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向黄河的尼罗河水——埃及作家作品在中国
埃及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
埃及近现代文学在阿拉伯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阿拉伯语文学创作的重镇。尤其是在20世纪以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不仅在阿拉伯地区,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除塔哈·侯赛因、纳吉布·马哈福兹以外,陶菲格·哈基姆、迈哈穆德·台木尔、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尤素福·西巴伊、尤素福·伊德里斯等作家的作品,都相继被译介到中国来,对广大中国读者的阅读欣赏与教学研究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陶菲格·哈基姆(1898~1988)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1958年获埃及文学荣誉奖,以后长期担任埃及作家协会主席。1977年又荣获地中海国家文化中心授予的“地中海国家最佳思想家、文学家”称号。
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孝柏翻译的中篇小说《乡村检察官手记》。通过记述作者在担任检察官期间的所见所闻,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埃及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埃及司法制度的种种弊病。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复、陆孝修翻译的长篇小说《灵魂归来》。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陈中耀翻译的同名的小说《灵魂归来》。这部发表于1933年的自传体小说,开创了埃及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先河。译者陈中耀在“译后记”中指出: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家庭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的埃及社会;颂扬一九一九年大革命时,埃及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小说的翻译出版,对中国人民了解埃及的民族精神,激励自己进步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陶菲格·哈基姆的戏剧代表作《洞中人》(1933)的译文由谢秩荣翻译后的片断,收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东方文学作品选》。这部由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在中国学界颇有市场。著名阿拉伯文学专家李振中也以《阿拉伯戏剧大师陶菲格·哈基姆》为题,在《阿拉伯世界》(1985年3期)著文评价《洞中人》这部取材于《古兰经》的哲理剧:“他的剧作充满人生哲理,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表现时间和空间以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其“洞中方一日,世上三百年”的主题与中国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思想基本一致,说明中国和阿拉伯人民在这一主题上有着相同的审美需要和哲理思想。
迈哈穆德·台木尔(1894~1973)是埃及著名作家。他被公认为20世纪30年代成熟的“埃及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在中国人编写阿拉伯文学史时评价说:“他是埃及的莫泊桑,和塔哈·侯赛因、陶菲格·哈基姆并列为埃及的三位大文豪。”【注1】阿拉伯评论家称他为“阿拉伯现代短篇小说大师”,称他的作品是“埃及现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注2】他1950年获得国家文学奖,1962年获得国家荣誉奖,并曾任埃及艺术协会和作家协会主席。1933年,当马松亭先生去埃及访问时,台木尔不仅热情地接待了他,而且向他赠送了3包文学书籍。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秦水等人翻译的《埃及短篇小说集》里,就已经收有迈哈穆德·台木尔写的《阿法拉赫教长》等短篇小说。1963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水景宪等人翻译的短篇小说集《二路电车》,其中包括《沙良总督的姑妈》等8篇小说。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秦水等人翻译的《台木尔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他的21篇短篇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水平。其中名篇《成功》通过一个新闻记者获得成功的经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新闻的堕落,并进一步指出其本质是人和社会的堕落。
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1919~1990)是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其小说多被改编成广播剧,电视剧或电影。他曾任埃及新闻最高理事会理事、《金字塔报》专栏作家和顾问。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杨孝柏翻译的长篇小说《罪恶的心》(原名《心中物》)。小说主人公,一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侯赛因·夏基尔由于出卖祖国和人民,出卖良心,最后得到了应得的下场。198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仲跻昆和刘光敏翻译的长篇小说《难中英杰》与198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由施仁翻译的《我家有个男子汉》是同一部书的两个不同译本。主要描写埃及爱国英雄易卜拉欣起而反抗的英雄事迹,被誉为阿拉伯爱国主义和抵抗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欢迎。
