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提高办事效率36计
8123200000038

第38章 将你的工作规格化(2)

假定去买参考书往返需要两小时,顺便再替家人买东西,就会超过两小时。把这些时间花在书桌前看书,才是有效的利用时间,去书店买参考书的两小时,和坐在书桌前念书的两小时,其内容有决定性的差异。

琐碎的事,很多人都觉得可以自己处理。事实上,很多琐碎的事都是可做可不做的事。

如前例所述,去买参考书的两小时,可说是可去可不去。为了不使可有可无过于膨胀,最理想是将可有可无的事和重要的事清楚地区分,将工作排定优先顺序来做。若没有排定优先顺序,便会在许多地方停顿。为了买参考书而花两小时,则那一天的读书时间,或是睡眠时间将会减少两小时,因而也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要决定作业的优先顺序,首先必须把要做的事逐条列出,然后,依重要性调换顺序,再依此顺序进行工作。这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做到,效率就可以提高。

通常事情除了重要性,还有紧急性。而我们往往都会专注于事情的紧急性,而忽略了其重要性。例如,某个正为了一年后的司法考试努力念书的人,为了赶赠品截止时限,而特地将赠品明信片拿到邮局寄。司法考试还在一年后,而明信片的截止日就在明天。在此情况之下,多数的人都会将较紧急性的明信片优先处理。

但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好好地准备明年的考试应该是较重要的。假定考试失败,不仅损失一年的努力,因而损失的金钱将不知有几十万。因为通过司法考试的人,一年可以赚好几十万,这和去邮局寄明信片所得到的几百元赠品相比,不说也知道哪个重要吧!

可是,很多人还是会去寄明信片。将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列为优先,重要的事往后延。结果,到了明年还是准备不充分,无法通过考试。

当然,我们要先好好地掌握住重要性较高的事,若还有十足的自信心,再做些较不重要的事也无所谓。这就是所谓的从容不迫。

问题是,事情的重要性是以什么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不外乎是以自己生活的目的来衡量。若是一向都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的为何,就可以很容易地作决定。

清楚地判断事情的优先顺序,是工作进行上不可欠缺的,一次就判定清楚,做起事来就会轻松愉快,不会变来变去。这就是决定优先顺序的最大价值。

确定目标

前面说过,决定优先顺序,明确地订定目标比什么都重要。可是若不清楚目标是什么,就没有衡量、判断重要性的基准。例如:某人以参加司法考试为当前的目标,因此他可以根据这个目标来下判断。可是,他若不明确目标到底是通过司法考试,或是当个上班族,目标时时动摇,就无法决定顺序,也失去判断的标准。

为了这个目标必须这么做,为了那个目标必须那样做,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作法。目标一旦动摇了,就什么都无法决定。

因此,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想做什么。比如你通过会计师、翻译资格、司法官三样考试,并不是同时进行这三件事,而是考会计师时就准备会计师考试,考司法官时,就准备司法官考试,以当前的目标来念书。目标明确之后,工作、读书的效率均会提高。

不断改进工作的方法

检查自己以往的工作方法,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时间浪费

工作方法往往只是一种习惯,没有理论根据。希望读者们试着观察自己做事的方法,你将会发现很多过程都根本不是真的必要,而是因为懒而延续下来。

例如,以前资料的复制都是复写纸。这是因为当时复印机还没发明的缘故。可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习惯用复写纸,无视复印机的存在。在以前,用复写纸是比手抄写得快,但是,有了复印机的今天,用复印机应该比较适合。

人实在是很奇怪的动物,虽然知道新的习惯较好,还是无法接受它。大概是嫌适应新方法太麻烦吧。因此在复印机上市之初,就有很多人说“复印机出故障了就没什么用了”,或是“还是复写纸确实”等排斥复印机的理由,这在文字处理机上市时,以及取代线装笔记的活页纸刚出来时都可听到。

肉眼可见的新旧比较,还好说明,困扰的是,“工作方法的比较”和“复印机与复写纸的比较”不同,它是无法明确可见的。因此浪费的部分都被疏忽了。

人生是不断变幻的,工作方法也是一样,很多在昨天还合理的,今天就不合理了。可是人生变化的合不合理无法察觉。因此,相对于人世的变化,我们对于做事的方法是否合理,就必须经常自我审视。

常识,就是在某一段日子的某一些人中间觉得大致上合理的事。但是,合理与否也是会改变的,若条件改变,昨天合理的事,到了今日也会变得不合理了。

比如有人从小就喜欢下象棋,从下象棋中他学到了“怀疑一成不变的方法,以更合理的方法来替换”的观念。在象棋中,一开始有没有吃到车,能吃多少对手的车,是最重要的。有位职业棋师会指导他“若能吃对方的车,则获胜的可能性就相当高”。可是到了要一决胜负的时候,纵使车全都吃了,只要走错一步,仍旧会输。决胜负时,最重要的不是吃车,而是要比对方早一步向前。因此,象棋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战术不一样。

