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29

第29章 出访纪实(4)

叙利亚人有见面握手、拥抱和亲脸的习俗。同事和朋友之间一般只是见面用握手表示欢迎,但亲朋好友却不一样,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或出远门时,便会热烈拥抱并吻腮三下(仅限于同性别之间,男的左右左,女的右左右),如果关系密切还会在吻腮的同时嘴里发出咂咂声。对外宾第一次见面一般用握手表示欢迎,如果第二次见面则热烈拥抱并亲脸,一般亲两次,先左后右,如果两人友情很深则为三次(左右左),男女间用握手表示欢迎即可。凡到叙利亚人家做客或到机关企业拜会、参观,主人一般先用苦咖啡招待客人。这种咖啡是用阿拉伯咖啡豆炒制加豆蔻不放糖,略苦但清香可口提神。用一种专用的壶和杯子盛这种咖啡,如果客人多,则前边人用毕后接着用,不再刷洗。每次倒的咖啡量不多,仅有杯子的三分之一或更多一点,也就是一口便喝干,如果不想再喝,面对前来倒咖啡的服务员要左右摇动杯子,说明不再要了,否则服务员还会往你的杯中继续倒咖啡。此外,叙利亚人还用红茶招待客人,红茶要先煮一下,再放糖。叙利亚人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食,喜欢将面粉发酵后制成的面饼。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的菜肴有烤羊肉、奶酪、腌橄榄、洋葱和焖蚕豆。甜食也是叙利亚人喜爱吃的食品,几乎餐餐必备。

二、摩洛哥见闻

摩洛哥王国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位于非洲西北端,东南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为撒哈拉大沙漠,西部是大西洋,北边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西班牙遥遥相望,站在海峡岸边,隐约能看到西班牙。总面积45.9万平方公里,有3300万人口,其中阿拉伯人约占80%,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首都是拉巴特。

摩洛哥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加之物产丰富,公元前15世纪就有腓尼基人在这里居住。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受罗马帝国统治。8世纪,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后裔来到摩洛哥于788年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帝国伊德里斯王朝,此后又经过多次王朝更替。从15世纪起,西方列强如法国、西班牙入侵和统治,后经摩洛哥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于1956年3月独立,1957年8月正式定名为摩洛哥王国。

农牧业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支柱,如向欧洲大量出口柑橘、橄榄和蔬菜。摩洛哥有1700多公里的海岸线,因此渔业资源极为丰富,为非洲第一大产鱼国,沙丁鱼的出口居世界首位。

古老的非斯城是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非常繁华,是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是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因而现在是世界著名的伊斯兰胜地和摩洛哥北部著名古都,被尊称为“摩洛哥伊斯兰学术首府”。非斯城内古老的王宫和老城,称得上是阿拉伯世界的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来自欧洲等国家的旅游者甚多。非斯城内有一座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卡鲁因清真大寺,它同时也是卡鲁因伊斯兰大学,初期在寺里教学,后来扩建了一些校舍。这所伊斯兰学府的历史比英国的牛津大学还要早几百年,比著名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也早,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

著名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中世纪游历了亚洲、非洲几十个国家,包括阿拉伯国家和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后到达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整个旅行达30年之久,行程12万公里,回去后在国王的一位秘书的帮助下写成了游记。

哈桑二世清真大寺,坐落在摩洛哥最大的海滨城市卡萨布兰卡。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面积9公顷,1990年竣工,耗资5亿美元,号称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麦加禁寺第一、麦地那圣寺第二),可容纳12万人同时礼拜。该寺濒临大西洋,附属建筑有占地4000平方米的经文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厅、会议室等。寺的底层是建筑面积为38008平方米的两层停车场,可容1100辆车。礼拜寺完全用摩洛哥自产的大理石铺砌,底部有供暖设备。

摩洛哥国王斋月演讲会每年举办一次。演讲会主要为国王讲,但参加者甚多,除本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外,还邀请部分国际上的伊斯兰学者参加。演讲会为期一个月即从斋月初至开斋节前夕,贯穿整个斋月。但安排比较松散,每三五天讲一次。国外前来参会的宾客,可以利用空隙时间到全国各地去参观游览。当然宗教部也利用这个空余时间安排一两次研讨会,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发言,研讨会国王不参加。斋月演讲会演讲人主要是摩洛哥著名伊斯兰学者,有时亦请国际上的著名学者如埃及的坦塔威长老等。每次演讲的主题都不一样,如其中一次演讲的主题是“伊斯兰文化与美学观”,主要指出伊斯兰教鼓励穆斯林追求的美好事物是健康向上的,而不是那种消极颓废、沉醉于今世的腐败生活。并引用经训说明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仁慈、劝人行善、止人作恶,提倡和平、坚持正义与公道,反对欺诈、禁止杀人放火等等这些才是最美的。如果按这些教诲去做,世界将是和平和谐的。人类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

摩洛哥人民喜吃面食和阿拉伯式米饭(即放油、盐和食物染色,不吃纯白的米饭)。蔬菜方面分两种吃法:一是生吃;二是煮熟吃不炒,即将菜、水加上油盐等调料一锅煮,至煮熟为止。肉类均是烤的,如烤鸡、烤全羊等。饮品主要是红茶加糖和薄荷,咖啡放糖和牛奶,还有自制的类似各种果汁一般的饮料。

