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学生参加研究生的面试,试题是谈谈你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评价。其他的人均按照书本上已有的常识倒背如流地述说着莎翁作品的伟大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一位考生犹豫了片刻后说,他不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并自圆其说地图解着不喜欢的原因。可能被录取的是谁呢?这根本上取决于考官的主观意志。一般来说,更有可能被录取的是前者。莎士比亚作品的伟大难道还可怀疑的吗?但如果考官是一位主张个性解放不与流俗为伍的人,那么,被录取者一定就是后者。因为后者的思想表现了他个性的张扬,他更具备着认识生命、把握命运、实现自我的能力。这位考生很幸运,他得了最高分。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具有个性的考官,一个清醒的面对命运而不盲目为从众心态所迷惑裹挟的教师。这个人就是余秋雨,一个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内涵的著名学者。这件关于面试研究生的事情见于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的一句俗语。所以从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中,就有“不得显示自己,凡事要随众人”这样的内容。如果什么时候言行偏离了这个轨道,就会有人从旁及时严厉地指出:你臭显什么?就你能?读到的书中,也常常遇到因排斥从众心态,力主个性解放而身陷囹圄的人,便也常常把屈原的投江、陶潜的归隐、李白的漂泊看作是不愿从众流俗偏要守定自我的自食其果。在我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准则上,从众,成了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粗俗的谚语:“鸭子过去鹅过去,孙子过去爷过去。”只要与大多数人在一起,就有了安全感,就有了心里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稳定,即使天塌下来,想想我们大家都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心理上的恐惧感也会因此而消解大半。
“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无情地让我们看到了盲目从众极其可怕的一面。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从众心态的驱使下,稀里糊涂地随了别人一道投入“运动”,又有多少明智清醒的人畏于世俗和时事,把自我和个性完全交付给了那场空前的浩劫。多少年来中国人精心营造的与世无争、随波逐流的传统心理顷刻之间变异于暴力和鲜血。“文革”的群众运动,既是一次典型的从众心态的集中反映,又是个性泯灭、盲目从众导致的直接恶果。恶梦醒来,人们这才发现上当了,上了盲目从众的当。然而善良的中国人却并没有真的记取经验教训。政治的狂热刚刚消退,经济的狂热又接踵而至。办公司,从事第三产业,“下海”经商,又一次鼓舞了人们的从众心态。“十亿人民九亿商”,个性的解放,依然在从众心态的顽石下艰难地发着芽,寻找着破土而出的缝隙。生活中,一个能够深刻认识自我、蔑视世事的喧哗与骚动,保持独立特行操守的人,依然被视为大众的异己,是一个古怪僻陋的人。
当社会上仍然充斥着媚俗和流俗,当从众还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原则,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就依然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要求人们都摈弃从众心态而高举起张扬个性的旗帜,但面对现实,我们至少必须对从众心态保持一份清醒的警惕。不为别人,只为避免自己被无情的命运所玩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她,利用她,我们就不能使自己的命运由了别人去拨弄。张扬个性,守住自我,才是善待生命的选择。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