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健康36计
8124400000048

第48章 第25计知足就是一种美德(1)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知足是一种境界

有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才能常乐

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膨胀的!人应该学会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尽可能地抑制那无限膨胀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本心,而快乐地生活!“知足常乐”不应该只是说说……

有一户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人家,男人做的是城里人都不愿做的清洁工,每天拖着垃圾车往垃圾站转运垃圾,女的刚来时身怀有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给人擦皮鞋。他们租住的房子,是一户人家在围墙边搭盖的简易厨房,房子很小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他们的家具都是别人丢弃的,根本就放不进房间里面,只能放在屋外。就连吃饭的饭桌也没有,有了也没地方放,他们只能在屋外吃饭,有时将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时干脆炒菜的锅就当菜碗用,在锅里吃。

他们是属于那种城市贫民,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可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一点愁苦的感觉。他们住的地方是宿舍大院的大门口,经常人来人往,那男的每天哼着小曲,忙进忙出,跟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聊着天,而且有求必应,特别的热心,也特别的快乐,一脸的满足。他们觉得他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很知足。

这对夫妻的财富和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比起来一贫如洗,可他们的快乐却比腰缠万贯依然愁容满面的人多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其实人的需求是很低的,远远低于人的欲望。你的房子再多再大,你也只能在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上睡觉;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摆在你的桌子上,你也只能吃下你胃那么大小的东西;你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高档名牌时装,你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你的鞋子有无数双,你也只能穿一双在脚上;你的汽车有无数辆,你也只能开着一辆在街上跑……

可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那种无穷尽的欲望,有时却使人们的财富变成一种累赘。买了大房子还想买更大的房子;屋子装修了一遍又一遍;小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家具换了一套又一套;家用电器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有钱,只是希望那些东西、那些身外之物看上去更气派、更豪华、更先进。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你那无限膨胀的对财富的欲望,影响了你的健康、你的爱情、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快乐,让你整天为此疲于奔命,让你寝食难安,带给你无限的烦恼。更有甚者,如果这种欲望变成了一种无法满足的贪欲,并促使你走上了犯罪道路,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甚至还搭上了性命。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对你来说就太不值得了!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源于圣经的经典,世界其实很简单,钱本无善恶,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能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能买到床,不能买到休息,钱不是万能的?

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是很少、也很便宜的。认识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活得从容一些。不那么忙碌,不那么心浮气躁。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发达、物价如何上涨,你只要具备一颗平常心,只追求一种平常生活,做到一生衣食无忧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腾出时间、精力来,有一些别的追求和享受。

做人就要懂得满足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呢?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领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能放过,也成了比的牺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学习第一名,比你的儿子强”,洋洋得意者说。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指高气昂,夜郎自大。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全世界要地都聚集于一个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比大小。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嘛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作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知足的心灵才能有恒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