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天 我“思”故我在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
——席勒
一、舌头是心灵的翻译家
阿拉伯有一句谚语:“舌头是心灵的翻译家。”这
句话很风趣地揭示了想与说的关系。我国
清代诗人黄遵宪也曾说:“我口说我心。”应该说,口才是快速将思维语言转为口头语言的
一种才能。然而,许多人在面对一个话题或事物要作精彩的表达时,思维的信号便往往会
现干扰现象,使得泉涌的思想处于中断状态,有口难言,无法表达。如何将散乱的思维点进
行有效的聚拢,使之形成高效、准确表意的思维网络,有一条明晰的思路是十分必要
的。
思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的程序性和规律性,讲述才能层次清晰、组织严密。
思路训练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分项列举式
讲述材料各层之间的并列关系,一条一条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列举出来。例如,工厂保卫部
门在员工大会上宣布门卫制度和防火防盗措施时可用这种方式。
(二)时间顺序式
即按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材料,反映出事物运动过程的自然状态。如导游员介绍一
个历史传说,就可按情节发生、发展、终结的顺序叙述。
(三)演绎思维式
这是对讲述材料深入思考过程的反映,即指认识活动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讲述时先作一般
论述,使听众有一般的了解,然后再深入谈其中的某一特殊问题,引导听众获得较为具体
的印象。
(四)空间层次式
即按空间布局的顺序一层一层加以介绍,依据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等
联结关系,用语言再现客观存在的空间事物,使听众对你所描述的情景获得清晰的印象。如
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某一景观的建筑时,多采用此法。
(五)联想过渡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由所见所闻联想到另一件事,前后产生由此及彼
的过渡关系。这里有相似过渡和对比过渡两种,相似过渡是因形和质相近似而产生的联想;
对比过渡则是由形和质相反而引发的联想。
(六)提问解答式
先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分析、陈述见解、举例证明予以解答;或阐述解决问题的根据、理
由、方法。在演讲或报告中常用这种方式,集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用来议论较
为复杂的问题。
(七)推理论述式
论说较难理解的问题或事件时,应考虑听众的理解过程。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
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进行论述或说明。
(八)归纳思维式
与演绎思维相反,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讲述时从个别特殊事物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九)由因及果式
先说明事件的原因,而后提出由原因产生结果的过程。凡讲述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都可运
用这种方式。这种讲述依据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十)由果溯因式
与上式相反,先摆出结果,然后追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讲述中必须强调结果,以引起听众的重视。
总之,世界是多样的,人的思路同样纷繁多样,进行思路训练时可以不必拘于单一的
类型的,可多种方法交织运用。
二、黔驴技穷错在谁
“黔驴技穷”这个传统的故事多用来讽刺那些只有一点小小的本领,却自视甚高终落
个不好下场的人。寓言中的驴子历来都是人们嘲笑的对象。然而换个角度一想,驴子在寓
言中
扮演的不过是个悲剧的角色而已,而一手导演这场悲剧的是“好事者”而非驴子自己。驴
子本身没有与虎相斗的本领,也没有与虎相斗的居心。如果“好事者”不是让驴先去与老虎
相斗而
是发挥其所长,让它去拉车、推磨……试问,驴子会落个技穷而被老虎吃掉的悲惨结局吗?
应该说,驴子被迫去应付自己无法应付的局面而导致悲惨的结局是值得同情的。“尺有所
短,寸有所长”,黔驴技穷的故事,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那些能决定他人命
运、前途的掌权者,应当引以为戒。要重视人才,就应当把他们安放在最符合其个性特点的
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其专长,而不能像“好事者”那样胡乱为之,使其丧失所长。
以上的论述运用了逆向思维,从历来被认为正确的观点中发现其谬误之处,鲜明地表现出对
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批判精神。善于运用与传统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对口才的发挥有重要
的作用。
以下介绍几种方法:
(一)打破:习而不察的心态
儿童最喜欢提问,对于常见的事物也要问个“为什么”。但是当他长大受教育之后,他就习
惯了接受周围的现状,再也提不出“为什么”来。他也许没有看到,儿童时代宝贵的创新精
神已经消失殆尽了。
仔细想一想,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观念全是靠不住的、值得怀疑的。首先,我们头脑中
各种理论知识,有哪一种是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它们大都是来自老师和权威;而那些
师和权威又是来自他们的老师和权威,代代相传,经过了多少歪曲,掺入了多少谬误,这
样的理论当然是靠不住的。其次,那些来自我们自己经验的东西同样是靠不住的,因为经验
会欺骗我们。一座六角形的塔,从远处看来似乎是圆形的;温度相同的两桶水,如果你的两
只手温度不同,分别插进两只桶内,你会感到水的温度不一样,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我
们的感觉和经验是值得怀疑的。再次,那些当下感觉到的、“眼睁睁看着”的事实,也需
要打一个问号。
要创新,就必须对前人的想法加以怀疑,从前人的著作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够发现前
人的不足之处,才能够增长自己的新观点。西方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
第一步。”其实,不但学哲学是这样,学所有的知识都是这样。如果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不
以怀疑,全盘接受,提不出疑问,那么,我们实际并没有真正懂得这门知识,我们也不可能
把这门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去。不加怀疑的全盘接受,最后只能变成一个书呆子,一个
两脚书橱。
当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怀疑,就说明我们对这件事情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就是一种读书中的进步。有位科学家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怀
疑,才能够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问题,才能够发现新的观念。
接下来,我们为你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打破“习焉不察”心态的练习,国外思维训练师称之为
“乔治热身练习”,有助于认识日常习惯中的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
1你喜欢歌剧吗?为什么?
