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明的成长
8121400000012

第12章 捐

除去秦的的“捐纳”清的“捐班”和民国的“苛捐”,在我们的心目中,捐,是一个极光荣的字眼。

亚运的火炬点燃了每个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为着祖国的荣誉和形象,人们纷纷捐款捐物。当北京亚运会的成功得到世人首肯时,每个中国人的脸上都流露着自豪与荣耀,因为这成功是全体中国人的努力。没有了这一个捐,虽不敢说亚运会有砸锅的可能,至少不会这样圆满。南方的水灾是历史罕见的,然中国人民抗洪救灾倾囊相助的热情更是历史罕见的。噢,那是一个怎样感人的场面。同样,没有了四面八方的捐助,就不会有这震撼世界的抗洪曲。

在那关键时刻为难之际,捐,使得人们有了一种远过于人道主义的意识——一种牺牲精神和责任感,人们乐于自觉情愿地捐,原因大抵如是。

然而,人们终归能分得出真正意义上的捐和假汝之名欺人骗世的“捐”。但是,即使你知道了这“捐”是亵渎人性的玩意儿,也不一定就能不理睬它。听一听企业主的苦衷罢,没有了慷慨的“捐”,就会没有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看一看周围的现实罢,不作出钱物上的牺牲,就会出现不期然的遭遇。

还是举我自己为例吧。我曾去某校参加家长会,校长为我们描绘了校方近年之内旧貌更换新颜的鸿图,很使人庆幸小儿能在这等优越的环境中成长。但当校长大人的一声“可是”引出的校方诸多的财力困难时,一个光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便落在了诸家长的身上,为了孩子,请每位家长至少“捐”10元,我于是生了愚弄的感觉,决心不捐。谁知次日,小儿哭丧脸道:老师说必须“捐”,否则不让到校,我的决心被儿子愁苦的情绪软化了,只好不情愿地“捐”出10元。过不多久,小儿又讲,说是购置教室窗帘,每个同学“捐”款2元,有了上次经验,只好陶钱完事。以此作例,还请学校恕我不敬。我只想说,要钱便要钱,大可不必非请出“捐”字来,反让人心里老大不是滋味。自然,学校也是受了社会的影响,为改善办学条件计,不得已而为之……

行文到此,似有既要说别人的不是,又要卖乖讨好之嫌。那么我要声明,小的也是受了社会影响,不得已而为之,还请列位看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