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园林风景(新课程百科知识)
8103300000022

第22章 英国园林

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四周被海洋包围,气候潮湿,国土基本为平坦或缓丘地带。古代英国长期受意大利政治、文化的影响,受罗马教皇的严格控制。但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民族传统观念较稳固,有其自己的审美传统与兴趣、观念,尤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园林风格。17世纪之前,英国造园主要模仿意大利的别墅、庄园,园林的规划设计为封闭的环境,多构成古典城堡式的官邸,以防御功能为主。14世纪起,英国所建庄园转向了追求大自然风景的自然形式。17世纪,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将官邸庄园改建为法国景园模式的整形苑园,一时成为其上流社会的风尚。18世纪,英国工业与商业发达,成为世界强国,其造园吸取中国景园、绘画与欧洲风景画的特色,探求本国的新景园形式,出现了自然风景园。

传统庄园从14世纪开始,英国改变了古典城堡式庄园而成为与自然结合的新庄园,对其后景园文化及传统影响深远。新庄园基本上分布在两处:一是庄园主的领地内丘阜南坡之上,一是城市近郊。前者称“杜特式”庄园,利用丘阜起伏的地形与稀疏的树林、绿茵草地,以及河流或湖沼,构成秀丽、开阔的自然景观,在开朗处布置建筑群,使其处于疏林、草地之中。这类庄园,一般称为“疏林草地风光”,概括其自然风景的特色。庄园的细部处理,也极尽自然格调。如用有皮木材或树枝作棚架、栅篱或凉亭,周围设木柱栏杆等。城市近郊庄园,外围设隔离高墙,但高度以利借景为宜。园中央或轴线上筑一土山,称“台丘”,台丘上或建亭,或不建亭。一般台丘为多层,设台阶,盘曲蹬道相通。园中也常模仿意大利、法国的绿丛植坛、花坛,而建方形或长方形植坛,以黄杨等作植篱,组成几何图案,或修剪成各种样式。

整形苑园17世纪60年代起,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刻意追求几何整齐植坛,而使造园出现了明显的人工雕饰,破坏了自然景观,丧失了自己优秀的传统,如伊丽莎白皇家宫苑、汉普顿园和却特斯园等。这些园一律将树木、灌丛修剪成建筑物形状、鸟兽物像和模纹花坛,园内各处布置奇形怪状,而原有的乔木、树丛、绿地,却遭严重破坏。培根在其(论园苑)中指出:这些园充满了人为意味,只可供孩子们玩赏。1685年,外交官坦普尔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一文中说:完全不规则的中国景园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景园更美。18世纪初,作家J.艾迪生也指出:“我们英国景园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喜欢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英国的教训,实为后世之鉴,也为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但是,其整形园后来也并未绝迹,在英国影响久远。

皇家宫苑白金汉宫

自然风景园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国家经济实力大为改观,原始的自然环境开始遭到工业发展的威胁,人们更为重视自然保护,热爱自然。当时英国生物学家也大力提倡造林,文学家、画家发表了较多颂扬自然树林的作品,并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而且庄园主对刻板的整形园也感厌倦,加上受中国景园等的启迪,英国景园建筑师注意了从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然风景园的新风格。

园林师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自然手法,改造了白金汉郡的斯托乌府邸园。园中有形状自然的河流、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耙、弯曲的小径。继其后,他的助手L.布朗又加以彻底改造,除去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出牧歌式的自然景色。此园一成,人们为之耳目一新,争相效法,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自然风景园相继出现。

18世纪末,布朗的继承者雷普顿改进了风景园的设计。他将原有庄园的林阴路、台地保留下来,高耸建筑物前布置整形的树冠,如圆形、扁圆形树冠,使建筑线条与树形相互映衬。运用花坛、栅架、栅栏、台阶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的过渡,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置的壮丽背景。这样做迎合了一些庄园主对传统庄园的怀念,而且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整形景观结合起来,可说也是一种艺术综合的表现。但他的处理艺术并不理想,正如有人指出的:走进园中看不到生动、惊异的东西。

1757年和1772年,英国建筑师、园林师钱伯斯利用他到中国考察所得,先后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两本著作,主张英国景园中要引进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受他的影响,英国出现了英中式景园,但与中国造园风格结合得并不理想,并未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与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