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提高办事效率36计
8123200000019

第19章 掌握挤时间的技巧(3)

“我认为科学家的时间应当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应当最多地用在科学上”。这是着名科学家卡文迪许的名言。卡文迪许出身贵族,封号“爵士”,他有大批存款,是英格兰银行的最大客户。但他终生不娶,不理衣着,全心致力于科学研究,无暇顾及生活琐事。他的衣服太旧式了,扣子掉了也不管,有时褶皱遍身。一次,他到皇家学会去,顺便穿了一件在实验室工作时被硫酸烧坏了的破大衣,以致被认为是个流浪汉,说什么也不肯让他进去,待他通报了姓名,学会的职员才连连道歉,请他进去。平时,他吃的也很简单,就是偶尔请科学家吃饭,一般也只是一只羊腿。仆人笑着提醒他,一只羊腿不够五个人吃,他才改口说:“那就准备两只吧!”当人们问他那样有钱,为什么又那么“寒酸”时,他自信而无愧地作出了上述响亮的回答。意大利着名科学家伽利略的朋友山托利,为了研究新陈代谢与人体重量的关系,每天需要称许多次体重,早上起来称,吃饭前后称,工作完了称,睡觉以前也要称……所以他就自己设计了一张特殊的椅子,充当秤盘,又能坐,又能躺,椅子前面的桌子上放着各种生活必需品。这样,他就可以在秤盘中生活和工作了。经过不知多少寒暑,他记下了自己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的体重,积累了大量数据,为建立代谢生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我们不但“不能屈服于这些事物”,而且要善于安排这些事物。结婚成家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教育子女是父母的义务,生活琐事也必须处理,这都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但它不是不可克服的。这些事处理得好,也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之余换换脑子,反而有利于工作。鲁迅就是常在饭后到街上散步,顺便办些琐事。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人,都不曾因家庭而受到多大影响,黑格尔是最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可是谁又想过,他还亲自管理家务呢?黑格尔结婚后,不得已为柴米油盐分心,从没使他烦恼过。他按照当地风俗,设立一本家账,所有的开销都记在账上,甚至包括为他夫人买衣服,自己买书籍,看戏和听音乐以及偶尔进进餐馆等项开支,每月结账时,账面的结存和手头剩下的现金往往相符。家庭和家务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哲学研究,他曾这样自豪地谈过自己:“婚后头半年,就写出了一本30印张的、内容最深奥的书,实在非同小可。”

科学家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反比公式:对生活的舒适、外表的虚荣追求越多,对科学的贡献就越少,人的价值就越小。

间隙中透露出的时间意识

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曾经说过:“恩格斯的多方面的才能也是令人惊异的……他精通自然科学、化学、植物学、物理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战术”。恩格斯还能用十多种外国语谈话和写作。

恩格斯一生工作那么繁忙,理论工作那么艰苦,哪有那么多时间涉猎各门科学?他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工作时的点滴间隙时间,抓紧学习,并且一直坚持下去,正确处理“间隙”与不息的关系。就是凭这种“不息”的精神,使自己成了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师。例如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乘船从热那亚赴英国,利用空闲机会每天写日记,记录太阳的位置、风向和海潮的变化,学习和掌握航海知识,特别是在革命失败的日子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流亡伦敦,两人都没有职业和收入,生活没有着落。为了帮助马克思,从1850年开始,恩格斯在父亲与人合伙办的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办事员,直到1870年退出公司,整整干了20年。在这20年里,恩格斯就是利用这种“间隙”,以不息的工作,在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在经济理论的各个领域给马克思当“参谋”,提建议,写说明材料;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又用评断的方式把马克思的观点介绍给读者;在该书出版的半年里,恩格斯就写了十来篇评价文章,代替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例如,总结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名着《德国革命和反革命》这组文章,一共有19篇文章是恩格斯晚上赶写出来的;此外,他还积极钻研军事理论,学习外语,研究了自然科学、历史等等。

谢觉哉说:“人的经验、知识是从一点一滴积累的,人的觉悟是一步一步提高的。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一步一步的提高,是不可能突然之间就成为一个能干的人的。”

