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易伟的《神农石》,篇篇勾起我的回忆,篇篇如饮神农地封子酒。我将此书读了两遍,还作了不少笔记,要我评价这本书,用八个字可矣:朴畅深秀,美不胜收。
易伟是那种人见人爱的看起来憨厚老实的胖人,可也个性十足。从他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来,有啥说啥,不藏藏掖掖,转弯抹角。我所接触到的神农架文人,都有极强的个性。无论是几位老哥如戴铭、胡崇峻、但汉民还是老弟易伟。他们为人梗直,豪爽仗义,虽地处偏远,可因地域特殊,什么人都见过,眼界比其他地方的开阔,加上在森林文化中打滚几十年,一个个都沾染了灵异之气,各有绝活,文字中充盈着神性野韵,非尘世之物。我在他们的作品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是我的真正老师。在这本《神农石》里,我感觉得到一股山野之气扑面而来,你可以见识到那个搬家也要听信他人请个高人来测个黄道吉日、有鸟飞来也要看个兆头、家里一定要挂毛主席像、又玩蛇又养斑鸠还去饰演什么轿夫的易伟。这个易伟才是真正的易伟。
这本书写的是风俗与风物,人情与人物。无论写什么,都可以看到作者一腔热爱神农架的火热情怀。神农架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十足的神秘神奇的魅力。《漂流玉泉河》、《沐浴森林》、《越堑探洞趣无穷》、《在川鄂古盐道上》、《在龙溪田头守野猪》、《情人石》等,都是写的神农架山川形胜,这些地方我也大都去过。在此书中,易伟虽基本把神农架好看的景点写遍了,但是,易伟毕竟是写过小说的人,决不会像写景点介绍一样敷衍成篇,而是有着自己独特体验的新颖有趣的文字,极有文学性,读后印象深刻,令人难忘。在《在川鄂古盐道上》一篇里,作者写的老张一家的好客和纯朴,他的妻子、娃子,对山外客人的那份真情,让人感动。《在龙溪田头守野猪》,则写出了大山里的别一种生活。我也曾去过龙溪,也有短文与诗。那是个世外桃源的地方。易伟写的发生在龙溪秋天里的故事,即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散文,也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写人写景,生动活跃,栩栩如生。
在写景中写人常常是易伟的拿手好戏,但风俗中写人也是他的一绝。如《歌师》、《“化生子”》、《剃头匠》、《酒》等,都是一些十分完整的、又有着浓郁森林气息的独特文章。《歌师》写的是神农架民间歌师们的奇特生活,充满着传奇色彩,也让人读后忍俊不禁。我读过神农架诸多的唱本,如胡崇峻搜集整理的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其实就是一种丧鼓词,这些都由神农歌师们口传心授,但对歌师的生活不甚了了。易伟的文章详细讲述了一个歌师所要具备的素质和本事,也写了歌师们的轶闻趣事。特别是那位老歌师,快死的时候想听别人为他打一夜丧鼓。因为他为别人打了一辈子丧鼓,他想听听别人给自己打丧鼓是怎么回事。可是唱到后来,他觉得那些歌师们唱得不行,从病榻上爬起来,自己竟扯起喉咙唱开了,病入膏肓的他竟奇迹般地好了。“化生子”是来自佛教的一种说法,意指夭折的孩子。在《“化生子”》这篇美文中,作者写到他在举人坪碰到一位丧子的父亲,无力从悲痛中拔出来。这个真实发生的事情,却写得如一篇小说那么波澜起伏。作者满怀同情,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地写到了他怎样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安慰一个深陷悲痛中的男人。这个过程真的让人揪心。通过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山里人一种生存的精神状态,一种存在方式。从中透出的文化讯息,是极有价值的。因此,它与歌师一样,都是神农文化的活的标本,活的奇文。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认为易伟所掌握的驾驭文字的功夫,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有一种不露声色的稳沉,这篇文章就是证明。
