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有一批执著探索本土文化的热心人,成果卓著,有的还闹出了世界影响,如发现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的胡崇峻。现在但汉民冷不丁出了一本让人瞩目的书《神农架边游边话》,又是一本好书,一本对神农架深挖细找寻出了“奇宝”的书。
神农架的历史,这些年来被许多人似乎写尽了,可是,神农架又是人能写尽的么?神农架穿过原始森林的川鄂古盐道,电视都直播过,可但汉民这本书里,关于古盐道的盛衰、古盐道神秘传奇、古盐道风土人情、盐道上的歌谣等,就与众不同,均是作者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再比如人们熟悉的神农架古寨堡、人洞子、玉皇阁、净莲寺,但汉民以自己艰辛的足迹作为线索,写它们的前世今生,用的不是介绍性文字,而是散文与考证相结合的笔法,既有学术性,也有文学性,读起来当然风情万种,撩人眼目了。一个看起来没有多少“古”可讲的阳日湾,这本书就讲出了多少神奇可爱的故事,这在林林总总的关于神农架的书籍中是寻不到一点蛛丝蚂迹的。有的是有迹可寻,如塔坪,外地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是川鄂古盐道的一站,是长寿村,出过亚洲第一寿星龚老幺,有一座已毁的唐代砖塔等等。可是但汉民的塔坪不是这些,他首先就颠覆了关于塔坪名称的来历,认为塔坪不是“塔坪”,而是“塌坪”。他找到了确切的证据。而我读罢,也甚感塌坪之“塌”更符合其历史的真实性、沧桑感——在神农架,往往是泥石流崩塌后形成新的土地和村庄,一场自然的灾难催生一个新地名,这是神农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所决定了的。同时也是神农架人永不屈服于命运摆布的坚强意志的体现。寻找一个字,就是在寻找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呼啸于山野的不死魂魄。
——关于“确切的证据”来自墓碑。这也就是我要特别说说的,但汉民的这本书,就是对一块块古老断碑的解读,对湮埋在森林和青苔中的历史的抚摸。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墓碑的拓片,还有一帧但汉民剥藓读碑的照片。在《塔坪一日》中,作者有这么一段文字:“我们踏着青苔蔓草,寻找和解读能找着的石刻文字,阅读藏在深山林莽、畎亩农舍旁的塔坪历史,破译塔坪历史的密码。”把“塔坪”二字换成“神农架”,就是此书全部的精华和意义之所在。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神农架一些姓氏的来历——这些姓氏的祖先是如何进入到神农架茫茫林海莽莽大山的。我们看到了神农架人口的组成,由那些先民的创业史而探到了本土风俗人情的最终形成;看到了一些地名的来历;我们看到了求雨碑、禁赌碑、卖地契约碑、禁山碑、摩岩石刻……更多的是一些山民的墓碑。这些墓碑真的是一部神农架的历史,它的内容如此丰富,记叙如此精彩,让我们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些遥远的过去,荜路蓝褛,以启山林的过去。它胜过一部志书,它是有名有姓,充满了感情和血肉的形象化历史,真像哲人说的,每一个墓碑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可以想见,但汉民通过墓碑去探寻另一部神农架史,是极有心计,极有远见的。我在神农架深入生活期间,曾见过许多有价值的断碑石刻,有的成了小桥,有的成了墙角,有的砌进了粪凼。而我读到一本行业志书中称,神农架修公路时,一大片明清墓碑数百块之多全填进了路基,这是多大的文化损失,永远地不可弥补了。好在但汉民先生的这番心血,作为抢救性也是开创性的研究,为神农架存档,是功德无量的事,其意义重大。由此书我想大声呼吁,神农架这块僻远之地保存了我省决不多见的大量古碑,搜集它们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将这些散落在荒野中的碑石集中起来,办一个神农架古碑博物馆,将是神农架景区中最好的一景,最值得去看的一景。神农架除了是自然的和绿色的以外,她也应是人文的。保护文化与保护生态同样重要。神农架人应当有这个眼光。
另外,该书中,但汉民用极具文学化的写实笔法,详细记录了神农架娶亲、吊冤、打粉火等风俗活动的全过程,精彩万分,还有一些跋山涉水对神农架旮旮旯旯的有趣考察,也让人大开眼界。我想,此书不仅只是对一般急于想了解神农架的游客有吸引力,更多的是对研究神农架历史和文化的人有很强的学术航标意义,对那块土地的过去,有重新认识的重大价值,份量十足。因这本书,神农架在我眼中突然变得更厚重,更旖旎,更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