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召开的第九次会议有73个国家和组织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25位宗教部部长、15位国家级穆夫提和伊斯兰组织负责人,以及基督教、天主教的神父、牧师、主教等共200余人。会议的主题是“伊斯兰教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分三个专题讨论:①历史的因素与伊斯兰教同西方的关系;②伊斯兰教社会中,穆斯林对待非穆斯林的立场和西方社会对穆斯林的立场;③未来各个领域加强穆斯林的立场的对话。大会期间主要侧重对话。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给大会的祝词中指出:“积极的对话可以实现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之间的接近,伊斯兰的宽容态度可以消除西方对伊斯兰原则的许多错误理解。”埃及共和国穆夫提说:“伊斯兰国家科学、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将成为一种使国家强大的有力武器。为此可同各方面进行对话和联系,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或美洲、亚洲等国家,如日本、中国等。”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穆夫提明确指出要向外学习科学、经济、文化知识和社会进步等,促使伊斯兰教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来自英国的一位代表发言说:“此次大会的召开说明伊斯兰教打开了各种宗教在统一语言基础上接触对话的大门。”埃及亚力山大主教巴巴·舍努德发言说:“每一个人都很高兴地看到,各种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以代替各宗教之间的争斗。因为和平共处,可以使各种信仰者之间得到互相了解。”
目前,对话已成为埃及伊斯兰教界资深的高层领导同西方交往的核心策略。正如爱资哈尔宗教间文明对话委员会主席福孜·法迪勒博士2004年10月对到访的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代表团说:“伊斯兰教提倡彼此间的对话。《古兰经》明文提及要文明对话,真主与天仙、天仙与先知们都进行对话。对话是伊斯兰教的原则,穆圣当时到达麦地那后,与当地的基督教徒对话,各宗教间要进行交流与对话。为此爱资哈尔与梵蒂冈和英国基督教会等方面协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话,但在教义上不对话,如果在这方面对话,必然要引起纷争。可以在各宗教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方面进行对话,伊斯兰教主张中道、仁慈与合作,反对暴力,基督教也如此,这是共同点,也是对话的基础。基督教徒对伊斯兰教有些误解,穆斯林对基督教也有误解,对话可以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并传播双方所倡导的美德。”他又介绍说:“爱资哈尔与梵蒂冈之间签订了协议,双方每年举行一次对话,地点由双方协商,会议前双方共同拟定议题,供双方参考。我们与英国基督教会的对话也如此。”
埃及的这些做法,说明各教之间通过接触、交流、对话,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发展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埃及是一个伊斯兰大国、阿拉伯大国,也是非洲大国,他的思想和做法对世界穆斯林产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利比亚宣教协会(以下简称利宣协)七届大会上也提出了相关问题
该会于2004年11月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召开。大会以《古兰经》经文“我派遣你只为慈悯全世界”作为主题。出席会议的有120多个国家的代表,除伊斯兰教国家政要、学者、社会活动家、伊斯兰组织负责人外,还邀请了一些非伊斯兰国家有关人士和梵蒂冈教皇宗教对话委员会代表、埃及科卜特基督教大教主、希腊天主教主教等。会上利比亚宣教协会秘书长谢里夫在讲话中指出:“早在利宣协第一届会议时就提出,倡导穆斯林深入理解伊斯兰使命,远离纷争、派别和偏激。”他又说:“利宣协多年来一直遵照这一倡导开展活动,因此利宣协无论总部或分支办事处的任何人,从不会视别人为异教徒,从不做导致极端和不光彩的事情。”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利宣协在传播伊斯兰文明、倡导人类文明对话、建立与不同宗教间的对话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不懈努力时说:“伊斯兰是宽容的宗教,宽容是现代文明的因素,有利于人类的幸福,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价值观。”会议最后在决议中提出:“伊斯兰文明是建立在真理、公平、和平、自由基础上的世界文明。世界各国伊斯兰教组织应当向世人阐述伊斯兰教的真谛,展现宽容、合作、自由、和平的伊斯兰教。努力开展人类文明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友好对话。”
(四)世界伊斯兰教派合作团结大会
该会已连续举办18次,由伊朗发起并召开,世界许多伊斯兰国家都派人出席会议,也有的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伊朗主持会议的有关领导人在会上提出要淡化教派,强调逊尼、什叶都是伊斯兰教,两派所遵奉的六大信条和遵循的五功都是一致的,大家均属兄弟。因此,出席会议的各国政要、穆夫提、专家、学者都坐下来引经据典,探讨世界穆斯林团结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综观上述各种伊斯兰国家会议,使我们清楚地看到:①伊斯兰教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②伊斯兰教不能闭关自守,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其他宗教进行对话,才能宣传自己、了解对方;③要不断扩大宣传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提倡宽容、走中道,反对极端和恐怖主义;④中国穆斯林要迎头赶上世界伊斯兰前进的步伐,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以期同世界接轨。
(本文系笔者2005年8月在全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新“卧尔兹”任课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内容)
