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先交朋友后做生意
8122400000022

第22章 生意人要更加通晓人情世故(2)

第一类是指人们在思考时由于缺乏证据而引起的心理摆动。比如当某人告诉你,有一个同事曾在领导面前讲过你的坏话时,也许你第一反应,不是听信他的话,而是疑心此人是否在有意挑拨你与同事的关系。因为在你所掌握的信息中,那位同事对你的真诚和坦率多于眼前这位。这种猜疑一般是比较理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朋友交往中有时是必要的。

第二类是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与他人产生误会或听信流言等原因产生的变态心理和反常思维。当猜疑的思维信号主宰了大脑皮层之后,其他外界信息就很难再引起强烈兴奋,相反会纳入错觉的思维轨道,以致越看越像,越看越真。比如有位朋友好心劝你注意工作场地的卫生,可是你却猜疑对方故意向你寻衅滋事。又比如当你看着别人背着你谈话,便总以为他们在议论你,甚至觉得对方说话时的口型、眼神、动作等都是冲着你来的。这种猜疑很容易造成你与别人的对立情绪,引导你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这样的猜疑是需要克服的。

可见,猜疑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自信和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猜疑的消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它既影响人际关系,又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身心健康。

其实,消除人际交往中的猜疑并不难。

首先,要建立自信。与人真诚相处。这是治愈相互猜疑的根本,这就要求自己在遇事时多往好处想。有许多事,别人本无心,自己先往坏处想,往往会越想越觉得疑虑重重,而要解决自己的多疑,还需要突破封闭性思路的羁绊。遇事先要冷静,让思路从自我封闭的圈子里跳出来,这样才会有利于消除各种各样的猜疑,使每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紧密和彼此更加信任。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有足够自信的话,无论别人的态度怎样变化都不会影响你。许多情况下不是别人对你有成见,而是由于自己的多疑使他产生了对你有成见的错觉。

其次,要保持冷静,切忌感情用事。当思维中第一次出现猜疑的信号后,需首先判断你对某事的猜疑是否具备充足的证据。比如你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首先回忆,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自己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有人在近期与你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并不十分确凿;你应设法找到其中的一两个人核实情况,坦率交换意见。如果证据模糊不清,主观推测、演绎过多,甚至带有很强的幻想色彩,你就该尽快结束自己的猜疑,用暗示法提醒自己:“管它呢,别想那么多”,“别把人家想得太坏”,“即使人家在议论我又有什么了不起呢?”等等。当你通过分析后,就可以解除自己的疑心。

诚心才能带来友谊

每个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会逐渐选择到自己的朋友。朋友给了你帮助,使你少走弯路,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你在通向成功的路途上,考虑如何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与朋友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较高的层次。朋友,是经过选择的,不是偶尔得之的。朋友关系,是珍贵的,它是朋友之间友好交往的结果,同时,这种关系也需要朋友间精心地去爱护和保持,以使事业的发展出现大起色。要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诚心是关键。通常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有难同当。友谊的第一特征是长期性。在生活中,你会体会到,如果你有事时,尤其是有困难时,总希望能得到朋友的帮助。中国有句老话:患难见真情。因此,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你要尽力予以关照和帮助。这是保持友谊长存的有效方法。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你的诚心。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让朋友感到你帮助他是一种交易,为的是以后让他帮助你。

其次,共同活动。你与朋友之间有相似的活动,却不一定有相似的态度,一个人可以判断出朋友的爱好和活动,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判明他们各自的态度。态度不相同的人也可以结成朋友,关键在于有所从事的事业的共同性活动。因此,你要想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多接触,多在一起参与共同性的活动,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当然,共同活动是有讲究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并不喜欢高尔夫,只是为了迎合你而陪你一起玩,你是否会把对方当朋友呢?

再者,关心对方。你希望朋友真诚地关心你,也希望朋友在困难时助你一臂之力,同时也希望在平时用语言或通过举止表达对你的关心,同样如此,你对待给你以帮助的朋友,在平时要真诚地多加关注,及时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第四,信任对方。你对朋友的真诚表露,比对陌生人、熟人都要多。之所以对朋友多表露内心世界,原因之一是信任朋友。

对朋友诚心,对你事业的成功能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诚心不诚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从中可见一斑。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重新划分封地,把统一了的中国又弄得四分五裂。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在18个诸侯中,项羽最忌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

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自己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刘邦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然而,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刘邦连饭也吃不下。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刘邦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刘邦见了他,又气又高兴,朝萧何责问起来:“你怎么也逃走?”“我怎么会逃走呢?”萧何说:“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刘邦又问:“你追谁呢?”

“韩信。”萧何这里所说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投奔他,但得不到信任,也得不到重用,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之后,他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让他做个小军官。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闻知刘邦到了南郑,韩信就投奔而来,可刘邦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被砍头了。幸亏刘邦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刘邦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真是一条好汉,把他放了,还向刘邦推荐。刘邦派韩信做个管粮食的官。后来,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三番五次地劝刘邦重用韩信,但刘邦总是不听。

韩信见刘邦既不信任,也不肯重用他,就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直跺脚,亲自骑上快马追赶,追了两天,才把韩信找了回来。

刘邦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朝萧何大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快重用韩信;如不重用,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好吧,我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那就拜他为大将!”“这是大王的英明!”

