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领导者即时答问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在领导工作中,以对话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应答者做出积极的或消极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对树立自己和组织形象至关重要。因此,应答者应反应敏捷、成熟干练、机智幽默,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错对答
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甲看到女报幕员有些面熟,便问同学乙:“你知道那个女报幕员是哪个系的?”乙迟疑了一下,答道:“报幕系的。”显然乙也不知道,而他的回答把甲和周围的同学都逗笑了。
1982年,作家蒋子龙访美时,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问他:“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沉思片刻,从容答道:“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在座的作家们不由发出会心的微笑。
聪明的应答者应该善于从对方的问话中寻找出破绽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不仅仅可以帮助你尽快地回答,而且容易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在这个例子中蒋子龙从对方身上找到了“捷径”,以“不可能”的事回答“不可能”的事。他不去讨论到底怎么办,不认死理;反而避开了歧途的可能性,圆满地回答了问题,这是明智之举。
“草率”回答
美国著名法学教授席格尔在讲授法庭程序时说:“当你为一个案例辩护时,如果你掌握了对你有利的事实,就抓住这些事实去打击对方,如果你掌握了对你有利的法律,那就抓住法律去打击对方。”这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如果既没有掌握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又没有这样的法律呢?”
席格尔“草率”地说:“在那种情况下你就打桌子吧!”
这是一句急智之言。席格尔以幽默之言来应付突然出现的困境,不仅保住了颜面,而且也是在暗示他的学生:当遇到急迫而棘手的问题时,就应随机应变,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委婉回答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和对外方针后,请记者提问。一位西方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对待这一含有讥笑性质的提问,周总理诙谐地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是当时人民币发行的面额合计数)。”周恩来委婉诙谐的回答,既保住了国家机密,又没有破坏招待会的和谐气氛。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作家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迫使中国人总得在“性”字上面踌躇不决。面对哪些直露地提问,既要考虑场合及维护民族文化尊严,又要礼貌作答,这就有个得体的问题。答者以借喻的形式,解决了这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同时也借这个题目婉转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应当受到尊重。其实这种答复是委婉地拒绝,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只不过是为了不致使交谈停止罢了。
搪塞回答
从语言信息角度看,搪塞多属于消极的语言现象,但面对某些具体环境,巧妙地运用搪塞性语言,也可取得积极的语言效果。在领导工作中,当你面对无奈而不便发作时,你就恰当地运用搪塞吧!有这样一则幽默:
甲:你知道郑成功母亲的名字吗?
乙:是失败呀,岂不闻失败乃成功之母吗?
答者有意歪曲问者的意图,天然妙成,令人捧腹。现实中有的发问有意设置难题,令回答者无从答起,最好的方法就是将问题如同皮球一般踢还对方,从而达到搪塞的目的。
相传乾隆皇帝私访江南,曾给一个正在办喜事的农户出了一道难题:送去三个铜钱和一条上联。上联是:“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这个难题却被一神童所解:“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神童之神就是把农户无法解脱的困难推给了送联人,真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时面对难堪的问题你不便回答,可用不着边际的夸张来搪塞。
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与刘海北订婚时,因当时买不起昂贵的金戒指,只好买了两只便宜的银色合金戒指。订婚仪式上,有位阔女人提出要看席慕蓉的戒指,当她伸出手来,那位阔女人大叫一声:“这是银的,不是金的吧?”席慕蓉面对这大煞风景、令人难堪的提问,幽默地答道:“这不是银的,这是铁的!”在场的来宾一片哄然。
谐音回答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时间很长。而清华大学从1911年开办时起,大约换了十几任校长。有的只做了几个月,有的还没上任就被学生抵制掉了。
有人问梅贻琦:“怎么你做了这么多年?”