2如果政府拿走你财产的10%,你会大发雷霆吗?
3你第一次抽烟或第一次喝酒,是独自一个人还是跟其他人在一起?
4你有没有向医生请教过与医药无关的问题?为什么?
5在家里看喜剧时,你会不会大声笑出来?会不会跟在电影院里看喜剧一样频频大笑,而且
笑得那么放肆?为什么?
6如果你穿70号的鞋,有一双鞋标着66号,但是却很合脚,你会不会拒买这双鞋?为什么?
7你的观念与信仰是否跟父母相同?为什么?
我们常常会把某些习惯视为理所当然,殊不知许多偏见就是这样形成的。
该如何避免习以为常、不加深思的毛病?该如何养成遇事多思考,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的习
惯?这就需要“质疑”,创新思维的关键即在于此。
(二)发散思维的妙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某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而有些
人却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能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在许多场
合下,把思维广度扩展一下,便会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这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在一次有许多中外学者参加的旨在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创造力研究专家应邀出
席这次研讨活动。面对这些创造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潇洒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
把曲别针(回形针)说道:“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说出这些曲别针的
多种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用来夹稿
件、讲义”,“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勾起
…”山西、广东的一些代表踊跃回答。大家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几分钟,其中较奇特的说
法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去钓鱼,引来一阵笑声。
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里讲出20多种曲别针用途很称道。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300种?”村上点头。人们惊异,不由地佩
服他聪慧敏捷的思维,但也有人怀疑。
村上紧了紧领带,扫视了一眼台下那些透着不信任的眼睛,用幻灯片映出了曲别针的用途
……这时只见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对
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三千种,三万种!”
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第二天上午11点,他“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
他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
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颜色等10多个要素
。再把这些要素,用一根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
实践活动要素相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
他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
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把曲别针分别做到1、2、3、4、5、6、7
、8、9、0等数字,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1 000
万、10 000万万
……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还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曲别
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
物则是成千上万种……
这种新的发散式思维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特别是对于创造者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
式。
(三)综合思维训练
训练目标是培养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思想观点的能力。
高水平口语表达过程中的思维具有强而有力的综合论证能力。这种能力突出地表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能从看似针锋相对、完全对立的观点中发现彼此之间深层次的互补关系;二是能
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同一命题展开论证,并分别得出一致的结论,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能力
。
综合思维训练要求对话题的思考力求完备、严密,这不仅有助于避免一些水平层次较低的争
论,而且能使受训练者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表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例如:怎样看待女性美
A1:我认为,女性的外表美与心灵美相比,心灵美更重要。
A2:外表美当然是美,但单纯的外表美只能存在于画面或照片上,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独
立存在的,它必须也只有依附于心灵美,才能真正光彩照人。
A3:外表美是阶段性的,会衰变;心灵美是永久性的,永远光彩熠熠。
A4:单独的外表美只有欣赏价值,内在的心灵美才有实用价值,这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
可以划归能力范畴。
A5:外表美是先天的,它只能属于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小部分人:而心灵美是后天的,如
同一个人的能力一样,是可以教育培养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拥有它。
A6:外表美相当于一个物品的精美包装,它的价值是使拥有者在同类群体中比较容易引起
外界注意,但如果没有内在美,就好像是伪劣商品,打开华美包装后,“败絮其中”便会暴
露,“金玉其外”便无法存在。
三、丝丝入扣方能引人入胜
