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交朋友后做生意
8122400000021

第21章 生意人要更加通晓人情世故(1)

交朋友是一种技巧,处朋友更是一门学问。生意人理应比其他人更加懂得人情世故,更加懂得如何在朋友圈里游刃有余。与朋友相处,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不能太死板,要“己所欲,施于人”,你希望朋友如何对待你,你就用这种方法对待他,给朋友想要的,对方才会给你想要的。

会说话带来好人缘

人与人之间相处,说话是一门艺术。纵观那些朋友多的人,他们通常因为会讲话而被他人所称道。而有些人本性并不坏,与别人交往多坏在“嘴毒”上,实为可惜。

尹峥两年换了三个寝室,没人愿意和他住在一起,就是因为他嘴太“毒”。要说尹峥这人还是很不错的,宽宏大量、热情善良,可是一想到他那张嘴别人就想躲得远远的。人家说“骂人不揭短”,但尹峥却偏要挑人“短”处说。寝室的一个男生因为身体不好,有时候会“尿床”,这件事使得这个男生很自卑,生怕别人嘲笑他。可在一次班级聚会时,尹峥却突然当众提起了这件事:“我说,你小子累不累呀,没事就‘画地图’,实在不行去医院看看吧!”全班同学的目光立刻集中到这个男生的身上,他恨恨地瞪了尹峥一眼就冲了出去,后来大家在学校旁边的水库大坝上找到了他,原来他差点想不开要自杀。同学们批评尹峥说话太损,尹峥却大大咧咧地说:“怎么着?还不让说话啊,我又没造谣,这也是为他好啊!”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尹峥并不是故意要取笑人,但对他说话总是不给人留面子的行为还是无法谅解,久而久之,大家一看到他就赶快走开,他一张口大家就表现出冷冷冰冰的样子,尹峥委屈地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就成了‘万人烦’?”

尹峥错就错在说话太不知轻重,他说话太随意,使别人不愿与他交往,让他变成了一座孤岛。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一个人要想广交朋友,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照顾他人的面子。

某作家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他在届临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了其中的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也就因为他顾及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活动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会说话才能让别人愿与你相处:

在交际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

“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撤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孙蕊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朋友李荟荟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孙蕊立刻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李荟荟不由闹了个大红脸。

在这里,李荟荟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往话题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

指出朋友的缺点和不足时,要看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延误了拍摄。营长火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毛毛躁躁,要是上战场也能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过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心里自然觉得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懵了,弄不懂平时服服帖帖的连长怎么会这样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我今后还怎么做工作?”

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是背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

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朋友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朋友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

如果孙山直接说对方的儿子落榜,那么对方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有讲究。如果你想多交朋友,说话时多说别人的长处,别触及别人的忌讳。这样一来你的人缘自然就会好。

多赞美你身边的人

人人都需要赞美,善交朋友的生意人总是把赞美当作一种习惯,对别人的可赞之处毫不吝啬的大加赞美,使得人们乐于同他在一起。

要赞美首先得发现美,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值得赞美的东西,那样你的赞美才显得不空洞和虚伪。

罗伯特在一家钢铁公司工作多年,是一位科室主管。

罗伯特观察到,公司总裁每次演讲都非常的精彩。

于是,罗伯特称颂公司总裁的演讲如何受到众人的好评,如何振奋人心。总裁听到后果然很高兴,并开始留意罗伯特。

以后,罗伯特屡屡赞美过很多人,均被总裁看在眼里。

一年后,罗伯特被任命为公司的副经理。

许多人纳闷,就问总裁怎么会做这个决定。总裁说:“罗伯特最大的资产就是能发现他人的长处,而且具有赞美他人的品质。”

人不仅需要物质奖励,还需要精神鼓舞。满足一个人的这两样需求,就可以调动他的积极性。

无论哪个人都期盼得到称赞和肯定,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和力量也会增强许多。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一句短短赞扬的话语,可以改变别人的一生,也能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机。

赞美贵在精湛、浓郁和恰到好处,它如同绵绵的温馨,使人感到纯美的感情。言出于心,掷地有声,使别人自愿同你接近。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适度的称赞是智者驶入他人心灵的加速器。

比利在即将被选为副经理时,忽然有一位董事表示反对,这个意外的出现,使比利的任命搁置下来。

比利从朋友那打听到这个董事有收藏古籍珍本的嗜好,每当遇到知音和称赞时就非常兴奋。

比利打电话给这位董事,真诚地说:“如果在你的书室能欣赏到被人们赞誉的宝书,将是我一生的荣幸。”