伊斯兰宗教和文化的传播概况
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历经1400多年,自7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兴起,经三个大的王朝传遍了亚、非、欧三洲,经历了鼎盛、低谷时期。奥斯曼王朝瓦解后,伊斯兰教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传遍了全世界。
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
伊斯兰教于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圣人传播,从一个地区、单一民族信仰的宗教发展成多民族信仰,地跨亚、非、欧、美、大洋五洲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穆圣传播伊斯兰教开始到最后一个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的瓦解,是伊斯兰教迅速发展并走向低谷的大起大落时期。18世纪始,伊斯兰教通过移民、劳工、传教士等途径,以逐步发展的趋势延续至今。
632年穆圣去世后的30年间为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在此期间,四大哈里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先平息内部叛乱,巩固了半岛的统治,尔后向外征战,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历史上称之为“开拓时期”。由于这段时期四大哈里发广泛宣传伊斯兰教的各种主张并实行了维护伊斯兰教利益、奖励信教者的政策,吸引了大批人信仰伊斯兰教,使得伊斯兰教得以迅速发展。
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伍麦叶王朝(661~750年),历89年。该王朝大规模向外征战,使其版图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卜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推翻,由穆罕默德圣人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卜·阿拔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历508年。在阿拔斯王朝前期,由于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成为黄金时代。1258年,阿拔斯王朝被蒙古军所灭。
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近600年时间是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尔后伊斯兰教进入低谷时期,历41年之久。
1299年奥斯曼帝国兴起后,不断向外征战,最终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伊斯兰大帝国,历史上称为“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时期”。该帝国后期由于内部统治者腐败,外部条件变化等多种原因于1922年为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所推翻,历623年。
以上是伊斯兰史上伊斯兰教传播最快且又有大起大落的时期。
18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在世界上属平稳发展的时期。根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和1982年英文《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第一期发表的世界穆斯林数字:1900~1970年(70年)从2亿发展为5.5亿,增长3.5亿,平均每年增长为0.079亿;1970~1980年(10年)从5.5亿发展为7.2亿,增长1.7亿,平均每年增长0.17亿;1980~1985年(5年)从7.2亿发展为8.6亿,增长1.4亿,平均每年增长0.28亿;1985~1990年(5年)从8.6亿发展为9.5亿,增长0.9亿,平均每年增长0.18亿;1990~1995年(5年)从9.5亿发展为11亿,增长1.5亿,平均每年增长0.3亿。平均年增长为0.1亿。上面虽系参考数字,但按此推算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伊斯兰教逐步发展的情况。
18世纪以来,穆斯林人数增长的原因无非是两个:一是人数逐步增长,也就是自然增长,无大起大落;二是区域扩大,从原来的亚、非、欧扩大到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更多地区。
具体来说,亚非国家(57个伊斯兰教国家除外)除少数地区没有伊斯兰教外,多数国家均有穆斯林,其中许多国家伊斯兰教传入较早。至于伊斯兰教传入欧洲特别是美洲国家和大洋洲诸国,均为逐步传入。欧洲一些地区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早在8世纪伍麦叶王朝时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战,伊斯兰教便已传入。目前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瑞士、瑞典、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诸国及俄罗斯均有不少穆斯林。美洲的北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国家如巴拿马、洪都拉斯,加勒比海国家如牙买加、巴巴多斯、特拉尼达、多巴哥等,南美国家如哥伦比亚、圭亚那、苏里南;大洋洲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斐济、新喀里多尼亚等,都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
二、伊斯兰文化及其核心
首先应该指出文化这一概念包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的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但任何事物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文化,也都属于文化,如食文化、茶文化等。
伊斯兰文化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为一体的极为丰富的综合性文化。其所吸收的外来文化包括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文化。