逻辑的力量是巨大的。讲话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性强,能吸引人、征服人,必须具备两种
力量:一种是感染力,另一种是说服力。感染力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技巧来解决,而说服力
则是通过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论证方法来解决。凡是具有说服力的讲话,都是说理
透彻、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列宁的演讲是以严密的逻辑性著称的。斯大林认为这
是列宁“演说艺术中最有力的地方”,“我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的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
,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
俘虏得一个不剩”。要拥有扣人心扉的好口才,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概念必须明确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用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概念保持了
确定性,那么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可以保持确定性。相反,如果概念内容不确定
,内涵和外延不明确,语言表述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就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二)不能随意转移讲话主题
在一篇讲话中要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必须是贯穿整篇讲话的中心,不能有另外的中
,也不能随意转移中心。否则,一篇讲话有好几个中心,听众就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你在表
述什么思想。随意转移中心话题,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分散听众注意力。领导在讲话时经常
犯的错误就是脱离主题,任意发挥,海阔天空,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听众如坠云雾,不知
所云。
这就要求领导在讲话时,一定要在心中装着主题、想着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讲。在围绕某一
具体问题展开讲时,也不能偏离主题,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回。
(三)不能混淆和偷换概念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者对他的朋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
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这个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
头上就有角了。”
“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来就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而不是指从来就没有的东西。诡
论者在第一句话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后一句“没有失掉的东西”则变成了从来就没有的
东西。前后两句“没有失掉的东西”概念不同,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当有人说欧谛德谟说谎时,他狡辩道:“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
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
欧谛德谟在这里故意混淆了概念。他讲“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不存
在的东西”是指说谎者所说的话不符合事实,同实际的东西不相符合;而他讲“不存在的东
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这里所说的“不存在的东西”则是指那种在世界上根
本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在思维中也根本想像不到,当然也就无法加以述说的东西。前后两个
“不存在的东西”所表达的涵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四、插上想像的翅膀
对于人来说,想像力是天生的,但人与人之间想像能力的差距却很大,想像力的局限势必影
响口才的发挥。下面进行的两项有益的想像训练,将有利于思维的开阔,想像力也势必有所
增强。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深深爱上了一座完美的雕像,而最终使得雕像变成
了活人。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皮
格马利翁效应”。做这种训练时,首先设想一个完美的理想人物,然后设想自己时时刻刻模
仿这个榜样,以便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印象,影响自己的日常思维。具体的训练方法如下:
想像一位完美人物的形象正栩栩如生地站立在你面前:他的面孔、发型、微笑的样
子,他的身高、体态、举止,他讲话的速度、音质、手势等等,越详细逼真越好。
想像这位理想人物的品质和能力,他道德高尚,举止优雅,才能超群以及所有此类你希望
得到的品质和能力。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设想理想人物这类抽象的品质。
想像自己正在学习和模仿理想人物,并且很快获得了成功。模仿他的健康体魂,你也得到了
健康;模仿他的优雅举止,你也学会了举止的优雅;学习他的经验和才能,你也具有了这些
经验和才能;模仿他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你立即就具有了那些东西……
“皮格马利翁效应”训练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切忌浅尝辄止,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二)想像力训练
1图形想像:例如对“①”图形,能否尽可能多地举出与其相似的东西?如盘香、发条、圆
形电炉盘、盘山公路俯视图、录音带、盘着的蛇、女人发髻、指纹、卷尺、草帽、水漩涡等
。练习题目:举出与图形“O”、“丛”、“S”相似的各种东西。
2假设想像:假设想像是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回忆、推理猜测来想像将会出现的结果。例
如,如果世界上一只老鼠也没有,将会怎样?可减少粮食和其他物品的消耗,不需制造
捕鼠器和鼠药,不会发生鼠疫和儿童被鼠咬伤或咬死的现象,食鼠动物无食,将破坏生态平
衡等。练习题目:若世界上没有太阳、水、空气、石油、植物、动物将会怎样?人类长生不
老将会怎样?
