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6节国运在甲午战争中崩盘
战败给中国当前最大的困难仍在赔款,只有向外借款能解决问题。
——黄仁宇
1895年2月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紫禁城里的那个女人从开战起就阴晴不定的内心,此刻显得更为浑浊。
中日两国于1894年7月刀兵相见的最初,女人内心所想的是速战而胜,以便让她带着最为雀跃的心情度过自己的60大寿。这般自信的原因,黄仁宇先生已为我们指出“未曾认为日本人是优势的对头。”在帝国的眼里,东瀛不过是凡事都遵从华礼的学生,且地狭民贫,蕞尔小国罢了。即便是西方列强,终究不过洋夷,更何况这区区一岛国。
让巨人低头的唯一办法就是打败这个巨人,战事爆发后,经平壤、黄海之战,老大帝国终于醒悟过来,眼前的这个对手早已不是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倭国了,求和成了这一时段的主题词。都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这句话于帝国已不再有用,一败再败,败无可败,那就只有做胜利者的奴隶了。
除了毫无理由的乐观与自信外,帝国之所以没有任何怯意地愿与日本以武力说话,也是出于大国面子的考虑,那就是黄仁宇先生指出的“保持朝鲜为属国。”自1636年起,帝国就一直是朝鲜的宗主,虽然饱经西方列强欺凌,藩属接连丧失,但对日本,却要做出强硬姿态,如果朝鲜被其夺去,那真就是“天朝颜面丧尽”了,何况,朝鲜连接帝国的龙兴之地,一旦日本入主半岛,又进兵东北,那岂不是既丢了祖宗连,也弄得自己无葬身之地了吗?
问题很严重,局势很紧迫。因为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20年,日本人就已经将侵略的触角伸向了朝鲜半岛。对清政府来说的主动御敌,在日本方面来看,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将这个庞大而古老的国家拖入深渊。1875年9日,继4月派遣3艘军舰进入朝鲜海域进行挑衅后,日本明治政府又派出“云扬”号军舰到朝鲜的江华湾示威,朝鲜守军鸣炮示警,“云扬”号旋即对炮台进行炮击,并登陆朝鲜领土。接下来的两个月,日本军队又连续对釜山进行攻击。在侵略者的武力胁迫下,1876年2月26日,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日本由此拥有了在朝鲜勘察海口、自由贸易及领事裁判等特权。史称“江华岛事件”。对朝鲜而言,这是它开始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开始。
1876年(光绪二年),帝国发生了很多事。左宗棠收复新疆;中国第1条铁路诞生;第1次派出代表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看来所谓的“同治中兴”的福泽还在照耀着这块东方的大地。而太平洋上的岛国,正在为加快控制朝鲜的步伐而日夜谋划。
1882年7月23日,由于一年多时间没有领到粮饷,驻守京城的朝鲜士兵发起暴动,杀死众多的外戚权贵,还攻打了日本公使馆,处死了日本籍的军事教官。史称“壬午兵变”。朝鲜国王李熙的王妃,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明成皇后侥幸躲过此劫,后请求宗主国出兵;此时,同样捡得一命的日本公使花房义质回国后也要求明治政府即刻向朝鲜派出军队。
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日本的预期,原本他们只是想捞一点赔偿费,结果却获得了在朝鲜驻军的权利。其在半岛上的地位实际上已与清政府相近。此后,日本国内屡有人提议与清国一战,先征服朝鲜,再征服满洲,最后征服中国。1885年3月,日本以外交手段,联合西方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由此正式确立了日本在朝鲜与清朝的同等地位。这也意味着帝国作为朝鲜宗主国的地位已然不保。为了将清政府的势力彻底赶出朝鲜,实现侵占朝鲜的目的,从这一年起,日本开展了针对清政府的扩军备战计划。
在提升军备方面,帝国政府似乎要比自己的邻国领先一步。1888年,因洋务运动,帝国建立了全亚洲最强的海军——北洋水师。但是海军成军后,上下官员皆以为“自守有余”,不再添置新舰船;日本方面,虽然海军的扩编速度较之清朝缓慢,但是后劲远比老大帝国要足。1890年,北洋海军的2000吨位以上的军舰有7艘,总吨位共27000吨,此时的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军舰只有5艘,总吨位共17000吨。但只过了两年,到1892年,日本就完成了10年扩军计划,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已达72000吨,远远超过了北洋水师。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0000元,补充造船费用。
对此时的日本而言,万事俱备,只欠借口。这只饿狼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朝鲜半岛的局势。1894年的春天,朝鲜迎来的并不是什么“春天的希望”,而是一场农民起义。应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镇压,日本瞅准机会,不请自来,向朝鲜派出军队。至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了国王李熙,成立了傀儡政府。
成为朝鲜新主人之后,日本开始了驱逐清朝势力的行动,倏忽见,原来的猫现在竟成了老鼠。7月25日,日本陆军开始向驻守朝鲜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海军则在邻近朝鲜的丰岛海面突袭清朝军舰,击沉运兵船“高升”号。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同时宣战,“甲午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甲午战争最为惨烈的部分当属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参战军舰有12艘。其中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为定远级铁甲舰的定远、镇远。定远为北洋旗舰。两艘军舰参数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定远 刘步蟾 7335 14.5 305mm4
镇远 林泰曾 7335 14.5 305mm4
与北洋水师对阵的日本联合舰队,其主力舰为“吉野号”快速巡洋舰,具体参数如下:
舰名 舰长 排水量(吨) 速度(节) 主炮(门)
“吉野” 河源要一 4216 22.5 150mm速射炮4
作为主力舰,其排水量远不如北洋二舰,火炮口径也不在一个等级,唯有航速占先。由此观之,所谓联合舰队,其他船舰的战力可想而知。但倘若我们细细观察,便会发现一些重要的问题。
定远级铁甲舰的排水量虽为当时之冠,但是下水时日已久,单“定远”就已服役了12年,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火炮口径虽远超日舰,但北洋水师的火炮多为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只能发射1至2发炮弹;日本军舰火炮口虽小,却多为带反后坐装置的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至6发炮弹。以“吉野”为例,其于1893年才正式下水,装备的速射炮初速671米/秒,射速7发/分钟。且日舰航速多快于北洋水师,使日舰的机动性与灵活度都要高于北洋,从纯战术角度来说,黄海海战,更像是愚蠢的巨人与精干的麻雀的对战。
北洋水师的命运与甲午战争的结果已无需赘言,值得一书的是,战败后清廷赔付日本230000000两军费,使得日本一下子从穷小子变成了暴发户。这笔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黄仁宇先生由此指出“战败给中国当前最大的困难仍在赔款,只有向外借款能解决问题。”
为了借款,清政府出卖海关关税、出卖矿山开采权、出卖筑路权。黄仁宇先生提到“中日战争前中国所负外债不多。”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几无赤字,之后才有赤字出现。1896年赤字高达12920000银两,1899年为13000000两。财政依仗外国,行政司法上也如黄先生所言“完全被外国银行团把持。”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的国运已然随着北洋水师的覆没也一同沉入了深深的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