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是《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唯一经典,是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义的最高准则和纲领,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依据。《古兰经》的伦理道德是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因此,它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古兰经》包罗万象,它涵盖哲学、文学、道德、教育、法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圣训”是穆圣的嘉言懿行和凡经穆圣认可及赞许的言行均列为“圣训”范围。“圣训”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对《古兰经》基本思想的阐释,全面论述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教律、教制、礼仪和道德,是伊斯兰教立法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历代教职人员和学者进行宣教、立论、立说的依据,因此,被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
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注释《古兰经》、“圣训”而出现了数十种学习、研究成果,诸如《古兰经注释》 《古兰经注》 《古兰学》 《古兰经辞义精华》 《古兰经大义》 《古兰经教律》 《古兰经解释总汇》 《古兰经学通论》 《古兰经义精华》 《古兰经诵读学》 《古兰经辞典》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宝典》《〈古兰经〉在中国》等专著。还有《古兰经》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中文全译本也有14种。“圣训”方面的翻译和为研究“圣训”而编写的工具书也是相当多的。这一些均为重要的伊斯兰文化遗产和伊斯兰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所以说《古兰经》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
伊斯兰文化除上述《古兰经》、“圣训”及其相关的宗教方面的文化外,它还包含着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如阿拉伯的语言、诗歌、散文、谚语、故事、传说、星象等。所被吸收的外来文化如波斯的语言、文学、传说、故事、艺术、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等,印度的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等,希腊的哲学、自然科学等,罗马的政治、法律等。后来伊斯兰文化传到了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振兴,使一个落后的欧洲迅速发展了起来。总之,中世纪辉煌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
前面讲过,伊斯兰文化的核心是《古兰经》和“圣训”,围绕《古兰经》、“圣训”而产生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典籍都应属于这一核心的范畴,也就是宗教方面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伊斯兰教于651年传入中国,伊斯兰文化也随之传入。伊斯兰教传播得越广泛,伊斯兰文化也相应地得到广泛传播。
伊斯兰教是经过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传入中国的,当时称他们为“大食人”“番商”“番客”“胡商”等。651~798年的100多年间,长安内的番客发展到4000余户,长安城里出现了“西市”“波斯店”,大街上还有阿拉伯人卖饼者,卖香药的阿拉伯人开设药铺。沿海一带地区如广州、杭州、泉州、扬州都有大食商人,如扬州地区就有一两千人。
宋代来华的大食商人继续增多,尤其是阿拔斯王朝时期,对外贸易极盛,大批穆斯林商人向东远航,直达中国。宋朝政府对来华的番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青唐(今青海西宁)成为中亚西域番商进行贸易的集散地,因而有不少人留居下来。广州和泉州的国际贸易继续繁荣,仅泉州一带有数以万计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大发展的时期。不仅大食商人越来越多,仅成吉思汗在1219~1260年之间三次大规模西征,带回的俘虏、工匠、妇孺,乃至宗教学术人士、社会上层达几十万人之众。另据史书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自幼为一位穆斯林抚养成人,笃信伊斯兰教,至元十七年(1280年)他嗣任安西王位后,在管辖的宁夏唐兀一带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使所属部下15万蒙古军中大多数改信了伊斯兰教。据估计,元代中国穆斯林人数已达百万,这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没有哪个省见不到回回民族的先民回回穆斯林,有“回回人遍天下”之称。为宗教生活之需,凡回回居住较多的地区,几乎都建有清真寺,他们围寺而居,当时称一坊为“者玛尔特”,此时期回回便已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
应该指出元代的回回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文化,而且将西域伊斯兰国家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工程建筑、音乐艺术等多种科学文化成就也带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广为传播运用,进而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明朝以后,从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东迁到内地来的回回穆斯林达70余批,加之还有相应数量的汉、蒙古等民族中的一些人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回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