夏衍说:“怎么好,一是钻,二是恒。一门一门地钻研,当然最好,例如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专学历史,一年之内,总可以把中国历史读完,然后再学别的。再一种就是‘广种薄收’的方法,把每天在看报、看书、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道的事物,记下来,晚上查看工具书,一天认一个生字,学懂一个生词,一年就是365个。一年一年积累起来,就能学到不少知识”。

不息的意思一是要持之以恒,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学习要有系统性。恩格斯认为“自学往往是空话,如果不是系统地钻研,那就得不到任何重大成就”。恩格斯在经商业余时间研究军事理论时,就按照自己拟定的参考书目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通过长期认真地学习,恩格斯终于成为卓越的军事家。他不仅揭示了产生战争和武装力量的历史条件,而且通晓了各个兵种的战术、战略、军队的组织、指挥机构的建立、供应系统、武器技术等等专门知识。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恩格斯发表了近六十篇《战争短评》,在伦敦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在1870年7月26日的短评中,恩格斯不仅预见到法军的失败,而且准确地预见到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恩格斯靠二十年的间隙-不息的业余钻研,使自己成为“伟大的军事专家”。

前苏联着名作家格拉宁说过:“可以说,一个人珍惜每一秒钟,并使每一秒钟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难就难在“每一秒钟”和“自然而然”。挤时间的办法很多,而且挤时间的办法要因人而异,问题不但是要利用工作的间隙挤时间,而且要养成习惯,一直坚持下去。缺乏毅力,爱计较小事,念念不忘个人得失,在一些生活小事上求全,陷于一些无意义的纠纷,办事拖拉,等等,这些都会使时间流失,是挤时间学习的大敌。

1918年9月,列宁在重伤后稍有好转的三个星期的休养中,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22年夏天列宁生了重病,治愈后又两次复发,当他意识到病情正在发展时,更加努力地工作,他说:“务必使疾病措手不及”。即使在绝对禁止工作的日子里,他还阅读了很多书籍,在卧床不起、无法亲手写作的情况下,还口授了《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论文和许多工作指示,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生病不是好事,但却可以获得大量平时难得的学习时间。魏格纳是在卧床时,对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南美大陆的东海岸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形状这般相似?莫非两者曾是连在一起的?思索研究的结果,他创立了“大陆漂移”理论,成为地质学现代活动理论的先驱。还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与疾病搏斗胜利的结晶。他说:“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爱因斯坦从他68岁的以后几年,一直到1955年76岁逝世这段时间里,他不断为病魔所缠,先是患肠道病、肝脏病,最后又加上主动脉壁变弱。他在苦痛中生活,常常为剧烈的疼痛所折磨,但他却仍然快乐、安详,全然不以自己的疾病和不久人世为意,仍继续工作着。一个星期天的夜里,几页手稿放在他的床边,其中就包括着引向统一场论的那些方程——这是他,研究了四十余年之久却一直未见最终结果的东西。他指望自己能够在第二天摆脱病痛,好把这些研究工作继续下去。不料,在星期一的清晨,他的主动脉破裂,他竟阖目长逝了。

法国着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这话很有道理,古今中外的不少科学伟人、文学巨匠、发明大师,就是因为患了顽病或残疾之后,转换了原来目标,而奋发成名的。如在中国,古代着名医学家皇甫谧,中年时患了半身不遂的病后,攻读医书,研究针灸疗法,不但用针灸治好了自己的病,还写出了医学巨着《针灸甲乙经》。在国外,音乐家贝多芬中年失聪,还写了大量交响乐,而成为一代名师。

当然,在病痛中挤时间,在残疾时下苦功,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坚强的信念和崇高的生活目标。法国着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晚年,不顾疾病折磨,全力以赴完成巨着《人间喜剧》,直到濒临死亡之际,仍向医生探问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半年总还可以吧?就是六个月,啊?”……“六星期如何?”……“至少六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五十卷校订一下。”但医生却劝他马上写遗嘱,因为估计巴尔扎克至多能活一两天了。巴尔扎克年轻时发过誓:“哪怕把我累死我也要一鼓作气干到底”。

当外国记者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能这样忍受自己的遭遇”时,他回答说:“我悟出了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看见了生活的可能性”,“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奋斗,可以使人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愿身体有病或身患残疾的人们,莫悲观,树信心,像列宁、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向疾病挑战,让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