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领导者与上司领导的沟通技巧
第三十五章.与上级沟通的语言艺术 (1)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者在工作中同上级之间的关系比同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重要,而在与上级的沟通和联系之中,语言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身为管理者,就不能不在同上级领导谈话的语言艺术上多下工夫。每个管理者几乎每天都要与自己的上级对话、汇报情况、请示工作及日常的寒暄。在此之中,每个领导者都不自觉地用了许多技巧,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巧妙地恭维上级
请您注意,这里所取词意纯粹是技术方面的,丝毫不涉及道德问题。恭维,绝不等同于“拍马屁”,因为被恭维是每个人的需要,领导者的领导者自不例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废物,人们都渴求得到别人的重视,领导者更愿意在下级的恭维中找到自我满足的感觉。提起韩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助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被封为楚王,后来因政治斗争,被高祖擒获。刘邦本就是市井出身,因想趁此机会嘲弄他一下,于是就问:“你看以我的能力,可以带多少兵马?”答曰:“陛下可将兵十万。”高祖接着又问及相国萧何,答曰百万,最后皇帝问道:“你韩信可带多少兵呢?”楚王回答说:“臣将兵多多益善尔。”就是说:我带兵是越多越好啊。高祖因此戏弄他说:“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败在我手下,被捉住了呢?”这位大将军应声答曰:“我只善于统率士兵,而陛下您却擅长驾驭将军啊!”意思就是说虽然咱们各有所长,但你比我高明多了,我不如你。
您可千万别以为韩信只是一介武夫,瞧这句话说的,何等地高明,虽然这是在恭维汉高祖,但的确有水平,从语言艺术的角度上讲,找不出一点毛病。更难得的是这是发生在自己被擒,身陷牢狱之后,居然有这样的情趣!韩信虽没有留住自己的性命,但至少在此保住了面子,又让高祖高了兴,一箭双雕,可谓绝妙之极矣。当然,这正是恭维的关键,如果功夫不到家,不分场合、人物盲目运用,或者语言运用过于庸俗,反而会自讨没趣。
不抖落上司的隐私
俗话说: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中国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因此,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尤其是上司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
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这位老兄还在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为尊者讳”,这是官场的一条规矩。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有过多么不光彩的经历,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穷哥们儿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触犯了“逆
鳞”,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与领导沟通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伤害上司的尊严,同时注意替上司保守他不想别人知道的秘密。
实事求是
作为一名领导者,您喜欢怎样的下属?虚伪的小人还是诚实的君子,尽管这两者在某些时候似乎难以抉择,然而我想至少态度上您倾向于后者,那么,请不要忘记,您的上级也正以这种目光在审视自己的下属。领导者的眼中,工作能力等因素固然重要,然而他在评价下级属员时首先看看的却是他的态度,您在与上级谈话中,语言艺术的斟酌中可千万不能忘却这一点。
当年戴高乐将军作为法兰西民族的拯救者进入巴黎时,蓬皮杜先生只不过是一个中学教员,他当时是怀着无比的崇拜心情注视戴高乐走向爱丽舍宫的。后来,蓬皮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政府工作,并因此而得以见到戴高乐,后者当时是法国总统。每逢他与总统谈话时,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情注视着,实事求实地汇报自己的工作,一字不漏地听取总统指示,然后不折不扣加以执行。蓬皮杜不善口技,但他与总统谈话时必定抱着忠贞不贰的精神接受训示。正是他这种忠诚求实的态度得到了戴高乐的赏识,这种赏识正源于蓬皮杜那求实的语言精神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在戴高乐的扶持下,他成了接班人,升至总理,后来终于入主爱丽舍宫。
蓬皮杜的成功或许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所选用的这种工作精神和语言艺术在为他铺平通向总统宝座的道路。
请将不如激将
电视剧《三国演义》播放后,很快得到人们的喜爱,在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中,有许多游说上司的场面,其中最出色的,恐怕要算诸葛亮劝说吴主孙权联刘抗曹这一出了。这位“人中卧龙”使用的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激将法”。
刘备兵败新野以后,一溃千里,无力反击,除了与江东孙权联合抗衡曹操以外只有坐以待毙。孔明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说服孙权建立同盟。如果换了一般的使者,为了请求对方全力增援,一定会低声下气的劝说。而孔明则不然,他对当时的形势了如指掌,利用孙刘两家唇齿相依的关系,做出一副比较强硬的态度,以刘备与孙权的对比来刺激后者的自尊心,使之奋起一战。
孔明首先说:“现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指孙权)您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于汉南,同时与曹操镇压天下,但在这几年之中,曹操已经几乎把其他各路诸侯都铲平了,现在更是吞并荆州,名震天下,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此造成我主刘备今日这败势。现在曹操亲统大军南下,虎视江东,将军您是否也权衡一下自己的力量以对付这种局面,若您打算与他决一死战,则不如干脆早早和曹操断绝交往,早做准备;如不想这样,不如听从部分谋士的意见,整兵束甲,及早投降了吧!大战即临,再不作决定可就来不及了。”
孙权不高兴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投降曹操呢?”孔明答曰:“您知道田横的故事吗?他不过是齐国壮士,况且忠义不二,不愿投降汉高祖而自杀了,更何况我主刘备乃堂堂汉室宗亲,英才盖世、天下仰慕,消灭曹操之事无论成败与否,只能说是天命,怎么可以投降呢?”言下之意:刘备决不可降,惟孙权可降。
身为一国之主的孙权,如何受得了如此刺激,他当时不过二十六岁,正值血气方刚,果然大怒,因而痛下决心:“我领有江东数郡土地,精兵几十万,怎么能甘居人下投降曹操呢?我已经决定了(联刘抗曹)。”激将法成功以后,孔明又仔细地为孙权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曹军的弱点,判明了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发展趋势,因而彻底解除了孙权的不安和顾虑。孙权果然因此而心情大悦,信心十足,在随后召开的御前会议上下了死命令,抗曹到底。不久孙刘联军与曹操在长江上进行了三国时代最大的一次决战——“赤壁之战”,后者大败而归,从此天下三分,这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和杰出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