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地区的物种非常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活化石”一般的生物一位在阿斯加特山一带放牧的叫做穆塞的牧羊人说,“阿尔玛斯”喜欢居住在远离人世的高山之中。可能是为了便于猎食,它们和野绵羊及野山羊最为接近。每到夏季,畜群从这里的山地迁移到更远的牧场时,野山羊和野绵羊就会取而代之,占据这块地方。与此同时,“阿尔玛斯”也会在这里出现。它们往往在黄昏才来,过着夜间出没的生活。主要靠树根、树叶、草和其他植物生存。“阿尔玛斯”很胆小,而且多疑,但是它完全不侵犯人。没有人听到过它们说话。
1974年2月13日,在这一天穆塞遇到了“阿尔玛斯”。那是“几个长着浅红黑毛的半人半兽的怪物,脸和肚子的毛长得少而稀疏,头后部呈圆锥形,前额扁平,眉脊显着,下颌前突,身高近似中等个子的人,其中有几个曲膝行走,站着时弯腰曲背,脚趾似乎内向。肩宽手臂长,大脚趾外伸”。穆塞说,除此以外,他还有两次与“阿尔玛斯”相遇的经历。
有关“阿尔玛斯”的描述,来自不同的记载,但几乎无多大区别。它们习惯于伸直身体,其身高与当代蒙古人的高度相似;它们的双足稍有点内弯,曲膝行走,但跑得很快;它们的上下颌很大,下巴向后缩,眉脊与蒙古人相比显得十分突出。女性“阿尔玛斯”的乳房很大,当它们坐在地上时,可把乳房搭过肩给背在背后的婴儿哺乳。
“阿尔玛斯”不仅仅是存在于传说之中,许多活生生的资料迫使我们承认,它过去是,现在也是存在着的动物。
中国野人大搜索
“野人之谜”是世界四大谜团之一,因为这个谜关系到我们人类自己的起源,因此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许多国家都有科学家进入原始森林对这种人形动物进行科学考察。
“野人”传说,在我国已有3000年历史。据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在“枭阳国”的注释中说,《周书》记载南方“州靡南”将捕获到的“野人”献给了周成王。屈原在《九歌》的《山鬼》中描述了“野人”的生活习性,并拟人化,抒发了诗人的情思。自汉以来,我国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明代大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名着中还对历代文献记载的“野人”进行了综合分析。但是,对“野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四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野人”进行过多次考察,尤其是我国在鄂西北神农架一带,从1976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单位组织的多次考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多个省区都有“野人”行踪的报告,现今惟一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活“野人”被抓获。
我国最早进行“野人”考察的是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喜马拉雅山南地区及东部峡谷区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野果及各种动物。原始森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人”避难所恐怕就属辽阔的喜马拉雅山区。藏族及舍巴人常见“雪人”或“野人”是很自然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西藏文联作家肖蒂岩经过几个月的初步调查,从领导干部、各方群众中了解到许多重要情况和线索。在拉萨召开的藏族学术讨论会上,四川大学童恩正副教授作了《青藏高原——人类起源的摇篮》的学术报告。西藏“野考”的进展,对研究从猿到人的人类起源理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对“野人”十分重视,并具体安排宣传部的理论处主管“野考”,这说明区领导对这一科学事业的理论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目前各省区的考察研究工作,强调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考察与研究相结合。在考察目标上,不仅要重视间接证据,更要重视直接证据,以便更快揭谜。考察队员十分重视追踪尸骨获得直接证据的宝贵线索。
为了有利于接受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深入发动、组织本地区各方面力量进行“野人”考察研究,各有关省区正在酝酿成立该省区的“野人”考察研究会,同时成为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的分会。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工作几年来不断取神农架野人的足迹复原得进展,广泛搜集了目击资料,灌了一批石膏脚印,鉴定了一些毛发,发现和研究了可疑的粪便、睡窝和吃食现场,对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考察和多方面的科学分析,制作了大量植物标本和部分动物标本,建议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举办了“野人”考察汇报展览,积累了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特别是,3个考察队员一起见到了一个巨型“野人”。在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约300名会员中,湖北的会员就有近80名,约占1/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成立了“人类起源史研究组”,把从人类起源角度研究“野人”问题,列入了科研项目。1983年8月26日至29日,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在迷人的神农架召开了成立大会,代表们决心使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科学考察研究,出现一个新局面。
据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李建透露,1987年以来,中国一些地方不断传来“野人”活动的信息。
1987年6月24日,一外地青年,在神农架接山泉水喝,突然被一红毛怪物击昏,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被抬进山洞,面前站立着一个二米多高的“野人”。
1988年3月至5月,神农架晾望塔工作员袁玉豪在猴石、南天门等地发现三百多个四十多厘米长的大脚印,以及“野人”粪便和红毛。
1988年,湖南一采购员乘押运货车经过阳月山自然保护区,遇到3个人形怪物追车,被他用扳手等工具赶下去了。
