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809800000047

第47章

第9章第4节戚继光:“特立独行”的孤独将领

他在贫困交迫中死去。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为他写作墓志铭的汪道昆。当他写到‘口鸡三号,将星陨矣’,显然有无限凄怆的感触。

——黄仁宇

当帝国的嘉靖皇帝于1559年的秋天批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招募新兵,以对付倭寇时,或许心中会有深深地无奈。帝国自洪武以来,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这种制度下,兵士单独入军籍,世代沿袭。和平年代兵士屯田以自足,遇上战争则率调征战。但自帝国中期,尤其是嘉靖以来,屯田多为豪强兼并或被军官私吞,兵士无所依靠,破产逃亡,卫所数量大为减少,兵士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也许倭寇早有耳闻,为了给这个新官来个下马威,盘踞在浙江沿海的倭寇实施了一项大胆的计划。70余人的倭寇从舟山登陆浙江内地,从杭州杀入淳安,又从淳安杀入安徽的歙县,而后在帝国陪都南京肆无忌惮地绕了一圈。虽然这股倭寇最终被全歼,但帝国军民死伤,依黄先生的统计竟有4000多人。江南各县,为帝国赋税重地,又临近南京,不说沿途驻军多少,单是南京一城,便有120000庞大的军队,却竟然不能抵挡区区不足百人的倭寇,帝国的脸面实在是丢大了。

嘉靖皇帝为军队的素质无奈叹息之外,他最大的担心,其实是戚继光独立掌军后是否会对自己的皇位购成威胁。这实际上又牵扯到帝国的一段往事,这就是黄先生所说的“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对于帝国穿着宽袍大袖的人来说,所谓武将,不过是会打架的暴力机器。在战事爆发时,他们尚可用来冲锋陷阵,一旦归于平和,他们的价值荡然无存。如此,对选拔将领,重视军队建设也就基本无从谈起。将领的选拔与考核皆有文官主持,他们不懂军事,故而无的放矢,只要求考核者认识几个大字,对儒家经典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而十八般武艺的操练则不再关注之列。所以黄仁宇先生指出:“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军队建设方面,帝国优秀的工匠都被召集到了紫禁城,为皇帝的禁卫军制造华而不实的盔甲,而地方的野战部队所穿的战衣上,只是随随便便的缀上了一些铁钉,有的战衣连铁钉都没有,只是用纸衬在里面,以次充好,以假货充真货。他们所使用的武器,黄先生指出“质量既有欠精良,规格也谈不上标准化。”

倘若对帝国的军队有深入的了解,会觉得他们不过是拿着武器的农民,毫无战斗力可言,但帝国高层却自我感觉良好,在他们看来,帝国200多万常备军天下无敌,当他们沉醉在温柔乡中时,倭寇的刀锋让他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遍观帝国,几无可用之兵,无成事之将。除了戚继光。帝国需要作出某种调整,才能挽危局于既倒,在皇帝和他的顾问们看来,戚继光深谋远虑,又精通各种战术。作为17岁就走上军队领导岗位的戚继光,他有能力为国家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既然要委以重任,就要授以大权。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帝国的皇帝终于同意戚继光打破军队原有的条条框框,建立一支私家的军队。形势逼迫皇帝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是帝国自定鼎以来,前所未有的“恩宠”——对于一个武将。戚继光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一个帝国军队的新纪元,这让他在同僚中显得有些特别。事实上,除了得到上司胡宗宪以及中央领导徐阶、高拱、张居正的鼎力支持外,戚继光并没有获得皇帝真正的信任,一些同僚也以看热闹戏的心态冷眼旁观。

在军队中摸爬滚打近16年,使戚继光相信市井之人斗属于狡猾无赖之徒,坑蒙拐骗天下第一,保家卫国却是末流。因此戚继光招募新兵从不考虑城市居民,只中意纯朴的农家子弟以及矿工。为了能选到合适的兵源,戚继光的甄选方式显得各位特别:只要是细皮嫩肉,眼光有神、手脚麻利的一概不要。在戚继光看来,这样的人一旦开战,只会逃跑而且会唆使别人一起逃跑,十足的害群之马。

戚继光所招兵士,生活艰苦,工资不高,黄先生说:“他们日常的军饷,大体和在农村中充当短工的收入相等”。戚继光这么做,是想保持部队朴素的农村作风,但他并非吝啬鬼,只要兵士肯冲锋陷阵,斩杀敌人,另有重赏。黄先生指出:“一个敌军的头颅,赏额高达白银三十两。”

戚家军于浙江义乌正式成军时只有4000人。我们应该为这4000人感到高兴,他们遇到了一个有头脑,懂战略的优秀将领。事实上,戚继光比起他的同僚,显得格外的低调与谨慎。每次作战前,他总是预先考虑最坏的结果,比如与敌人突然遭遇,有兵士突然以各种借口脱队怎么办?比如下雨天火器无法使用怎么办?就连新兵遭遇强敌尿裤子戚继光也想到了。这当中他考虑最多的还是武器装备与部队本身的协同问题。

由于戚家军本身的特殊,使这支部队没有固定的后勤保障系统,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由戚继光以自身职权向各州府征调,然而帝国军队的武器都不能保证质量,就更不要说戚家军了。黄先生说:“各地所造的鸟铳铳管常有炸裂的危险。有的火炮,铅弹与口径的尺寸不合;有的火炮,则导火线无法燃点。”戚继光有他的解决之道“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倚为主要战具。”因此戚家军的单兵武器主要是藤牌、腰刀和长枪,配之以戚继光独创的阵法,杀得倭寇鬼哭狼嚎。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发起战役,经13战,斩杀倭寇3000余人;1563年,更是斩杀倭寇20000余人。东南抗倭的胜利让戚继光成为帝国最为倚重的武将,皇帝授予他总兵的官职,对于帝国的武将而言,这是一个至高的荣誉,因为按照祖宗家法,“不允许一个武人握有一省以上的兵权,即使再有升迁,也不过是增加官僚和官衔。”

东南事毕,他被调任为蓟州总兵,他以他的功勋使帝国的高层同意他带领南方的3000老部下同往北方边境效劳,这在帝国的军事制度上也是史无前例的,戚继光以他的方式打破了帝国的陈规,使得组织部门和监察部门对此都意见大发,但他们的意见都没有能改变戚继光的计划,虽然以3年时间训练100000军队的建议被当局否决,但批准了每年给予一定款项支持的请求,以使他能训练至为得意的战法,抵御来自北方草原的敌人。

戚继光在北方进行的事业与南方平寇一样顺利,他只要安心于军事建设即可,其他的事情无需他操心,别人总是能将他想要办而不能办的事做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居正。说张是他事业的支持者与赞助人毫不为过,一心谋国的张居正清楚戚继光对帝国的重要性。戚继光能在蓟州总兵位上一干15年,与张居正密不可分。对首席总理的关照,戚继光当然也懂得知恩图报。黄先生指出:“是以首席大学士的江陵之行,戚继光派出了一整连的鸟铳手作为护卫。”但两人的关系在张居正死后却成为戚继光的致命黑洞,甚至有人指出他与张居正里外勾结,预谋不轨,实在抓不住证据,也以莫须有的方式认定他即使没有谋反之心,也有谋反的能力。

将张居正打入不堪地步的皇帝听信了廷臣的意见,使这位帝国重臣的最后几年,如黄先生所言“坠入了寂寞与凄凉”中。最后的命运,黄先生指出:“他在贫困交迫中死去,在少数几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之中,有一位就是为他写作墓志铭的汪道昆,当他写到‘口鸡三号,将星陨矣’,显然有无限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