刘邦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韩信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的那样随意。大王决心拜我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刘邦肯定地说:“好,我都依你。”

汉营里传出消息,刘邦要择日子拜大将啦!几个跟随刘邦多年的将军个个都兴奋得睡不着觉,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等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才知道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都愣了。

刘邦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以后,韩信被刘邦的真诚征服了心。从此全力为其打天下。当韩信手握重兵,“向汉则灭楚,向楚则亡汉,自立则三分天下”时,一直记着刘邦对自己真诚相待的友情,而没有背叛他。

由此可见,真正的友谊之花是用诚心浇灌得来的。只有你对待朋友以诚,才能换回对方的真诚相待。

别在背后议论别人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种人:他们在某人面前很少说什么,但一转脸面对另一个人,就对前者大加议论。或许,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的出发点,但这种行为却让他身边的人常常有苦说不出。

俗话说:“宁在人前骂人,不在背后说人。”你切不可把商场上的圆滑放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如果你的朋友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帮助他改正;如果对方脾气不好,你也可以选择沉默;但千万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者讨厌。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朋友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坏话。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种人不仅令人讨厌,同时也会无事生非。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单位里,当面不说拿到背后去说,会制造出一些误解和麻烦。

某公司企划科钱魏荣升为办公室主任,同一间办公室坐了几年的同事忽然升迁了高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刺激与震动。平日不分高下,暗中竞争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上司,总让人有那么一点儿酸酸的感觉,企划科钱魏的几个同事背后嘀嘀咕咕了:“哼!他有什么本事,凭什么升他的官?”一百个不服气与嫉妒就都脱口而出了,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就把钱魏数落得一无是处了。

赵伟是分配到企划科不久的大学生,见大家说得激动,也毫不顾忌地说了些钱魏的缺点,如办事拖拉,疑心太重等,他说的都是事实。可也偏有一个阳奉阴违的同事A,背后比谁骂得都厉害,当面又比谁都会趋炎附势。

第二天,A把办公室的议论转达给钱魏,钱魏想,别人背后说我倒可以理解,你赵伟乳臭未干有什么资格说我?从此对赵伟很冷淡。赵伟刚大学毕业满怀热情得不到重用,还经常受到钱魏的指责和刁难,成了背后说人坏话的牺牲品。

一个正直的人有话说在当面,不在背后乱说别人。如果你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一旦被对方知道了,免不了要对你抱怨一番,甚至会同你发生争吵。如果你们以前交往很好,或者是好朋友,你在背后说他坏话,也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交情,即便是以前对你印象很好的人,也会在他心中出现阴影,以前的好感顿消。因此,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莫让嘴巴破坏了自己的好名声,破坏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

李强和吴巨是一对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数年的老搭档,平日关系极好,两人无论谁受了同事的欺侮与误解,另一方都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老友寻个公道,真可谓荣辱与共。可最近竟然因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

同一科室的丁伟看到这种情况,想出面做个“和事佬”,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能让他们和好,今后求他们办事也方便。于是,丁伟先跑到李强家,说大家为了点小事把关系搞僵不值得,并随便指出吴巨的不是之处,希望他们谅解、和好。紧接着,丁伟又跑到吴巨那里,以同样的方法说了一通。

丁伟好不骄傲地回到家里,暗想此事办得实在漂亮,那两位肯定和好如初,对自己感激不尽。不想等了数天,李强和吴巨不仅没有丝毫谢意,反而对其冷淡之至。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强和吴巨毕竟交情深厚,为一点小事闹闹矛盾就过去了,而丁伟到李强处说吴巨的不是,又到吴巨处说李强的不是,虽然是好心好意想帮他们化解矛盾,但让人觉得在背后说人不是正直的人所为。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丁伟当着李强和吴巨的面,劝说他们不要为小事而闹矛盾,应该和为贵,那结局自然就不同了。

某人到一家公司上班后,除工作外他每天要到上司那里说同事的坏话,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终于爬到了一个打工仔比较理想的位置。可是一天上司对他说:“你被解雇了,请你离开这里吧!”他很纳闷,问:“我不是干得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呢?”上司说:“你来这么长的时间,我怎么就没听到你说过别人一句好话,总不会是每一个人都不如你吧?”就这样,这个人只好卷铺盖走人了。

每个人心中自然都有一杆秤,瞒天过海也会有水落石出的时候,更不要说背后说别人了,这怎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朋友,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时,你千万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被他的话语左右了你的思想,更不能学习他的做法,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这样才能做一个受人欢迎、受人尊敬的人。

古人有“闲谈莫论人是非”的警语,我们在与朋友闲谈的时候,最好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在单位里,即使你的老板或同事有什么公开的秘密,你也别去议论,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能不听就不听,能溜就溜。同样,有些类似“公司福利不好”、“公司老让加班,就是不给加班费”,这种话在同事之间说也白说。如果传来传去被人添油加醋地传到老板耳朵里,你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今天你和朋友议论“某某没有能力,办不成事”,过不了几天就可能被他知道了,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可能把人给得罪了。

虚心请教好办事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有人虚心就某个问题请教你,而你又恰好对这方面十分精通时,你会如何骄傲?当你在解答他们的问题时,看着对方倾慕的眼光,你的心理是否感到十分满足?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样的经历,我们会发现,成就感是多么早又是多么牢固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别人向我们求教,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具有优越性的,如果说我们受到崇拜,并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这并不过分。在别人请教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愉悦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主宰着我们的情感,甚至我们的理智。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会对这种感受乐此不疲,每个人都不例外。

正常人都乐于别人向自己请教,都具有好为人师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弱点。要交朋友,求人办事,就要充分利用对方好为人师的弱点,利用得好,就会赢得对方的好感,事情就会办得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