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名街(学无涯丛书)
8139600000022

第22章 美国华尔街

纽约的华尔街是条全长仅有500多米的小马路,街面相当狭窄。但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里却云集着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联邦储备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也正因为拥有这些呼风唤雨的知名机构,华尔街被誉为国际金融界的“神经中枢”。

在寸土寸金的华尔街上,每一寸土地的拥有者都充分利用仅有的空间来追求最大的利益。由于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比较小,走在街上会有种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这种气氛使人不禁联想到这里的股市每天都要上演的激烈博弈。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纽约从事金融业相关工作的职员中,有10万在华尔街工作。所以,每当上下班时间,整条街就会拥堵不堪。华尔街的快节奏生活使这里的人们步履匆匆,根本无暇顾及身边之事。不过因为这里是白领和顶级富豪的聚集地,所以人们的衣着都非常时髦,只要看看他们的穿着,就可以知道这个季节的流行趋势了。

人们都知道,华尔街上有一座身长5米、体重6300公斤的铜牛塑像,它是华尔街的标志。设计者迪莫迪卡当初是把它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的人行道上。当时,为了保证铜牛的安全,警察每晚8点都要在铜牛周围巡逻察看。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鼻孔发光、身体健壮的庞然大物时,都被它散发出来的“牛”气震住了。不过,铜牛最终还是被搬到了与华尔街斜交的百老汇大街上。现在,它已成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似乎只要铜牛在,股市就能永保“牛”市。

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就位于华尔街11号。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交易所的偏僻位置和巨大的名气有点不成比例:许多初来乍到的人都要在华尔街兜上一圈才能找到交易所的入口。原来,它的正门并不在华尔街主道上,而是“隐藏”在了旁边一条毫不起眼的支道上。

在占地约3700平方英尺的交易所大厅里,每天的股票交易高达25亿股,而每笔交易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华尔街制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但也不乏令人心酸的回忆。1929年10月24日,美国许多家最有名望的企业股票突然急剧下跌,失去控制,最终导致几百万人破产,引发了那场美国著名的经济大萧条。此外,“9·11”事件也给华尔街繁荣的金融生活带来了沉重打击,当时的遇难者大多数是活跃在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的精英。事件发生后,人们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包裹住证券交易所门前的石柱,以纪念那些不幸的亡灵。

华尔街是英文“WallStreet”的音译,但这个名称并非源自街道两侧大墙一样的高楼。据华尔街街口大厦墙上镶嵌着的铜匾记载,1653年,荷兰人统治时期,这里是新阿姆斯特丹总督的驻地。为方便警卫通行,总督下令用木头做成围墙,筑起一条街,就地取名“墙街”,这就是最早的华尔街。18世纪,24个商人代表聚集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梧桐协议,规定在他们之间可以进行证券交易,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从20世纪20年代起,华尔街已经成为美国金融行业的象征。只要一提股票,人们便会联想到华尔街,就连一些并非在此办公的金融大公司,也被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是华尔街公司,可见其地位已经深入人心。华尔街股市可说是操控世界金融与商业的枢纽,各大企业均会将总部设于此,就连开在这里的麦当劳也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特别加装能显示华尔街股市看板的跑马灯,以服务这里的上班族能够在啃汉堡之余,顺便研究当日最新股市行情。所以不难理解在此上班的白领阶级,每天均得汲汲营营地追求名与利,而职业妇女上身穿着名牌套装,脚踏一双球鞋快速地走在大街上,则是华尔街的另一奇景。

在这里的上班族大部分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常常可以看见在与华尔街交接的百老汇大道上,吃饭时间一到就有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的快餐车与流动食贩,每一摊的生意都很不错,有时还得排长队呢。

站在华尔街与布罗德街(BroadStreet)的交叉口时,会有一种奇特又满足的感觉,因为站在这里,正面对着的是全美最古老的三一教会(TrinityChurch),这栋建于1846年的哥德式建筑,拥有玫瑰色砂岩的教堂外观以及26公尺高的尖顶,教堂后的墓园则埋葬了许多早期杰出的纽约人;右手边是全市最佳的古典建筑之一的联邦国家纪念堂(FederalHallNationalMonument),1789年时许多的纽约民众,曾在此观看美国华盛顿总统的宣誓大典,至于左手边则是每天转手交易多达2亿股的纽约证券交易所(NewYorkStockExchange),在这块小小的方圆之地,就能够拥有3栋影响纽约最深远的建筑物,怎不教人心怀虔诚。

知识链接

《华尔街日报》:美国发行量最大的英文对开日报,美国金融界最具权威的专业报纸。1889年7月8日由道·琼斯公司在纽约创办。1940年后发展为以金融为主的综合性报纸。每日发布道·琼斯公司汇编的主要工业企业股票平均价格,是西方经济界衡量美国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之一。截至1985年,报社有11人获普利策奖。读者主要是企业界、金融界高中层管理人员。1976年在香港出版《亚洲华尔街日报》。1983年在布鲁塞尔出版欧洲版。每周一至五出版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