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应松文集:天下最美神农架
8149900000076

第76章 东 陵 松

盛京沈阳有三陵:永陵、东陵、昭陵。

东陵又叫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及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它座落在沈阳东陵区,该区也因此陵而得名。

皇帝寝陵,循有旧制,大同小异。东陵真正让人震撼的,是它的松树。东陵松高不可名,形不可状,虬枝乱舞,造型各异,每根皆有惊奇,枝枝缠有风雷。皇陵必植松,《太平御览》称:“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卿大夫树杨,士树榆。”等级分明。可皇陵中能有如此之多奇松,实属罕见。据载,陵初,植有三万多棵,现存一千六百棵。沈阳八景中有天柱神松一景,即神松立在天柱山上。

那还不为一景,棵棵三百年以上巨松,不萎不死,苍翠华盖,莽莽英气,数百年绵荡至今,撼人心魄。松真是皇家之树,树中之魂。松有擎天之气,柱世之态,如丰碑,如巨雕,飞扬跋扈,而又动静皆备,不声不响,却傲视苍穹。除有英气,还有浩气、清气、灵气、神气。以此烘托一个民族的暗示,传递先祖的遗语,体会历史的风云,汲取振奋的潜血,还有什么比松树更好的吗?柏太仁慈谦卑,松有霸气;柏太庭院,而松系大野;柏有扭曲之态,松有秉直之质,不可同日而语。

问当地人,余下的几万棵松去了哪儿?如尚在,飙风疾来,夜色苍茫,那山潮松涛,不是振聋发聩,让人心底瑟瑟,云翻水乱么?

当地人说,皆因清帝退位后,守陵人薪饷无着,遂向溥仪报请开垦园区,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成立了“东荒垦植局”。此等局机关,那还不是谋财害命组织。短短几年,青山不存,陵内珍宝被内外贼徒窃掠一空。可是,陵中心区还是侥幸留了下来,这又是为何?

无答。

这是一个谜。也是一个奇迹。

是清太祖魂灵之威么?还是院内看管甚严?三百年刀斧觊觎,三百年战乱碾踏,竟一一躲过,只能说是天佑、神威,清太祖努尔哈赤还是有镇慑力的。我猜想,还是迷信保了这些树至今不死。因为陵中心,就是坟墓,中国人信坟山之物有祟邪之气,坟山上的树做柴烧也会带来灾难;做梁做柜?俗人岂敢!做了也不敢用啊。正是这种迷信忌讳,有了惧怕,从而改变了这些树的命运,使它们苟延残喘至今。看来,人们的心里还是要有所畏惧。

因为人的迷信,侥幸逃脱夭折,最后成为栋梁之材,只要风雨不欺,地脉不断,营养充足,还可以存活三百年、三千年也未可知。

可是,蹬上一百零八磴,上了神功圣德碑亭,亭前左右两棵巨松,都已訇然倒塌。一棵死了些年,已经补种;一棵已死锯倒,正横亘在树蔸边。大树直径一米有余,长可数丈,木质新鲜发黄。这棵树就放在那里,似乎准备永远放在那里,让其腐烂。这么高大古老的松,也应该给它找个位置啊。几百年之物,也是个文物啊!何况,它是陪伴了努尔哈赤精魂三百年的皇陵松,更是罕物,也应沾了皇家灵异之气,是棵不凡的老松啊!拿一句东北的俗语说:别拿豆包不当粮食!写此文,就是恳请有关部门,尽快将此松置于风雨不侵处,让其展览,不也是一个景点吗?

再又想到一事:伐松者,皆是守陵人。清太祖啊,自作自受,养了这批吃里扒外的东西。东陵守陵人有多少?当无统计,但我看到昭陵即太祖儿子皇太极的陵墓,常有两千多人守持。守陵皆有官职,还是世袭。那东陵也未必少了这个建制。真是人满为患!最后呢?剩下的树比守陵人少,岂不成了笑话。看来,机构臃肿,古已有之,祸害皇陵,不是活的教材么?

好在,总算有这么多大松巨松古松保存下来了。守陵人再多,也已树倒猢狲散,不知所踪。这是不幸中之万幸。还是沈阳一景,还是让人写文赞叹。

听说昭陵古松更是了得,更是精彩,更是奇崛,松皆有名,声势更大,只是此次无缘相见,憾。仅以此文留与东陵松,算是略表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