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提高办事效率36计
8123200000054

第54章 重视你的行动(2)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一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现代的说法是,人要有积极的心态。

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讲有这样两段话:

“正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国,重视并期待每个人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不是让人们充当替罪羊,而是对人的良知的呼唤。虽然承担责任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但是你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更加深刻的成就感。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被召唤着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但是,正如我们时代的一位圣人所言,每一天我们都被召唤带着挚爱去做一些小事情。一个民主制度最重要的任务是由大家每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每个人恪尽职守,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卡住每一个细节,这个企业才是有生命力的。

在人生的长河中,你不愿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看上去没有损失什么,但实际上你在原地踏步,你的精神天天在萎缩;你天天听到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与你无关。当勇敢地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每一个难题时,不回避,你失去的是狭隘的小我;当跨过这些问题时,你会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还会感觉到天地的宽广,人生的意义。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乃在于能行。”没有行动,一切目标、计划都将落空,成功也就无从谈起。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行动是完成计划、奔向目标、获得成功的保证。就拿学习汉字来说吧,国家语言委员会颁布的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和420个非常用字,总计为3920个字。一天学会10个,一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

行动靠什么来保证呢?行动主要靠自己来保证,任何外界的压力只能是暂时的。与人的自觉行动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二是习惯;三是意志,它是人的理想、信念、情感、需要的合金,坚强持久的意志便是毅力。兴趣、习惯和意志三者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多数情况是从间接兴趣出发,有些人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但对考大学、获得大学学历感兴趣。因此,也投身于学习,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当学习太苦太累时,当学习令人感到枯燥厌倦时,当学习压力大产生畏难情绪时,当学习成绩不好自信心不足时,当心境不好、情绪波动无心学习时,都需要意志力。

为了保证自己的行动有益有效,有始有终,应注意以下三点:

迈出第一步。凡事开头难,迈出第一步便是行动的开始。眼是懒蛋,手是好汉,一些看似很难的事,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难了。因此,迈出第一步很重要。美国的希尔博士在他所着的《人人都能成功》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63岁的老太婆菲莉皮亚夫人,决定从纽约市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去,这段路程大约相当于从北京至香港的距离。当她到达迈阿密时,记者问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她回答说:“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就是迈出一步,再迈一步,不停地迈,就到这里了。”在这段故事中,从纽约徒步到迈阿密是菲莉皮亚夫人的目标,一步接一步地走是她的计划,然后迈出第一步,再迈第二步、第三步……这就是她的行动。如果她不去“迈步”,她就永远也不能到达迈阿密。

立即行动。许多人有一种惰性,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一种只争朝夕的精神。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了克服这种惰性,做事情应该雷厉风行,凡属看准了的事就立即行动。同学们一定都熟悉并敬佩美国那位使黑奴获得解放的林肯总统,你可知道他怎样雷厉风行做事的吗?青年时期的林肯,在同别人合伙开店铺时意外地从废物堆里捡到一部《足本法律评注》,读完这本书以后,林肯受到了启发,他给自己确定了目标——当一名律师。为此,他穿越草原,到20英里(1英里≈1.6公里)外的春田镇向一位律师借阅其他法律书籍。他刻苦钻研,心无旁骛。白天,他在小店的榆树下看书;晚上,他用废料点灯,在制桶店里读书。无论何时何地,他的手中或腋下总有一本法律书籍。有一天,一位叫曼塔?葛拉罕的人对林肯说:“若想在政界和法律界发迹,非懂文法不可。”林肯便立即询问到哪儿去借这类书。当他听说6英里外的农夫约翰?凡斯有一本《科克罕文法》之后,便立刻戴上帽子去借书。就是靠这种立即行动,林肯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

雷打不动。人的行动容易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或中断、或放弃,造成前功尽弃。要使目标能得以实现,必须确保自己的行动雷打不动。古人云:“苟有恒,何须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齐白石画的虾,栩栩如生,清润透明。他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正是雷打不动的行动准则才造就了他那炉火纯青的画艺。齐白石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天作一幅画。在他过90岁生日的时候,因为客人多,没有腾出时间作画,就第二天多画一幅补上。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庸人,不想做一个被别人轻视、歧视、压迫的人,不想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累赘的人,那么,你就应该给自己确立发展目标,制定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且用实际行动来保证计划的完成,目标的实现。

路虽远,行则至

有志向有野心的人,大都憧憬将来的辉煌成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辉灿烂,甚至他们盼望着“一步登天”的壮丽景观。这种想法固然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可贵,值得赞赏,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你永远不要指望那些虚无的东西。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付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将无数点点滴滴的“创造”艰苦地积累起来,才能逐步向大目标迈进,虽然这种机遇不是一目了然的。

你要做的是,在你的身后留一串坚实的脚印。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也是最可靠的。

长城不是在一天之内修建好的!突出的成就都是历尽多少努力、多少拼搏、多少心血才能获得的。成功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和劳动中,很多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近的道路可走,也不祈求外在机会的垂青,所以,他们走的路最实在,所得到的机遇也就会最多。青年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觉而顽强地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为例,在一个比赛季节开始之前,他们要常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训练,不停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打出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个成功者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1983年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曹慧燕为什么能在这个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呢?除了刻苦顽强的努力外,主要是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在香港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第一篇小文章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后,她受到很大鼓舞,于是更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中报》搞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工资也很少的校对工作。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他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每天800字的专栏稿,磨练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看来太浅显了,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

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始就写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文学作者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台湾作家郭泰所着《智囊100》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捡回家,要看蛹如何羽化成蝴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所以,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这只蝴蝶注定要拖着笨拙的身子与不能丰满的翅膀爬行一生,永远无法飞翔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事物的成长都有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

这说明,欲速则不达。

另一则故事则是一个生动的靠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使梦想变为现实的例子。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才15岁,却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他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茨探险。从这时起,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前些年,他仍在不辞艰苦地努力实现包括游览长城(第49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在你的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吧。像阶梯一样攀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走得最远的人!

等到走完一段里程后,你会惊异地发现,自己的表现竟然是那样的精彩,那样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