尤素福·西巴伊(1917~1978)不仅是埃及作家,而且也是社会活动家。曾出任过埃及文化部长,荣获过共和国一级勋章和列宁勋章。198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过王风序、王贵发合译的长篇小说《人生瞬间》,表现埃及军人的战斗风采。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朱威烈翻译的长篇小说《回来吧,我的心》。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唯中、杨言洪翻译的《废墟之间》。这些中文译本以其战斗性和时代性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废墟之间》的中译本,3次重印,发行达10万册之多,可是市场上仍然很难买到,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尤素福·伊德里斯(1927~1991)是埃及小说家、剧作家。1955年任《鲁兹·尤素福》周刊小说栏责任编辑。还曾担任《金字塔报》文学部编辑,以及文艺和社会科学最高委员会小说委员会理事等职。其中篇小说《罪孽》由郭黎翻译,1983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主要描写善良、怯弱的女主人公在被迫犯罪杀死亲生婴儿以后,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之下,离开人世的故事。小说出版以后,引起无数中国读者的同情。
塔哈·侯赛因与中国
塔哈·侯赛因(1883~1973)是埃及现代最著名的作家、文艺评论家和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对世界文学也有清晰的了解。其著述之多,涉猎范围之广,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是当之无愧的。
塔哈·侯赛因在埃及大学学习期间,就以非凡的感悟力接受了许多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欧洲的东方学者运用现代资产阶级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古代文学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为他展现了富有生机的新天地。1914年,他以评价古代阿拉伯盲诗人艾布·阿拉·麦阿里的论文,荣获埃及大学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年底他被埃及大学派往德国公费留学。1918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埃及人。1942年,他被任命为亚历山大大学校长。1950年他任教育部长。1956年,他被选为埃及作家协会首任主席,并任埃及政府关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最高委员会主席。1964年担任阿拉伯语言学会会长。1965年获尼罗河文学奖。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7所大学先后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塔哈·侯赛因由一个盲童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仅令阿拉伯人民,也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人民为之骄傲。
塔哈·侯赛因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情有独钟。1936年,他出版了《谈诗与散文》一书,其中收入《阿拉伯文学及其在世界几大文学中的地位》一文。这是他应邀于1932年在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所做的一次学术演讲。在论及“阿拉伯文学和世界诸文学”关系这一问题时,他说:“可以称得上世界大文学的,为数很少。不妨限制在四种之内。这里有:古希腊文学、罗马文学或者说拉丁文学、波斯文学以及阿拉伯文学。”【注3】“这些文学,我们是可以谈一谈的,是可以花些功夫加以探讨的,从而看看我们的文学在其中究竟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至于除此而外的那些文学,现代世界——不论是欧洲还是东方,对它们差不多都是一无所知。……这就是说,我决不排除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注4】塔哈·侯赛因为了能够重点突出地说明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而谦虚地说:“对这两种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一窍不通。”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他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即使是现代文学,也堪称是专家。
1933年,中国著名阿訇马松亭先生代表北京成达师范学校和中国回教俱进会,亲自送毕业生去埃及的阿拉伯世界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深造。到了埃及以后,马松亭先生觉得,还有比拜见国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将两国穆斯林之间的交往,扩大为两国文化界之间的交流。要促进中国和埃及之间的往来,就应该去拜访埃及文化界的人士。于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马松亭先生前去埃及大学文学院,拜见院长著名盲人文学家塔哈·侯赛因。在院长办公室门前,他被主人的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了。塔哈·侯赛因说话时的声音洪亮,态度和蔼。马松亭先生非常受感动,连忙说明来意,表达了这次是受中国文化界人士的委托,来向埃及同行致意的。愿中埃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听了中国留学埃及的学生张秉铎的翻译之后,塔哈先生扶了扶鼻架上的墨镜,亲切地回答道:“埃中两国,都是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两国的文化交往,无疑是会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巨大影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注5】话音刚落,青年学生中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马松亭先生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因为他听到的并不是塔哈先生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他见到过的所有埃及朋友的愿望。“塔哈先生是个盲人,但他却能看见一切,听见一切,他说出了全埃及文化界的心声,全埃及人民的心声。”由此可见,塔哈·侯赛因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不仅了解,而且了解得很深。