易伟写人也有他的绝活,除上面提到的几篇外,他的《七个国家装备的“野考”队员》、《剃头匠》、《水瓶上锁的同学》等篇什,也是不错的佳构。他写的那个有七个国家装备的野人迷,虽然也就一两千字,却活画出了这位野人迷的神态和心理。这位仁兄其实我也见过,并与他在神农顶了望塔睡过一个沙发。易伟对他的“炫耀”所作的活灵活现的素描,反映的是人的另一面,这正是文学的意义。《剃头匠》中那个将人的眼翻开刮眼睑并可褪火的绝技,闻所未闻。而那个给开水瓶上锁的同学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学生时代清贫的生活同样充满了苦中取乐的情调。他的写学生时代的另一些散文,都很生动有趣,里面带有一些黑色幽默,这恰好是易伟性格的一部分。易伟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使用了幽默,使叙述充满了幽默的魅力,渐渐形成了他的风格。
他还有另一类比较煽情的文字,即是记述亲情和友情的文字,比如写他的父亲、外祖母,写儿子,写同学,写友人和老师;写老屋、学校、旧事。我印象深刻的有《父亲》、《清明时节》、《儿子不拉二胡了》、《好友郑克洪》、《藏书迷》、《青山忠魂依旧在》、《那栋陋房》、《我那贫瘠的母校》、《那盘油渣子》、《四个“老革命”》、《三个捡破烂的小男孩》等。这些文章依然朴实、畅达、深沉、秀雅。一个会喝酒并盼望儿子能超过他洒量、而且有着令人崇敬的生活态度的父亲、长者(《父亲》);一个徒步从长沙走来神农架照顾外孙的伟大外祖母(《清明时节》);在一栋日久生情的旧房子里生活的点滴、房客和邻居的故事及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那栋陋房》;在一个饥饿年月对一盘猪油渣子的饕餮回忆(《那盘油渣子》);对三个乡下小孩的牵挂(《三个捡破烂的小男孩》)……我们都能触摸到作者那种对生活的一往深情,对亲人、友人、陌生人的细腻感情。它确实能在平静的语调中感动和感染我们,使我们能一窥作者的内心深处。
作为神农架人,易伟也写了许多的动物,如野鸡、金丝猴、斑鸠、野猫、蛇、熊。这些动物散文也贯穿着一个情字。我们在《远飞的斑鸠》里,看到了一个从小就热爱动物的易伟,在《耍蛇》里,也能看到一个天生就能亲近动物甚至能与危险动物为伍的易伟。当然,他的动物故事也有很搞笑的,比如《野猫》,那一只热爱自由不爱卫生的猫,就很让人哭笑不得。但我们又不得不感叹神农架生灵的那种亲近自由的天性;而在《三只掉队的大公猴》中,我们又读出了大自然优胜劣汰的严酷生存现实和那种沉重……
总之,我认为,易伟在他的当局长的工作之余,写下的这些美文,没有辜负那块土地的养育。他也以自己的使命感完成了对那块土地的歌颂。写到这里,我还想说的一点是:久居那些风景名胜之地的文人,怎么写自己太熟悉的故乡,应是个大问题。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一个景点,去了成百上千次,已经心如止水,毫无激动可言了,也就无法下笔了。但易伟走的其实是另一条路:这便是写自己某一次亲历的点滴,用另一种笔调书写,从而避免了硬着头皮的抒情。加上他有着娴熟的语言技巧和和比较老道的叙述本领,这就使他的山、水、人、事有着别样的生动、灵动与感动,读者也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易伟文字的原因。因此,我写下了如上一点读后感,在此祝福并相信,易伟只要勤耕不怠,还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因为他的不停的行走,就会有不停的体验,不停的生活和刺激,就会有不断的佳作。神农架的文人们喜欢钻深山老林,这是我知道的。我也与易伟同行过,并且得到过他的许多关照。有机会,我也希望再一次与易伟结伴同行,再一次分享他的热心、幽默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