转变“战术心态”是很难的,必须慢慢将重点从吃车转变为进攻。特别是初学者因为无法将心态转变,所以无法取胜。

人生也是如此。年轻时觉得只要不花钱,多花点时间没关系,到了中年,会发觉时间的价值。因此,即使花些钱,只要能换得时间就好了。也就是说,若不积极地革新方法,无论如何也无法成功。

拟定自己的战略

无论念书或做事,只要觉得头大,就会失去乐趣。可是,同样是伤脑筋,若是象棋或麻将,伤点脑筋也仍然会有乐趣,那是因为人们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自己行进的方法的缘故,我们也可将这种心理运用在工作或念书上。

下象棋有各式各样的战术,而工作,也同样可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去做。若只是很单纯地完成被交代的事,实在不怎么有趣,但是,若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工作就会变得有趣。

工作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的极限。因此,拥有自己的形式,结果必会高效率,也可早日完成工作。在工作进行时,思考各种战略是最有趣的,考虑做事的方法也是工作的乐趣之一,例如写文章,原本想写篇旷世巨作,可是却无法达到。此时倒不如先列出自己能写的文章种类,再从中挑选。

像这样有计划地进行,就会经常感到惊异。而惊异就是快乐的泉源。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就是说钱财愈使用愈满足,而对单位财富的满足程度,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呈反比例的递减。例如有10杯啤酒,最初的一杯最甘美,而第2杯就稍差了点。到了第10杯,就算喝得下去,也毫无感觉可言了。所谓新鲜的事物,其价值也不过如此。若只会萧归曹随,工作就会缺乏变化。因此,用自己新的一套方法来做事,是增进工作乐趣的秘诀。

目标,即使无法达成,也有它的价值

“制定目标”有的人认为这是玩文字游戏,事实上,它是一种手段。即使无法百分之百达到目标,但却可满足目标中所包含的目的。也就是说,设立目标的最终目的,不外乎是提升自己的实力。

因此,目标只要有助于实力的提升,就达到它本来的目的了。然而,无论是能力或是实力,若有了某种程度的提升,就必须制订一个更新的目标。也就是说,目标要永远放在自己的前方。

了解了这点,就不会因为目标和现实无法吻合而感到悲观。不论相差多少,只要确实比以前的实力提高,就应该满足了。若因目标和实际有差距就感到悲观,那就失去订立目标的本意了。目标的设立,本来就是用来提升我们自己的实力的。

工作中不断细分目标

将大问题,以扫雪方式缩小处理

有一位东北人,从小就要帮忙扫屋顶的雪。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当地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连屋顶的积雪也超过了两米。

雪的比重,视含水气的多寡而定,多的时候会有0.3~0.4。也就是说,一立方米就有三、四百公斤,若盖满整个屋顶,重量有几十吨重,会把屋顶压坏,因此,必须全家总动员去扫雪。可是,几十吨重的雪,纵使只是当大人的助手,小学生能担负的量也实在太少,虽然如此,家家户户即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也卖力去扫雪。那是因为可以将雪先分成小部分。如果是一吨的铁,即使大人也无法移动。而雪,可以分为一克一克地扫动它。

因此,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分配,虽然是小孩,也可以一点一滴地将事做完。在这地方长大的人,因为都已习惯了这种方法,所以很清楚的知道。大人要做5次的,小孩就以10次来完成。

这个小学时代的经验,对他日后念书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再大的目标也和扫雪一样,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划分,一点一滴地做完。

这种方法叫“因数分解法”,不论是大学入学考试,或是公认会计题考试,念书的方法基本上皆可用因数分解法分割、细分化。这样持续地累积,就会渐渐积少成多。

虽然这不像所谓的“愚公移山”,要将挡路的山用簸箕一点一点地移开。然而即使是相当困难的目标,只要细分化,平均分提,再大的事也能完成。

复杂的文章,可用“因数分解法”区分段落

细分化的法则,不仅是针对一、二年的长时间的大目标,即使是两小时或30分钟内的小目的,不论是做事、念书,也都能增进其效率。通常写书的人,都不喜欢将文章分类逐条书写,而大都是用“首先”、“其次”、“然后”等文字来进行。这样固然比较容易看懂,却无法一目了然。因此,在这时候就可以将内容用“因数分解”来分割、解析。

例如,在“首先”的地方写上①,“其次”的地方写上②,“然后”的地方写上③。这么一来,文章就可以依据号码很快看过。

而且冗长的文章或资料中多余部分可省略不看,读起来会很有效率。不管什么文章、资料都只要读重要部分就可以了。

将困难的事情系统化,就可以早日完全了解

要理解一件事情,首先最重要的是了解它在整体中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关连。例如历史上的事件,若不知道它和那个时代有何关连,就很难理解它的意义。

如果我们从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为背景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话,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

为了了解个别事项,需要去掌握全体。做事也是一样的。想要了解全体和个别的关系,也可用系统图来做。

在工作上,系统化也是很有用的。进行某项计划时,可依序考虑人、物、预算,分头去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