“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 梅贻琦回答。
这个问题很难答,一句两句说不清,还容易引起麻烦乃至纠纷,并且让人说自己有傲气。巧的是这人问的恰是梅贻琦,提的问题又恰是换校长。善联想,反应快的梅贻琦便利用谐音造了个小幽默,作了个无效回答。
“闪避式”回答
美国前总理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是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这一段精彩的回答自有他独特的魅力,他采取“闪避式”的回答方式,避开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谈,从其他角度巧妙的回答了难以对答的发问。
领导者在工作、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对这样的语势“锋芒”,采取断然回避的消极方法固然不行,“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表面上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因此可以说是“避锋”是为了“藏锋”,“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锋”,这样的语言自然会有较强的魅力。
毛泽东同志故居对面,有家“毛家饭店”,生意十分红火,老板娘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有位美国客人来饭店用餐。她给美国客人上了几盘湘味十足的大菜,转身就要离去。不料,那位客人喊住她,示意她坐下。随即用中国话问道:“老板娘,假如毛泽东还健在,你能办这个饭店么?”
老板娘没有料到他会提出如此尖锐难答的问题,一时不免心里发慌。然而她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她略一思忖,缓缓地答道:“没有毛主席,只怕我一家早就饿死冻死了。哪里还能在这里开店呢?”
美国客人一听,不禁哈哈一笑,连声说:“答得对!答得对!”
老板娘并没有正面回答客人的问题,二十采用“闪避式”做了巧妙地回答,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服。
颠倒语序回答
5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先生访问西欧。有个资产阶级政客向马老提出了一个挑衅性的问题:“听说你们国家青年人结婚之前没有见过面,是吗?”
马老听出对方说话的味道不对,便答道:“是的,我们国家青年男女结婚前没有见过面,可是结婚以后天天见面。你们国家的青年,结婚前是天天见面,结婚后是天天不见面,是不是呀?”
一番话,把那个家伙弄得好不尴尬。
结婚前,结婚后两句一字未变,只是改了个语序,意义却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汉语言中的“重后”现象。根据语言的位置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出作者强调的内容。马老尖锐地指明了西方国家家庭结构极不稳定的弊端。回击有力,意味深长。
曲解原意回答
1988年,美国第41届总统竞选。布什和杜卡基斯将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胜败在此一举。杜卡基斯首先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作为一个政治家,其自身政治标记不明显。当杜卡基斯用嘲弄式的发问“布什在哪里”时,布什开始反驳:“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巴巴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布什轻松的回答,语义双关。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自此,在后来一系列的交锋中,杜卡基斯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布什在最后时刻反败为胜,终于实现了入住白宫的愿望。
杜卡基斯是个强硬对手,他抓住了布什作为政治家的致命弱点。“布什在哪里”是指布什没有独立性和政治主见,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政治语言。所以一句“布什在哪里”,把布什推向了边缘。但布什毕竟技高一筹,他把提问中关于政治上的原意故意作具体的通俗化理解,答成“在家里”,这是他反败为胜的关键。这一次布什抓到了杜卡基斯的痛处——风流癖好,多少竞选者在这方面翻船。一下子杜卡基斯无言以对,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终成败势。成败居然是转瞬间的事,令人深思。
荒诞回答
造谣中伤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是常有的事。约翰?亚当斯竞选总统时,有的共和党人就指控他曾派竞选伙伴平克尼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情妇。两个给平克尼,两个留给他自己。约翰·亚当斯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假如这是真的,那平克尼将军肯定是瞒过了我,全部独吞了!”
对这种内容庸俗无聊的造谣中伤,有时可以装听不见,置之不理。但若是已流传开来,有损于形象人格时,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了。说认真,不一定非得“较真儿”。像亚当斯这样以极荒诞诙谐的语言方式作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还击方法。
抽象回答
当年基辛格访华时,曾给周恩来总理出过一道难题:“我们美国人都昂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喜欢低着头走路。这是为什么呢?”总理哈哈一笑,风趣地答道:“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是上山,走上坡路,你们美国人是下山,走下坡路的缘故嘛!”
在外交斗争中,特别是在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之间,一丝一毫的举动,只言片语的交流都会带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关于走路姿势的讨论,双方都明白是以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所以,基辛格话带玄机,而总理借形表意。明说这是上下坡路的自然现象,暗讲中国发展必然蒸蒸日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而资本主义必然会每况愈下,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规律。幽默之中显出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