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809800000020

第20章

第3章第5节淝水之战:两种命运在血色岔路口中展开

过度自信数量上的优势,所谓“投鞭足以断流”。他总希望以凉州蜀汉幽州之兵,号称八十七万的力量,“犹疾风之扫落叶”,不怕晋人不投降。

——黄仁宇

前秦皇帝苻坚是一个刚强自信、富有行动力和远见的人,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353年,当皇帝的伯父病死,其子苻生即位。这个小子也许小时候被父母管束过严,造成性格缺陷,坐上龙椅后,视杀人如儿戏。倘若有大臣忠心进言,就以诽谤罪将其杀死,别以为溜须拍马,说奉承话就能讨得龙颜大悦,这在苻生看来,不过是献媚,也要掉脑袋。

几个大脑袋掉下后,朝中人觉得,无论做好人还是做坏人,都命在旦夕之间,不如将其除掉,另立新君,或许还能得个善终,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最有号召力的苻坚。苻坚对皇位已窥视良久,如今有重臣帮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在公元357年的一个晚上,里应外合,结果了这个独眼龙的性命。新君新气象他广招贤才、整顿吏治、平息内乱,去奸臣远小人,“大秦帝国”很快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时候的苻坚无疑是意得志满的,他也的确应该意得志满,他基本统一北方,实现了数代人想过却没有实现的夙愿。他有理由将自己视作天下的领袖,他也有理由将只会清谈,不会实干的晋朝看成一条不堪一击的破船,于是,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

“过度自信数量上的优势,所谓‘投鞭足以断流’。他总希望以凉州蜀汉幽州之兵,号称八十七万的力量,‘犹疾风之扫落叶’,不怕晋人不投降。”

在苻坚看来,晋朝除了是条破船,也像夜晚酣睡于床榻的苻生——那摇晃的大脑袋分明等着我上前去取——他可能这么想过。借着这样的风发意气,他早已为东晋的皇帝及时官僚拟定了官职,黄仁宇先生这样写道:“东京皇帝司马昌明做他的下任尚书仆射,晋朝的文武大臣谢安或桓冲,也为未来的吏部尚书和侍中。都预先替他们在长安建造官邸。”

公元379年,秦军攻克东晋重镇襄阳。这场仗打了近一年,虽然艰难了些,但好歹生擒了东晋名将朱序。朱序此人,在东晋可谓威名赫赫,366年,因其平定司马勋叛乱有功,被拜为征虏将军,封襄平子。这样一个名将落于己手,苻坚自然不会在意旷日的厮杀,而是会想象东晋君臣如同朱序一样被自己生擒后,会作何感想。同时,他也会嘲笑那些原本阻止自己东征的那些迂腐的老臣。站在383年5月温暖的太阳底下,苻坚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前进,后退只属于失败者。于是,大秦皇帝的一声令下,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淝水”被动得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

被动而为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主动选择也未见得能出奇制胜,先下手为强有时也是自欺欺人。苻坚自然不会知道,在这条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的河流上发生的这一场战事,会对中国206年的形势造成深刻影响,同样,被黄先生称为东晋总司令的“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谢安,以及实际冲锋陷阵的子侄谢、谢玄、谢石等人,在事后,也会对80000人胜近900000人感到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并非来自没有对必胜的决心,而是整个过程近于戏剧。这当中又不得不提到朱序。关键人物总是出现在关键时刻。朱序就是这样一个人。

此人在阵前的出现,使得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争就像黄仁宇先生说的成了一种“竞技”的游戏。加上黄先生所引述谢玄派使者对秦军的先锋官苻融说的这番话:“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更像是两个牧人站在高岗之上,看着彼此的牛羊斗气。

黄先生认为,苻融虽为北人,但精通文墨,“以文学著称”,“并非一介武夫,尤不带戎狄气派。”碰到同样性情中人,善于清谈的南方士人,必然有相惜之感,苻坚也认为己强彼弱,晋军渡河,半路击之,这仗也就结束了,可以班师回朝了,于是在这两兄弟大脑发热之际,朱序在秦军阵后一声“秦军败矣!”的大叫,就成了这场战争交响乐的最后主音。在这个主音落下之后,樯橹灰飞烟灭,苻融死了,苻坚以重伤而北奔。近900000的军队,到了洛阳只剩下不到100000。

这以后的事情,已非时人所能掌控,黄先生所谓的“淝水之战确定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更不是时人所能总结的战后报告。如诸葛亮般羽扇纶巾,安坐幕后,指挥若定的谢安,大致上也不过是在故作镇定,否则也不会发生黄先生所言的“胸中喜气到底无法全部抑制,下棋完毕,他步入户内,脚上肌肉紧张,一时伸展不尽如意,用力过猛,竟将木屐之底,在门槛上踏损”。这等事情。

苻坚与谢安其实都在玩“潇洒”,玩,所以非性情所致,不过是为了彰显姿态,而故意为之。玩,所以偶然大于必然,战争胜利后,总司令官才会这么激动。不同的是,一方凯歌高奏,另一方则哀号阵阵。

平静流淌的淝水对此或许会发出会心一笑,它会在笑什么呢?笑一如黄先生说的前秦“只因一水所隔,不能冲锋陷阵。而晋军虽大获全胜,也不能扩张战果,仍是偏安江左”。抑或是笑苻坚主力部队只有270000,投入决战者不过150000,却硬要大夸其口,以为狮子吼就能将敌人吓死?未免太一厢情愿,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冠在苻坚身上,确也不错。

东晋也好,前秦也罢,无疑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落脚点,当他们徘徊于淝水之畔,眺望彼此军旗飘飘,自然会想到,过不了多久,这河水之上,会浮满无边的尸首——命运在此抉择,所有的人都需要背水一战。不过,时间本身具有的戏谑感总是会骚到历史的痒处,故而,淝水之战,或淝水本身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无非是几则浪漫的故事,以及几个常被用起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