云南西双版纳曾有人提供情况说,浙江永嘉县有一专业户到云南养蜂,被一母性“野人”拖去同居3年,生下后代,后来趁机逃回家。
自1974年在神农架发现“野人”以来,“野人”考察工作已开展二十多年。据悉目前全国共有八百多人参加野人考察研究会。科学工作者对“野人”毛发进行多次科学鉴定,确认自然界确有“野人”存在,大量信息表明长江流域是“野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出身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上海青年李孜,就是凭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渴望,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于1979年起自费踏入湖北神农架及川东林海,去探索“野人”之谜。
为寻觅野人,李孜食野果,吃树皮,蹲山洞,宿野地,卧林莽。一次他被毒蛇咬伤,濒临死亡时,他毅然用尖刀将伤口四处的毒肉一块块剐去,战胜了死神。
十多年的时间,李孜8次进山洞遍访被“野人”追赶过的人,他自己也曾发现过“野人”的毛发、脚印、粪便和宿窝,积累了大量资料。
李孜对“野人”的毛发进行了测定,发现“野人”毛发中的元素含量比正常人高50倍,是普通动物的7倍。他与别人合作的《“野人”毛发中微量元素的质子X光分析》一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方毅同志批示说:“世界上就要有这样的探险者,否则就没有哥伦布。”
1983年7月,武汉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也曾对神农架及附近6个县发现的8种“红毛野人”的毛发进行了科学鉴定。该教研室黄光照副教授在同年8月下旬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宣布:通过肉眼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横切面检查、毛小皮印痕检查,发现这8种“野人”毛,“其毛小皮形状特征基本上类似人毛。”
观察所见8种“野人”毛,毛发皮质均发达,可见纵间细纤维,皮质色素颗粒少,且多呈外围性分布。这说明8种“野人”毛发皮质的组织学特点与人类相似,而与大猩猩、金丝猴、猿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的特点。
如今我国“野人”考察研究已不只是在湖北的神农架和西藏进行,而扩展到了四川、陕西、浙江、河南、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安徽等十多个有关地区。江西、福建也有了考察的线索,新疆也计划进行考察。我国近年“野人”考察研究范围如此迅速扩大,是世界上没有的。
有关省区普遍进行了初步普查,了解到许多目击资料和可能获得证据的线索,对生态环境也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在我国广大地区,发现众多大面积的适合“野人”生息繁衍的原始森林山区,那里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烟稀少,野人可能就出没其中……
云南野人在出没
中国云南的沧源是个多民族聚集的佤族自治县,与耿马、西盟毗邻,西南与缅甸接壤。境内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植物繁多,野果累累,在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中。有无数的岩洞,这一切都为“野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勐来乡四永小学佤族教师李应昌是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中等身材,枪法很准,是个着名的猎手。1980年春节后,他在翁黑村后面的大黑山集体狩猎中,击毙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因其外貌酷似人形,而遭受众人谴责,使他的思想压力很大,惟恐政府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他顾虑重重,从不愿讲述这件事。经过公社党委书记做了耐心的解释,他才认识到把这一问题搞清,是对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他和爱人把猎获奇异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详细的回忆、讲述,并把珍藏下来的左掌标本及少量脑髓交给有关部门。
那事发生在1980年初,当时北国早已是冰天雪地寒冬季节,但地处亚热带的沧源山区,却依然是山青水秀、温暖如春。1月20日左右,勐来乡翁黑村田阮勐,背着猎枪,到村后的大黑山南麓的山地里守庄稼。他也是全村着名的猎手,在多年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地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嘹望台,好便于登高望远,守护庄稼,又能随时观察野兽的动静。这天,他坐在高高的窝棚上,边吸烟边观察,仿佛没有看到什么。他爬下来向地边的森林走去,发现了许多新鲜的马鹿脚印,凭他多年的狩猎经验马上判断这是一群马鹿刚从这里跑过。于是他提着枪,抄小路,爬悬崖,迎头赶到岔路口等候,他相信马鹿定会从这里经过。不出所料,片刻功夫,一队马鹿依次跳跃而过,他蹲在大树脚下隐蔽,端着枪,刚准备射击第一只马鹿时,第二只又跟着来了;准备打第二只时,第三只又跑来了。此时,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在第四只最大的马鹿背上,只见骑着一个浑身长毛的人形动物,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右手抓着鹿颈上的毛,一瞬间,其余的马鹿一一从田阮勐的身边跳越而过。他记得非常清楚,那个人形动物个子为八九岁小孩那么大,但脸形却像十三四岁的男孩,毛发较长,红黄色,仿佛是穿着军装一样。他被这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吓呆了,半天才清醒过来。
春节过后,田阮勐组织寨子里的七八十个青壮年到村后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围猎。他挑选了十多个枪法好的人间隔埋伏在西北部的山头上,特别把李应昌安排在他亲自碰到奇异动物的永爪岔路口上,其余的人从相反的方向,人喊狗叫的向埋伏区赶去。随着枪响,其他同伴打死了一个麂子和一只豪猪,但李应昌的面前却没有什么响动,正在纳闷,忽然在他的左前方的丛林里,响起了嗦嗦的响声。抬头一看,一个奇异动物正朝着他所在的方向顺坡跑来,跑了几步甩一次头发,再跑几步又甩一次头发。李应昌正准备开枪时,那家伙发现了他,便迅速踅头往回跑,动作非常敏捷。快上到坡头时,只见那奇异动物回头看着他。说时迟,那时快,李应昌瞄准其胸口,一枪把它打倒在地,直往坡下滚,死在山沟里,坡地上流着鲜血。
听见枪响,人们向李应昌围拢过来,一个人问他:“你打着什么东西了?”
