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5节悲剧,从自以为是开始
耆英给道光帝的报告,继续轻视西方的国体组织,将它们缺乏中国式之门面一致即当做无道德品格之证据,对中国多方面的缺陷,一字不提。
——黄仁宇
站在“英夷”的“威里士厘”号战列舰上,定海知县姚怀祥的内心很难说是平静的。在他的一生中,从未见过如它一般庞大的船舰。姚怀祥犹如第一次进入迪斯尼乐园的孩童,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深深地震撼了:“威里士厘”号战列舰共有两层甲板,如果以船底算至最高的桅杆顶部,这艘所谓英国远征军的旗舰足有5层楼那么高。船内装有74门重型火炮。同样形制与装备的军舰还有两艘,他们是“麦尔威厘”与“伯兰汉”。每艘耗资约500000两白银。
看到中国人惊诧的眼神,海军司令伯麦感到很满意。他觉得提条件的时机到来了。这个英国人要求帝国的守土之官立刻向“大英帝国”投降,并为他们这些涉洋而来的人和船只进行补给,提供淡水和粮食。姚怀祥以“天朝命官,失地当斩”为由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等姚怀祥离去后,伯麦命所有军舰朝定海县城开炮的方式表达了他和他背后的国家发起此次武装侵略的真实目的——保护侨民安全和自由贸易的理由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
经过一天的激战,定海城破,姚怀祥投井自尽,总兵战死,水师在开战后9分钟内即告覆灭。这一天为公元1840年7月6日,离林则徐虎门销烟已过去了395天。而此时的林大人正在伊犁“效力赎罪。”在他将从英国人手中缴来的19187箱又2119袋,共计2376250斤的鸦片于虎门销毁时,心中早已预料,那个不知身在地球何处的“英夷”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肯定会找天朝上国的麻烦,但是他不曾想到,对方竟然会以船炮来跟帝国对话,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从1839年3月到达广州,至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林则徐边禁烟,边组织人手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将其编为《四洲志》,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无疑,林则徐比当然帝国绝大多数昏昏沉沉的官僚要警醒得多。套用一句话:出发点是好的,实际操作是不行的。
林则徐迫切地想了解这个“英夷”到底是何方神圣,穿衣举止有异天朝,自然是“洋夷”僻陋,不习王化,然而舰船火器却是如此厉害,难道是妖法不成?许多事情坏就坏在“过犹不及”,林则徐胡子眉毛一把抓,竟将英国人的膝盖不会打弯这个流传了近百年的传说当成真事,故而认为,英国人海战还算上得了台面,陆战则绝非帝国军队的对手。
帝国的一品大员如此想,底下的知府、县令更不知夷人为何物。他们的想法和帝国的领袖道光皇帝一样:大清即是天下,所谓外藩者,不过朝鲜及南洋诸国,至于葡萄牙人、英吉利人,西班牙人,从未耳闻。眼界造就了帝国的心态,海那边的情形如何他们不知道也没兴趣去知道。对于帝国来说,威胁来自陆地,故弓马骑射是要务,而海防只是为了对付海盗。
一位自认学识渊博的帝国高级官员曾经这样说:“如果此牙彼牙都是国家,那么左眼右眼不也能成一国吗?这无非是别有用心之人肆意捏造,乱我天朝之心。”如果说林则徐还有一点危机感,那么皇帝和他的一班部下则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然而事情终究发生了,坚船利炮摆到了帝国的家门口,而且还占领了帝国的领土。这种震惊,黄仁宇先生说得很明白:“战争本身到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的威严门面。”
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运兵船1艘;运输船27艘,陆军4000人,包括爱尔兰皇家陆军第十八团,苏格兰步兵第二十六团,步兵第四十九团;海军陆战队3000人。这就是英吉利远征军的人数,后期虽有援军补充,但总数不超万人,帝国方面,在最高领袖的“圣断”下,组织了近10万军队抵抗,最终却不敌英人,以至有黄仁宇先生所言的:“1842年夏天,有组织的抵抗结束,英军占领了上海与镇江,一月之后,《南京条约》签字”的千年未有的耻辱。
自以为是换来了的是当头一棒,帝国败得如此之惨,除一般史家所言的决策错误、应变不足、指挥混乱、效率低下外,核心内容之一还在于黄先生说的“他们的装备远胜于清军”。此种“远胜”到何种程度?我们以黄先生喜欢的“数目字”来加以说明。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年产生铁1400000吨;帝国方面,1840年前后,年产生铁约为20000吨,仅是英国的1/40。此时英国2/3的劳动人口从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帝国依旧是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1836年,英国海军拥有500余艘大小船舰。质量与数量皆为世界第一。
当时的英国军舰实行标准化生产,共分为6个等级。最高一级的军舰有3层甲板,火炮配置基数为100门。以黄仁宇先生的说法,“中国和满洲的士兵要用过时的梭镖与大刀对付一群以五百四十尊火炮摆在十六艘船舰之上渡海而来的敌人。”
帝国的海军又如何呢?帝国海军也是标准化生产,分为四类战船:赶缯船、水舟居船、双篷船、快哨船。
赶缯船长21—33米,宽5.4—7米,深1.8—2.6米,分19—24舱,板厚8—10厘米。双桅,二铁锚,四木锭,配橹2支,船工15人,水兵20人,排水量近90吨;水舟居船长26米,宽6.8米,深2.15米,板厚7厘米;双篷船长19.85米,宽5米,深1.38米,排水量48.05吨。船舷两侧设置炮位,造价6000两白银;快哨船是双桅帆船,每舷配置10把桨,航速较快,长27.5米,宽5.79米,深2.17米,排水量103.5吨,主要武器是装在托架上的大口径抬枪。
帝国兵船一般配备10门火炮,多为几百斤至千余斤的中小型铸铁炮,射程在300至400米之间。由于铸造水平落后,炮身多有蜂眼,极易炸膛,加上膛内加工不完整,因此射击精度也很差;帝国舰炮的射速约为6分钟1发。英军舰炮的射速为2分钟3发,是清军铁炮射速的9倍,
看完两国海军的武器装备,再来看看陆军。帝国陆军装备火器的数量与质量不与英国相比,即便与明朝比,也落后许多。清军主要的单兵火器为鸟枪,是火绳枪的一种,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l—2发。此强多为前朝旧物,严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换代。
“英夷”配备了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前者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每分钟2—3发;后者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每分钟3—4发。这样的射速、射程都是清军的鸟枪所无法企及的。很多清军都是在着急忙慌地换实心铅弹时即被洋人的快枪打死。
黄仁宇先生认为,战争的失败与辱国条约的签订“满人汉人都接受”,因为他们为了少担责任,或不担责任,都希望这场战事尽早结束,只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来‘夷人’随之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帝国皇帝和他的官僚原未从战败中吸取教训,依然纠缠于地位与名分,仗打败了,但面子还是要的。所以黄先生指出:“耆英给道光帝的报告,继续轻视西方的国体组织,将它们缺乏中国式之门面一致即当做无道德品格之证据,对中国多方面的缺陷,一字不提。”不要不努力,就怕不争气,由着这个原因,“不幸”将伴随帝国走完它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