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村在海边。在琼州海峡的海边。在海口市美兰区。
因参加《天涯》主办的“中国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去到了这个村子。这是一个普通的渔村,没有华西村和南街村那么有名,没有轰轰烈烈的工业,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典型,可它却是海南省实实在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一扇窗口——只能说是窗口。
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怎么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尚在摸索中,虽然有了一个诸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条标准,但具体怎么操作,恐怕还是未知数。但早在2000年,海南省就扎扎实实开始了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文明生态村主要围绕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经济发展来进行,从而改变农村面貌。我所见到的这些建设,全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花架子。首先,这些村庄的道路全部硬化了——修成了水泥路,几个村庄全是连在一起的,有各种木牌子指路。由于海南雨水充足,植被浓密,这些能行汽车的路穿行在波萝蜜、木瓜、椰树、槟榔、榕树、棕榈和芭蕉之间,就像穿行在一个植物公园中一样。到了村里——是真正的没一点现代化气息的纯粹乡村,村庄整洁干净,没有我们常闻见的畜便气味,到处是盛开的三角梅,还有九里香的香味一阵阵袭来。房子过去是什么,现在还是什么。有的是很古老很典型的海南民居,雕花的门窗、青砖黑瓦,依然如是,没有新式别墅之类的暴发户模样。但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家都种了不少花,每家有消防水缸,村里修了垃圾箱,虽然有些家庭看起来不是十分富裕,但也没有什么穷人。这里的生活十分悠闲,老人和妇女织着网,小孩各自玩耍,有海口市一些单位捐修的文化室、健身器材、石桌石椅。整个给人就是公园的感觉。我在去这儿之前的半个月,还在苏南农村,那儿虽说叫农村,但已没有了农村的味道,就是地地道道的城镇了。苏南的生活方式,与这些生态村人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若让我选择,我宁愿选择这样的新农村。
晚上,我们所有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学者和作家,住在一家叫“琳章农家乐”的农家旅馆里。这家旅馆有三层楼房,刚刚修竣,面临琼州海峡,装饰得富丽堂皇,院子里种有各种蔬菜,如西瓜、苦瓜、丝瓜,有真正的农家色彩。遗憾的是我把这位主人的姓给忘记了。他叫琳章,一个地道的农民,不是什么村干部,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他和他的老伴经营着这个“农家乐”。
但这又不是一般农户的“农家乐”。既是政府建设的文明生态村,不是像我们这儿的农村搞的那些花架子,如十星级家庭之类,不投入,只发牌。主人操着不太纯熟的普通话,领着我们介绍。房子是他自己出钱所盖,花了30万,部分贷款。而前后道路、停车位,以及那些铺上水泥彩砖的小路,则不全是他自己出钱。他将这些所建项目报给村里,村里详细核算,要花多少钱的,他自己出一半,政府出一半。还不止这些,凡基建的水泥、水泥彩砖,则一律由政府提供。
可以想到,政府这样为农民办事,真正实打实地给他们经济支援,他们会不听政府的话,会不全力经营,脱贫致富吗?本人总会联想:想到连移民补助咱有些乡镇也要克扣农民的;退耕还林的几个小钱,也不想全给农民,补助的粮食陈旧发黄。这样只想着在农民身上揩油的地方官员们,能指望他们去关心农民,建设新农村?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投入,还有一个对待农民的感情问题。是不是把农民当作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是否将他们视作我们的兄弟姐妹,这对内地和许多地方官员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乡下人觉得上面来的人包括村干部,不是要钱,就是要命(计划生育),莫非除了这两样,我们就无事可干?
下山村只不过是海南省22%的文明生态村中的一个,以打渔和近海养殖为主业,并不是十分富裕,但路好了,环境好了,孩子不会辍学了,看病有医保了,乡村园林化,乡村城镇化,仅6年的建设就发生了如此的变化,不能不令我们震惊,也为我们的落后而忧虑。我们的某些领导能否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而不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没路的修路,没桥的架桥,没水的引水,没电的送电,尽快实行9年义务教育免费,农民个个能享受到医保,再不会这孩子上学、家人生病发愁。现在的确是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时候了,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的农民兄弟作出了巨大牺牲,能为他们的脱贫助一臂之力,这应是各级政府能做到的……这么想着,睡在“琳章农家乐”的楼上,风吹着椰子树,椰树摇曳着,比它矮小的棕榈与它们遥相呼应,海风阵阵,一轮明月挂在椰林的上空,海边村庄的夜晚在潮湿的海浪声中安然睡去。我由此祝愿天下的村庄,都能有这么甜蜜的、宁静的夜晚。通过它——下山村,我看到了咱们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