”
(五)不说粗话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成了习惯,就会自然地去做。讲粗话也是如此。
一个人一旦沾上了讲粗话的习惯,往往出口不雅,而自己却不知道。
习惯是长期条件反射累积的结果,因此要改变一种习惯,就需要中止原有的条件反射,努力
建立新的习惯。
首先,要认识讲粗话是一种坏习惯,是不文明的行为,从思想上强化克服这种习惯的意识。
生活实践表明,意识越强烈,行动的决心越大,效果也越明显。
其次,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可以通过改变讲话频率,每句
话末停顿一下,讲话前提醒自己等办法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改掉了
,其他粗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再次,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准备。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克服当然也要待以
时日,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把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迅速改掉。有时,讲话中仍然漏出几句粗话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下子要求把所有的粗话统统改掉,反而会因难以办到而感到失
望,动摇克服讲粗话习惯的信心。
最后,请别人督促。由于有时自己讲了粗话却不知道,请别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检查的作
用。督促还有另一层心理意义:造成一种不利于原有条件反射自然发生的外界环境,以促进
旧习惯的终止。
所以,在修炼你的口才的同时,还要积极修炼你的口德。从道义上来说,揭人之短的话尽可
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关生理上的特点——胖猪、矮冬瓜、瘸子、聋子等及身份上的卑贱
——乞丐、私生子、拖油瓶、妓女等,一旦触及
上述任何一方面时,被说者的理智立刻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动物性的原始防卫本能
,到时就容易引起冲突。
二、当心谈吐红绿灯
(一)你有口头禅吗
在平常交谈中,经常可以听到“那个、你知道、他说、我说”之类的词语,如果你在说话时
反复地使用这些词语,这些词语就是口头禅。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
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有时,我们在谈话中还可以听到不断出现“啊”、“呃”等声音,这也会变成一种口头禅,
记住奥利佛?霍姆斯的忠告——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
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出现了这一毛病。一旦发现自己的毛病,
后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当你发现他人使用口头禅时,你会感到这些词语是多么令
人烦躁,多么索然无味。
(二)切忌采用鼻音说话
这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你就会发出鼻音。用大拇
指和食指捏住鼻子,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当你第一次与人
见面时,如果你使用鼻音说话,就不可能吸引他人的注意。你让人听起来像在抱怨、毫无生
气、十分消极。鼻音对
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认为一位不断发出鼻音的女人是迷人的女子
。如果你
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舒服,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
应使用胸腔发音。
中国自古就有“女子笑不露齿”的家训,这一教导显然已不适应现代人际交往
。在西方社会,也曾一度将下颚紧闭视为一种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说话方式。说话时不能
牵动肌肉,不能在脸上显露兴奋之色,不可纵声大笑,否则会产生皱纹。其实,在当今这一
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脸上所表露出的活泼生动的神采,正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与沟
通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精神状态与力量的显示。
(三)避免措辞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措辞出现错误的情况。古人说:“一言不和,拔刀相向”,
这说
明了措辞错误的危害。因此,要避免错误,使自己的措辞更为巧妙、妥当、优美,应当在社
交生活中格外注意。
1尽量使用普通话。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在公众场合,最好使用标准普通话。
2语言要准确、清晰,尽量避免语词不当。譬如“人没有没脾气的人”这句话就很拗
口,不如说:“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个性”。
3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有人在交谈中爱用生僻的词语或深奥的术语,故作高深,结
果常常妨碍交流,甚至引起误解和矛盾。
4尽量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话语。例如“好像是”、“大概”、“可能”、“估计”
等之类的话,这种模棱两可,空洞含糊的语言让听者不知所云。
5用词一定要文雅。例如“嗯”、“唉”,不如改为“是”、“对”更好;“茅房”、“
厕所”之类,最好用“卫生间”、“洗手间”来代替。
6谈话要符合对方的身分。社交活动中的交谈对象有上级、师长、亲属、朋友、晚辈等,
对不同的人,称呼和礼节也应各有不同。
7使用语义双关的词语要慎重,以免引起歧义。
8不要使用有可能是对方忌讳的词语。例如你有一位很胖的朋友,他已经为此而十分苦恼
了,当见面时你随意说:“噢,你胖多了!”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9谈话要得体。例如,你有一位长期住在市内的朋友,最近搬到郊区去了,见面时如果你
他说“那里的空气一定很好吧”就比说“那里的一切都很不方便吧”要得体多了。
(四)改正啰嗦的坏习惯
