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02

第2章 序二

林松

这是一本汇集了众多丰富内容的文集。粗略一看目录,似乎只是作者个人曾经零星发表并积累成书的若干散篇。但仔细咀嚼,虽然全是作者不同阶段、不同场所亲身经历、耳闻目睹、陆续披露的文章,贯穿起来,却是人生漫长旅程的记录,是“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痕迹。从宏观角度看,它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中国穆斯林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错综复杂、久经沧桑、柳暗花明、繁荣发展的历程,甚至可以认为,这是撰写我国新时期伊斯兰教断代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资料。它的作者马云福哈吉,是同伊斯兰教结下不解之缘的穆斯林学者。他的一生,始终与伊斯兰文化、与全国性穆斯林机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年逾古稀的马云福哈吉,无论从学历、经历看,都与伊斯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学历,他原先就在云南巍山回民兴建中学奠定了扎实的中文、阿拉伯文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到北京回民学院阿拉伯文专修班学习,刚毕业便转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深造;而且,分配在中国伊协工作达半世纪之久。工作多年后,于改革开放之际,还率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穆斯林青年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近三年,作为领队教师,他还在这所超过千年历史的最高学府进修。就这样,断断续续,边工作,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堪负重任。他始终工作在伊斯兰文化战线,将所学专业与个人心愿倾注于这一领域。他是早期被分配到中国伊协而毕生坚守岗位、从未调离、“会龄”最长的“元老”级人物。几经锤炼,他成为专管或兼管某些部门的负责人,然后晋升到有明确分工、独当一面的副会长,其间还担任社会上不少有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多项职务。直至功成退休,还被聘为伊协顾问,继续担负着教务指导委员会分配的重任。在中国伊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始终与中国伊协同呼吸、共命运者,唯云福哈吉一人。他历经中国伊协成立以来五任领导(包尔汉·沙希迪、张杰、沈遐熙、安士伟、陈广元)的阶段,友人都戏谑地说,他可谓“五朝元老”。

中国伊协,作为一个民间社团,作为一个宗教组织,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关怀下,成立之初,高举爱国爱教旗帜,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对团结调动各族穆斯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对促进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传统友谊,都起过重要作用。改革开放,雨霁天晴,玉宇澄清,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重放光芒,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像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那样,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伊协不仅恢复了正常的活动,而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族穆斯林无论在经济上、文化上都突飞猛进,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今非昔比,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1360年来繁荣发展的最辉煌阶段。比如清真寺的恢复、扩建与增加,经学教育的振兴、正规与进步,各省市伊协会刊和民间读物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宣传,《古兰经》诵读与“卧尔兹”讲演的普遍推广和比赛,特别是朝觐盛典规模逐步扩大与数额猛增,每年从十几人、几十人到成百上千,并已突破万人大关,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而上述这些顺逆兴衰、起伏变化,直至彩霞满天、阳光灿烂、万紫千红的漫长历程,在中国伊协工作期间,云福哈吉都一一亲历,深有感受,是参与者,实践者,组织者,见证人。本书中的许多文章正是最好的纪实,是可供借鉴的第一手材料。仅以朝觐而论,包括为商谈有关此项盛典而专程往返沙特阿拉伯圣地就不计其数。除早期多次随团朝觐兼服务外,光是1990年至2000年,作为总团长率领数以千计的朝觐者去麦加就达4次。以后,为商谈有关事宜又带团(4次)或陪同主管部门(3次)前往沙特共7次,还出席过伊斯兰会议组织成立25周年在吉达召开的庆祝大会。至于出国访问、友好交往,云福哈吉的经历也极其丰富,遍及亚、非、欧三大洲近30个国家或地区。

纵览全书,大体上分为“朝觐盛典”“探索·论述”“出访纪实”“译著举要”“缅怀前贤”“序言题记”“祝贺·期望”和“接待访谈”“附录”等9个板块,其中每个板块都有相当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云福哈吉对内、对外方方面面的活动,读者只要一看板块名称与相关目录,便可窥知全书梗概,毋庸赘述。至于各板块所收文章,有长篇理论,有各地讲演,有研讨会发言,有工作阶段总结,有海内外见闻观感,有往事追忆与现状记述,有对老前辈的纪念与缅怀,有与时俱进的建议与阐述,也有提纲式的概括,有资料性的积累,有备忘录式的数据。全书所收文章,或按内容性质归纳,或据篇幅长短编排,或依时间先后处理。把多年积累的成果、结晶汇编为文集,以寻觅求索行踪,捕捉历史脚印,回顾成长历程,确实意义重大,对研究我国新时期伊斯兰教断代史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出版在即,谨向作者马云福哈吉表示真诚的祝贺!

2008年6月1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