3词语想像:要建立一组概念的联想,除了知识丰富,更需要创造性想像能力,经常做这
种训练可大大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例如,将“作家”与“正弦曲线”建立联系:作家——
科普作家——科学——数学——正弦曲线。下面几组词语供自我训练选用:(1)动物——皮
带;(2)脸盆——小说;(3)毛竹——月亮。
4定语想像:美国心理学家梅德尼克向被试验者提出三个词“天空、海军制服、多瑙河
”,要求被试验者给出对这三个词都合适的定语,不难看出,一般初中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
回答,我们可以用“蔚蓝色的”去形容这三词,分别组成“蔚蓝色的天空、蔚蓝色的海军
制服、
蔚蓝色的多瑙河”等三个短语。下面几组词语,请大家试加定语:(1)头、兵、枪、炮手、
首长、同事;(2)眼睛、蟒蛇、军、代数、专家;(3)蔬菜、空气、牛肉、苹果、宣传栏。
五、从“放屁冲藕”说开去
在日本某乡村,有一次几个人一起在池塘里挖藕,不知谁放了一个响屁,逗得众人大笑起来
。有个人开玩笑说:“好响呀!真够分量!像这样的重磅响屁再来几个,干脆把这些藕都冲出
来,那就免得我们再费劲了。”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笑得更厉害了,有几个人笑得腰都直不
来。这时,有一个人却止住笑思索起来。他想:要是用唧筒把压缩空气灌进池塘里,靠压
缩空气的强大力量,不就真的可以把藕冲出来了吗?他用这样的办法试了几次,结果都只见
冒水泡,不见藕冒上来。后来,他把用气冲改为用水冲,即把水加压后用唧筒灌进池塘里,
这一次成功了。用这种办法“挖”藕既多又快,而且不像用人工挖的那样容易损坏,同时还
可以把藕冲洗得很干净。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放几个重磅屁把池塘里的藕都冲出来的想法荒唐透顶,而那位挖藕
人竟从中想到可试用压
缩空气来冲出池塘里的藕。这表明,这位挖藕人对待这句荒唐话的态度与众不同,他不是“
一笑置之”,而是感到可以从这句话中引出点儿什么,挖掘出点什么来。正是沿着这样的思
路,他最初想到可以用压缩空气来冲藕,后来又想到可以用唧筒灌水来冲藕。经过多次试验
,他终于找到了新的挖藕方法。
这位聪明的挖藕人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付诸实践,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成绩。可见,
灵感的捕捉和“破译”,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荣获戴维逊奖的数学家
侯振挺,对他自
己如何得益于灵感的帮助而证明了数学难题“巴尔姆断言”作过这样的回忆:“我
一头扎进了对‘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中,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的边缘,但是一次又一次
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
走路,头脑中总是萦绕着‘巴尔姆断言’。难啊!确实是真难……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个
证明的轮廓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但有一些问题还证明不了,又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我
把已经得到的进展写成一篇文章,当时我正在外地实习,就让一位同学带回学校去请教老师
。我送那位同学上火车站,在火车将要开动时,我那始终考虑着这个证明的头脑里闪过了
星火花,就像在那挡路的大山里发现了一条幽径。于是,我把那文件留下,立刻在车站旁的
石条上坐下,拿出笔推导起来,果然一星火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曲折的幽径越来越宽。十
几分钟以后,这最后一座大山终于被抛到我的后面去了,‘巴尔姆断言’完全得到了证明。
这只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灵感包含多种因素、多种功能,有着多侧面的本质属性和多样化的表现形态。灵感是人脑
对信息加工的产物,也是人的认识的一种质变、一种飞跃。但由于其信息加工的形式、途径
和手段的特殊性以及思维成果表现形态的特殊性,使灵感成为一种令人难识其庐山真面
目的极为复杂、玄妙而又神奇的特殊的思维现象。
一般来看,灵感大体上都具有以下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一)突然来临
不期而至,突如其来,这是灵感最突出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潜思维和显
思维一下子接通,是潜思维将思维成果突然输送给显思维。在此之前,思考者并未觉察到
还有潜思维也在那里积极活动。思考者自以为早已停止了对问题的思考,想不到头脑中竟又
会一下子冒出问题的答案来。这自然不能不使人感到灵感来临的突然。
(二)伴随激情
头脑中灵感的出现,是意识活动爆发式的质变、飞跃,令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是思
想火花、智慧之光的瞬间闪烁,是神经活动一下进入了高度兴奋状态,因此,随之而来的必
然是情绪高涨,身心舒畅,甚至是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
德国诗人哥德曾这样描述过他获得诗歌创作灵感时的情景:“诗意突如其来,我感到一种压
力,仿佛非马上把它写出来不可,这种压力就像一种本能的梦境的冲动,在这种梦游症的状
态中,往往面前斜放着一张稿纸而没有注意到。等注意到时,上面已写满了字,没有空白可
以再写什么了。”
(三)一闪而过
灵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出现于人的头脑里只有那么半秒钟、一秒钟或几秒钟。常常
会令你只是稍有所悟,还没有完全地反应过来,它已飘然离去。有如你在黑夜中,突然看到
亮光一闪;或正摆弄一盘发条时,突然听见咔嚓一响。
(四)模糊粗糙
灵感提供的思维成果,并不都是完整成熟的,精确清晰的,富有价值的。灵感提供的往往只
是一种“半成品”,而且往往只是零碎片断,模糊不清,甚至会完全错误,它们一般都还有
待于再经过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加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