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正是在这一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特别是意大利建筑师和文艺复兴期间的建筑形式传入了法国。
城堡园16世纪时,法兰西贵族和封建领主都有自己的领地,中间建有领主城堡,佃户经营周围的土地。领主不仅收租税,还掌管司法治安等地方政权,实际上是小独立王国。城堡如同小宫廷,城堡建筑和庄园结合在一起,周围多是森林式栽植,并且尽量利用河流或湖泊造成宽阔的水景。从意大利传入的造园形式仅仅反映在城堡墙边的方形地段上布置少量绿丛植坛,并未和建筑联系成统一的构图内容。法兰西贵族或领主具有狩猎游玩的传统,又多广阔的平原地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狩猎地常常开出直线道路,有纵横或放射状组成的道路系统,这样既方便游猎也成为良好的透景线。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法兰西庄园是城堡式的,在地形、理水或植树等方面都比意大利简朴得多。
16世纪以后,法兰西宫廷建筑中心由劳来河沿岸迁移到巴黎附近。巴黎附近地区一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官邸和庄园,贵族们更加追求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而古典式的城堡建筑就无太大必要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庄园被接受过来,形成平地几何式庄园。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苑17世纪后半叶,法王路易十三战胜各个封建诸侯统一了法兰西全国,并且远征欧洲大陆。到路易十四时(1661—1715年)夺取将近100块领土,建立起君主专治的联邦国家。法国成了生产和贸易大国,开始有了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能力,此时法兰西帝国处于极盛时期。路易十四为了表示他至尊无上的权威,建立了凡尔赛宫苑。凡尔赛宫苑是西方造园史上最为光辉的成就,由勒·诺特大师设计建造,勒·诺特是一位富有广泛绘画和景园艺术知识的建筑师。
凡尔赛原是路易十三的狩猎场,只有一座三合院式砖砌猎庄,在巴黎西南。1661年路易十四决定在此建宫苑,历经不断规划设计、改建、增建,至1756年路易十五时期才最后完成,共历时90余年。主要设计师有法国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建筑师勒沃、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代表孟萨等。路易十四有意保留原三合院式猎庄作为全宫区的中心,将墙面改为大理石,称“大理石院”,勒沃在其南、西、北扩建,延长南北两翼,成为御院,御院前建辅助房作为前院,前院之前为扇形练兵广场,广场上筑三条放射形大道。1678—1688年,孟萨设计凡尔赛宫南北两翼,总长度达402米。南翼为王子、亲王住处,北翼为中央政府办公处、教堂、剧院等。宫内有联列厅,很宽阔,有大理石大楼梯、壁画与各种雕像。中央西南为宫中主大厅(称镜廊),宫西为勒·诺特设计、建造的花园,面积约6.7平方千米,园分南、北、中三部分。南、北两部分都为绣花式花坛,再南为橘园、人工湖;北面花坛由密林包围,景色幽雅,有一条林阴路向北穿过密林,尽头为大水池、海神喷泉,园中央开一对水池。3公里长的中轴向西穿过林园到达小林园、大林园(合称十二丛林)。穿小林园的称王家大道,中央设草地,两侧捧雕刻。道东为池,池内立阿波罗母亲塑像;道西端池内立阿波罗驾车冲出水面的塑像,两组塑像象征路易十四“太阳王”与表明王家大道歌颂太阳神的主题。中轴线进入大林园后与大运河相接,大运河为“十”字形,两条水渠成十字相交构成,纵长1500米,横长1013米,宽为120米,使空间具有更为开阔的意境。大运河南端为动物园,北端为特里阿农殿。因由勒·诺特设计、建造,此园成为欧洲造园的典范,一些国家竞相模仿。
1670年,路易十四在大运河横臂北端为其贵妇蒙泰斯潘建一中国茶室,小巧别致,室内装饰、陈设均按中国传统样式布置,开外国引进中式建筑风格之先例。
凡尔赛宫苑是法国古典建筑与山水、丛林相结合的规模宏大的一座宫园,在欧洲影响很大,一些国家纷纷效法,但多为生搬硬套,反成了庸俗怪异、华丽不实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幸好此风为时不长即销声匿迹。可见艺术的借鉴是必要的,而模仿是无出路的,借鉴只是为了创造、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