于是,董事邀请比利来到自己的书室,并向比利介绍了部分古籍的来历。

比利一边看一边由衷地称赞,感谢董事让他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时不时地向董事投去钦佩和敬仰的目光。

通过这次交流,董事对比利当副经理的事完全赞成。而比利也敬佩董事的博才,两人成了知心的朋友。

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龃龉和怨恨。

赞美别人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赞美别人时要审时度势,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主要技巧包括:

因人而异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对于老年人,他们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青年人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称赞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

情真意切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人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如果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翔实具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着成绩的时候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翔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他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合乎时宜

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甜言美语三冬暖”,真诚地赞美别人,你将会有绚丽的人生和丰厚的收获。

许多人之所以很难与人相处,就是因为吝啬自己的赞美,不愿把温暖人心的赞美之言奉献给别人。要知道,真诚的赞美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你来说,赞美并不需要花费投资,却能赢得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让误会和猜疑远离你

误会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所造成的一种错觉,它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商场上,为了利益之争,各种计谋层出不穷。人免不了有被别人误会的情况发生,之所以被别人误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

二是对方主观臆测的倾向,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被人误解是人生的憾事。误会能够给你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使你和别人的友谊毁于一旦。所以,与人发生误会后,必须调整自己,积极想办法消除,不可听之任之,让误会继续下去。

消除自我委屈情绪

出现误会后,人们往往为自己辩解,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而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解释。这种心理障碍妨碍彼此间的交流。此时,要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也好,心眼窄也好,不了解真相也好,不理解你的一番苦心也好,都不必去计较,只要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比如你同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本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当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应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而不要责怪对方小心眼,从而断绝来往。否则,你们就会因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而变成冤家了。

查清原因方可化解怨恨

产生误会后,一方怒气冲冲,充满怨恨、敌视;一方满腹狐疑,委屈压抑。双方隔阂越来越深,而且一谈即崩,大有新的误会接踵而来之势。此时需要冷静,你必须下番工夫内查外调,搞清楚对方的误解源于何处,否则,任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搞不好,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书信可传情

面对一封信要比面对当事人从容得多,当面难以启齿的话题在信上会坦然地表达出来。书信效果往往比当面交涉的效果更佳。但要注意,写信时措辞一定要简短、亲切、明了,切勿唠唠叨叨,令人生厌。语气要真挚、诚恳,充分表达自己愿意消除误会、重新和好的急切心情,表达自己至今仍铭记以往的友情,以及对对方的信赖和尊敬。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有的误会用语言解释不清楚,那么就用与之相反的行动去证实。如知名度高的人,一般要求得到他人格外的尊重和赞扬。如果你毫无顾忌地对他批评、指责,便会被人误认为怀有嫉妒之心。尽管你尽力辩白,声称没有此意,人家也不会相信。此时,你的唯一对策是,在今后虚心向其求教,注意肯定人家的长处,更不与他争荣誉,在他被人攻击诽谤时,站出来讲几句公平话,这时你们以前的误会便可烟消云散。

战胜自己的懦弱,当面说清

误会的类型千奇百怪、多种多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大多数人也都欢迎这种方法。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对质,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记住,如果有的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作说明,你一定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不要轻信第三者的单方面言辞。

不可放过好时机

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对方喜庆的日子,此时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胸怀也就较为宽广。抓住这个时机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重归于好。

越拖越被动

有人被误会搞得焦头烂额,总觉得心中有难处,碍于情面不好启齿,结果,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来越深,到最后无限地蔓延,形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结果。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请共同的朋友帮忙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常常是在无意中产生的,双方的误解涉及许多因素。个人解决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不能明白透彻。故请双方共同的朋友帮忙,有时是明智之举。

重新聚舍

你觉得区区小误会,没必要兴师动众、大费口舌,也不便于直说,但双方在心理上又都觉得不愉快,产生了生疏感。此时,你可邀请对方故地重游,或聚会畅谈。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会缩短,以往的不快便会自然地消失。

当然,对待误会最好的办法还是主动预防。为了减少别人对自己产生误解,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努力培养自己把话讲得准确一些,行事大方一点,少做藏头掖尾的事情,就可以减少发生误会的机会了。

相对与误会来说,猜疑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大障碍。

猜疑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于缺乏“自我安全感”引起的。人们常担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对周围环境疑虑过多。实际上,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大都免不了会有猜疑心理,因为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对某种情况或某个问题缺少真实信息,即使动用自身的各种条件也无法做出合理判断,所以就会产生猜疑,用猜疑来弥补自身对真实信息的缺乏。

一般地说,猜疑分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