塔哈·侯赛因的作品在中国也拥有大量的读者。他的代表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日子》,描述了主人公,一个贫苦的乡村盲童,幼年时的不幸与敏感;少年时的教育与希望;青年时的探索与追求。作家本人不平凡的个人经历与娓娓而谈的叙述风格,使《日子》成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194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过马俊武翻译的英文版本的“The Days”《日子》,第一部,汉译书名为《童年的回忆》。扉页中有作者和夫人的合影照,在卷首译者的“叙语”中,对作者塔哈·侯赛因还进行了简单介绍。这部从英文转译的阿拉伯文学名著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唯一一部埃及现代作家的作品。196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秦星的新译本《日子》。此译本包括原著的第一、第二两部。比1947年的译本,内容充实、丰富了许多,因而译本极具影响,也拥有较多的中国读者。
塔哈·侯赛因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鹬鸟声声》由白水、志茹翻译,仲跻昆校对,并于1984年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译者在译本前言中不仅对《鹬鸟声声》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写作背景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对作者塔哈·侯赛因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评介。译者深刻地指出:“塔哈·侯赛因由一个被人怜悯的盲童成长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大文豪、教育家,这在阿拉伯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虽然他始终未能突破唯心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藩篱,但他在埃及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阿拉伯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他在文学艺术领域所达到的成就以及他对阿拉伯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无疑都是一座丰碑。”【注6】
1982年,李唯中翻译了由埃及作家凯马勒·迈拉赫创作的关于塔哈·侯赛因的长篇传记文学《征服黑暗的人》,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不仅使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了这位不平凡的作家,而且从塔哈·侯赛因身上获得了不少的精神力量。1989年,正值塔哈·侯赛因一百周年诞辰之际,著名阿拉伯文学专家关俱先生撰写了专门的纪念文章《征服黑暗,拥抱光明:纪念塔哈·侯赛因一百周年诞辰》,发表在同年11月25日的《文艺报》上,表现了广大中国专家、学者和人民对他的缅怀之情。
中国学者还多次参加了在埃及文学界影响较大的塔哈·侯赛因文学讨论会。埃及的米尼亚是著名文学家塔哈·侯赛因的故乡,因此,米尼亚大学近年来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塔哈·侯赛因文学的讨论会。1984年初,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留学的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青年教师郭黎应邀参加了第十次会议。1985年1月,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系主任范绍民又参加了他们的第十一次会议。范绍民对采访的记者说:“我这次应邀专程前往参加这次讨论会,充分表明我国教育部和我们学院对阿拉伯文化的高度重视,他们对此十分高兴,并对我们研究阿拉伯文学很感兴趣。在我宣读论文后,与会者、前来采访会议的报社、电台记者以及许多大学生都纷纷向我索要论文,并询问我国的有关学术研究的情况。”【注7】由此可见,中国专家学者研究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的情况,已引起埃及学术界和广大人民的极大关注。
纳吉布·马哈福兹在中国
纳吉布·马哈福兹(又名迈哈福兹,1912~),是埃及现当代最著名的作家,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消息初播之时,马哈福兹正在午睡,夫人听到广播后喜出望外,急忙唤醒他。睡意蒙眬的马哈福兹不以为然,只说了一句“不会的”,便又入睡。其夫人听到电台反复播送,就又将马哈福兹唤醒,随后电话不断打来,直至共和国总理也向他表示祝贺,他才相信自己真的获奖了。随之他高兴地说:“阿拉伯国家也应该有件喜事了。”
【注1、2:蔡伟良、周顺贤著《阿拉伯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注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东方文学专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98页。】
【注4: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东方文学专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99页。】
【注5:《阿拉伯世界》1984年2期,第33页。】
【注6:[埃及]塔哈·侯赛因著,白水、志茹译、仲跻昆校:《鹅鸟声声》,中国盲文出版社,1984年,第2页。】
【注7:《阿拉伯世界》1985年2期,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