社交场合出现了这样的人,会让人感到头痛。他们说话毫无头绪、漫无边际,讲起话来啰啰嗦嗦,看不出所说的话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他们既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些什么(没
明确主题),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说这些(没有明确目的),更不知道在与人谈话的
场合应该怎么办(不了解谈话的基本规则)。
在社交场合说话啰嗦,毋庸置疑是性格上的一大弱点。它让人心情厌烦,却不好意
粗暴地打断其话头。于是就有人提出了颇具幽默的设想,建议具有这种
性格
弱点的人说话时想像自己在打国际长途电话,说话的每一分钟你都必须付高额话费,以期
达到让其警醒的目的。
心理学专家们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归纳出6个典型的特征:
1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希望整个谈话以“我”为重点。
2由于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题,或自己不记得已经说过了,一再
重复。
3像发射炮弹一样连续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人觉得过分热心,以致难以应付。
4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然后滔滔不绝。
5说话不合逻辑,令人难以领会意图,并轻易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有时自己也
莫名其妙。
6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东拉西扯,制造大拼盘。
凡此种种,都是说话啰嗦者的通病,也往往造成社交中的尴尬场面。你不妨
对照
一下,只要具备了6条中的任何1条,你就有必要在交谈的技巧上加以切实的提高。切记:仅
仅有充分热情的交谈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毫无技巧的谈话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不会增进
友谊。
三、四种毛病要不得
很多时候,我们能察觉到许多人说话时常有的毛病。下面提到的几种毛病就常发生在我们自
己的身上,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言词纠缠不清
善于辩论的人,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并能给对手以还击。这种人头脑清晰,洞察力强,能
宏观把握,微观探幽。不善于辩论的人往往舍本逐末,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而偏离主题和大方
向。
(二)言语多为意气之争
善于争论的人往往巧妙避过对方的矛头,而抓住对方的漏词逐个突破,让对方无言以对。
善争论的人纠缠不休,抓住对方的失误就不放手,企图一举获胜。这种硬碰硬的方法为兵
大忌,结果是两败俱伤。
(三)强迫性说教
有的人经过长时间思考、探索才得出的结论,企图让别人完全接受;当对方不能立即领悟时
,就认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这种人不适合做教育工作,难以辅助他人。
(四)言语刻薄
有人似乎特别伶牙俐齿,说话咄咄逼人,一副不胜不善罢甘休的样子,而且往往伴有冷嘲热
讽,不给人留情面,实际上他只是言语刻薄。
朋友小H和小I是某大学同宿舍室友。小H长得不错也爱打扮,是那种追求流行的青春女孩,
小I来自农村,质朴、腼腆、内向。在小H的眼里,小I根本就是一只土气的丑小鸭。一天,
小H
回到宿舍,看到桌上放着一支黄玫瑰而没有任何留言。小H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她的某位崇
拜者送来的,而其他同学说也有可能是小I的。小H微微一笑,很不屑地说:“噢,怎么可能
她的呢?我想,再怎么无聊也不会无聊到给她送花吧!”结果正巧被刚下自习回来的小I听见
了,这一尖酸刻薄的话语极大地刺痛了小I,很难想像小H以后该怎么样与小I在几年的大学
生活里共处一室了。
言语刻薄的人往往因为一句话而失去别人的友谊和信任,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爱,为什么
要用刀子似的刻薄言语去伤人的心呢?不过言语刻薄的人似乎很难改掉这一说话方式,这跟
他(她)的性格、修养有关。这种人往往冷漠、自私而寡情。
四、通往“心灵路径”
习惯是一种力量,通常,思想能力一般的人都能够感觉到这种力量,但一般人所看
到的往往是它不好的一面,而不是它美好的一面。
习惯往往会成为一个残酷的暴君,统治及强迫人们违背他们的意愿、欲望与爱好。那么,
是否能够控制及利用这股强大的力量,使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服务,就如同其他的自然力量一
。如果人们能够相信这项结果,那么,人们也许能支配习惯,使它替人们服务,使人们不再
是习惯的奴隶,也不会再一面抱怨,一面却要老老实实地服侍它。
近代的心理学家已经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绝对可以支配、利用及指挥习惯替我们工作,而
不必听任习惯去支配我们的行动与个性。已经有很多人应用这项新知识,并且使习惯的
力量成为新的途径,强迫它发挥行动的功能,而不是让它作无谓的浪费,或让它破坏肥沃的
心灵田园。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懂得让好的习惯为自己服务。无论是拥有好的口
才,还是获得更多的成功,都跟一个人的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很难想像,一个在坏习惯中
泡大的人能有大做为。诗意的说,习惯是一条“心灵路径”,我们的行动已经在这条路径上
旅行多时,每经过它一次,就会使这条路径更深一点,更宽一点。如果你曾经走过一处田野
,或经过一处森林,你一定会很自然地选择
一条最干净的小径,而不会去走一条比较荒芜的小径,更不会去选择横越田野,或从林中直
接穿过去,自己走出一条新路来。心灵行动的路线则是完全相同的,它会选择最没有阻碍的
路线来行进——走很多人走过的道路。习惯是由重复行为创造出来的,并根据自然法则而养
成,
这可在所有生命的物体上表现出来,或者也可以表现在没有生命的事物上。关于后者,我们
可举个例子。一张纸一旦以某种方式折起来,下一次它还会按照相同的折线被折起。衣服或
手套会因为频繁使用而形成某些褶痕,而这些褶痕一旦形成了,就会永远存在,不管
你是否经常洗烫。河流或小溪从地面上流过,形成了他们的流动路线,以后他们就会按照这
个习惯路线来流动。这种法则对任何事物都可通用。
这些说明可以帮助你了解习惯的性质,也将协助你开辟新的心灵道路——新的心灵褶痕。
你一定要随时记住这一点——若要除掉旧习惯,最好的(也可以说是惟一的)方法就
培养出你的新习惯,来对抗不妥的旧习惯,开辟新的心灵道路,并在上面走动甚至旅行,旧
的道路很快就会被遗忘,每一次你走过良好的心理习惯的道路,都会使这条道路变得更深更
宽,会使它在以后更容易行走。摒弃陋习的你,已振翅欲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