三、埃及

埃及的全称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其中一小部分领土(西奈半岛)位于亚洲东南角。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跨亚、非两洲,著名的苏伊士运河连接欧、亚、非三洲。西奈半岛位于亚洲,从开罗至西奈半岛的公路途经苏伊士运河时,公路从运河底穿过,出口处便到了亚洲的西奈半岛。埃及全国96%是沙漠,地势平坦,尼罗河(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贯穿南北,在境内有1500公里长,两岸形成宽3~16公里的狭长河谷,自上游苏丹经艾斯湾(这里筑起了大水坝发电厂供全国大片地方用电)贯穿整个埃及至开罗分成两个支流流入地中海,形成20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海岸线长2700公里。

埃及有6921万多人口,其中阿拉伯人占87%。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200年就出现了奴隶制的统一国家,当时的国王称法老。首都开罗有人口728.3万,加上外郊县为1675万,称大开罗。开罗的清真寺很多,而且每个寺都有宣礼塔,礼拜时间一到,全城到处都可以听到宣礼声。由于尖塔林立,因而有“千塔之都”的称号。

由于埃及96%的面积是沙漠,因此,只有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供人种植生息,而这一部分土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可见,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线。

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现在埃及已发现的大大小小金字塔有近百座之多,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的金字塔,就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267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原高146.5米,底部成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整个塔身由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组成,小的重达1.5吨,大的则1600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其中死伤无数,而这些人都是奴隶。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没有起重机和运输工具,完全靠人工在沙漠中运输,并堆砌起来,而且据现代科学鉴定完全符合建筑科学原理,可称得上是世界奇迹,否则经不起4600多年的考验,现在仍完好存在。

爱资哈尔大学建于972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自成体系而又庞大的伊斯兰教大学,有36个学院分散在全国各地,有学生265507名,专收穆斯林学生而且要有一定伊斯兰知识的学生。爱资哈尔大学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爱资哈尔最高委员会,它以爱资哈尔长老(副总理级)为首,由爱资哈尔副长老、爱资哈尔大学校长、伊斯兰研究院4名成员,以及宗教基金部、教育部、司法部各一名副部长,文化部和主管留学生的主任、爱资哈尔各附属中学校长及爱资哈尔大学3名有教学经验的成员组成。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几批中国穆斯林青年前往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深造,如中国著名的马坚、纳忠等教授就是那个时期去的。新中国成立后,首批10名赴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生于1982年春前往。现在该校有中国留学生200多名。根据中埃两国文化交流协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每年派20名年轻学生、5名伊玛目前往学习。目前去该校学习过的学生可以说遍及全中国。

圣卡特灵位于西奈半岛图尔山。《古兰经》第95章第2节“以西奈山盟誓”所讲的西奈山就是图尔山,是穆撒圣人同真主对话的地方。因此这是伊斯兰教的圣迹和犹太教的圣地。许多穆斯林都到此山瞻仰参悟。

饮食习惯。埃及人的主食是米饭和大饼。米饭的做法是在淘好的米中加油、盐和带色的调料,没有纯白的米饭,在他们看来吃白米饭是不可思议的。大饼是烤的,用发面做,但不放碱,因此,吃起来有点酸,吃惯了也很好吃。蚕豆是埃及人民离不开的食品,他们用饼蘸着吃,处处有卖的,甚至有专卖蚕豆的饭馆。据说有一个埃及访华团到上海后到处找蚕豆吃,可见他们的饮食离不开蚕豆。凡肉类他们都喜欢吃烤的,如烤牛肉、羊肉,将肉用盐和调料腌好后,穿在一根根铁钎上用电炉烤,边烤边往下削外表一层熟肉,置于盘中,再加点调料即可食用。烤鸡最为普遍,随处可见。烤法是将一只只鸡串在一根根较粗的铁钎上,用电炉自动旋转着烤,烤到一定时间便可取下卖给顾客。烤鱼,是将鱼放在炉火上烤,不怕烤煳,抖抖上面的灰土撒上盐,挤上柠檬汁便可吃。炸鱼也别有风味,比烤鱼好吃,做法是将洗好的鱼放在油锅里炸,然后蘸花生酱和一种汤料吃。蔬菜有生熟二种:生菜多吃莴苣叶、黄瓜、西红柿、柿子椒、洋葱,将蔬菜切成小块后合在一起加上柠檬汁便可吃;熟菜的做法很简单,无论是扁豆还是茄子等各种蔬菜做法都一样,均是煮,他们将生蔬菜放在锅里加冷水、盐、油等调料一起煮,以煮熟、煮烂为止。埃及人民喜喝红茶,放糖,讲究点的还要放点牛奶,人们之间互相走访均是以这种红茶招待。也有喝咖啡的,但没有红茶普遍。民警站岗时,一杯放糖的红茶、两个大饼加上点奶酪就是一顿饭。还有柠檬是每餐不可缺少的,就如中国的醋一样,埃及有醋但是白醋(化学制成)吃的人很少。

(本文系2004年11月27日笔者在中国烹饪协会清真烹饪专业委员会上介绍出访亚非三国见闻)

伊朗伊斯兰代表团访华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