“什么东西,你们瞧嘛!”李应昌指着前方的猎物。人们走过去一看,大吃一惊,责备他为什么要打这个“达”(佤语:爷爷),因为眼前的死者并不是一般的野人,却是一个非常类似老头子的人形动物,头发很长,浑身毛发灰黑色,个子较高,约1.5米左右,脸白皙,有前额,眼大,眉脊和颧骨突出,鼻和嘴部稍凸,牙洁白整齐,有双肩,胸扁平,腰粗壮,无尾,属雄性,生殖器与人的相似。于是全村破除惯例,没有分食这个奇异动物。该村会计田上拐帮助李应昌一起把猎物抬回家,估计约有40公斤重。李应昌把猎物交给老婆及其亲友刮洗烧煮后,他就跑到其他家吃麂子肉去了。其妻按佤族人的习惯从猎物的每个部位上割下一块肉来,煮成一锅,但由于十分腥臭,没有吃完就倒掉了。后来李应昌只好将肉晒成干,经过一年左右才逐渐吃完,仅留下颏骨,左掌做纪念,留下胸髓做药。1982年因工作调动,他又将下颏骨连同其他兽头一并烧毁。
所留的下左掌标本,1984年1月以后,经上海、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上海华东师大、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鉴定,一致确定为合趾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着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在鉴定书中指出:“过去在我国没有合趾长臂猿的记录,这次发现了它的脚,就是很大的成绩,值得赞赏。”
合趾猿是各种长臂猿中最大的类人猿,原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中国尚无记录,此次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该标本的主要特征是趾尖呈菱状球形,趾细长,大趾粗壮发达,对掌,趾甲尖而上翘,二三四五趾短于长臂猿,第二、三趾的第一关节有皮膜相连。由于合趾猿个体颇为高大,形象又与人极其相似,因而当地部分群众就把它误认为“野人”了。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线索和踪迹呢?有!
在1982年8月,班列佤族社员包老大用铁夹活捉了一个“古”,在家里饲养了两个多月,于10月因伤势严重才死去。死前,主人把它关在一个铁笼子里,出于好奇,徐守清曾两次进行过认真观察,这种佤族称为“古”的奇异动物,既不同于猴类,也不同于一般的猩猩:其貌酷似老人,面白,有额和下颏,眉骨、颧骨和嘴部稍突出,个头高大,约1.4米左右,毛发灰黑,长及肩,手、脚已基本分工,似人,看不到尾,只有一寸左右的无毛肉团,似一种尾巴蜕化形式。有喜怒哀乐和怕羞的表情。另据当地着名猎手田尼块告知,他曾于近年内捕获过3个“古”,有雌的,有雄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并在森林中作过详细的观察。“古”除上述特征外,它还会到河里捉鱼、抓螃蟹,会搬动树干、捉土蚕,七八十个群居,基本生活于地面,偶尔会爬树,但不能跳跃。有极强的集体感,相互关照,若同伴不幸被击伤,就集体帮助转移;若被击毙,则一同把它背到隐蔽地,剜土掩埋,实行“土葬”,两性关系固定、隐蔽等等。这些都说明,“古”是一种我们现在还未知的类人动物,其形象与李应昌猎获的奇异动物极其相似,是否同类?还是其他未知的灵长类?有待于深入地考察。
雪山极顶的神秘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