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30

第30章 出访纪实(5)

伊朗伊斯兰代表团一行6人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邀请,由伊朗伊斯兰宣传组织主席、议会监护委员会成员、议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阿亚图拉·贾纳提率领,于1989年9月11日至20日访问了中国。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马贤副会长陪同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市,甘肃省兰州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西宁市等地的一些清真寺、伊斯兰教经学院,会见了上述各寺的伊玛目,并进行了座谈。代表团还参观了部分工厂和名胜古迹。该团在访华期间,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国家副主席王震的接见,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甘肃省副省长穆永吉、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福才也分别会见了代表团。该团的来访受到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地方伊斯兰教协会及穆斯林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客人们为中国穆斯林热情好客的真挚情谊所感动,特别是他们看到中国西北地区一座座雄伟庄严的清真寺,男女穆斯林教门虔诚、恪守教规,宗教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穆斯林青年——伊斯兰教未来的接班人,十分感动。团长阿亚图拉·贾纳提在多次讲话中均赞扬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他说:“当我们一踏上你们的国土,特别是到西北地区后,我们亲眼看到了穆斯林们享受着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是由于你们伟大国家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结果。”客人们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兴致勃勃,热情地赞颂中伊友谊,阿亚图拉·贾纳提团长说:“几个世纪以来,中伊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只是由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入侵才使这种关系一度冷淡下来。1979年伊玛目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中伊关系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伊朗伊斯兰代表团这次访华,对加强两国穆斯林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伊斯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深信,中伊两国穆斯林之间的友好往来,将继续保持下去,并将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原载于《中国穆斯林》1989年第6期)

马来西亚见闻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应马来西亚总理府宗教署的邀请,由副会长兼秘书长宛耀宾率领的中国穆斯林文化艺术代表团一行8人,于1994年6月12日离京前往吉隆坡,参加马来西亚“’94世界伊斯兰文化节”活动,受到马来西亚人民热情友好的接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斯兰文化节

此次伊斯兰文化节系马来西亚政府首次举办,有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加纳、挪威、阿联酋、新加坡、伊朗等国的伊斯兰组织、穆斯林厂家和商人参加。文化节上不仅展出了各国伊斯兰文化艺术品,包括历代文物和现代伊斯兰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有商品展销。据马方宣布,这次文化节的宗旨是通过伊斯兰文化、艺术、历史和伊斯兰文明来教育整个社会成员,使其理解伊斯兰教真谛,以体现伊斯兰的优良传统。展览会在吉隆坡马来西亚伊斯兰中心举办,濒临著名的国家清真寺。展品分两部分:文物部分陈列于博物馆,有士兵守卫,中国首都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就在此馆展出;现代伊斯兰工艺美术品、商品均在新建的展览馆区展出。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展览馆群,全部展馆、展厅皆为白色,远远望去是一片雪白的建筑群。中国展馆被特别安排在展区入场的首位,一进展区大门,悬挂在朱门两侧的中国五星红旗和马来西亚国旗即映入人们的眼帘。看到第一面外国国旗和第一个展馆是中国的,前来参观的华人和许多朋友都感到高兴和自豪。

值得提出的是,在开幕式前夕,马方专为中国代表团举办了记者招待会。我们有机会向各报记者介绍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穆斯林所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以及中国此次参展的伊斯兰文物和现代伊斯兰工艺美术品等。翌日,马来西亚几家主要报纸均作了报道。

6月17日,在伊斯兰中心礼堂隆重举行“’94世界伊斯兰文化节”开幕式,以马来西亚首相达图·斯里·马哈蒂尔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及各部部长、各国外交使节和来宾出席了开幕式,中国代表团被安排在前面贵宾席就座。马哈蒂尔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这次展览,展现了穆斯林的过去与现在,它体现了穆斯林民族的精神文明。伊斯兰文化自穆圣时代就传下来了,各种伊斯兰学科知识构成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我们应建立一个具有伊斯兰文明和文化的穆斯林社会,一个具有真正人权的穆斯林社会,但不是西方的那种社会。”马哈蒂尔首相讲话后为伊斯兰文化节的开幕剪彩。

展览开始了,人们拥向各个展馆。马来西亚国家领导人首先参观博物馆陈列的各国送展的文物。当他们走到中国展馆时,我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和我代表团团长陪同首相参观了北京首都博物馆参展的中国文物,并一起合影留念。

6月17日适逢主麻日,中国穆斯林文化艺术代表团几位主要成员在亚太伊斯兰协会执行秘书陈华岩先生的陪同下,到国家清真寺礼了主麻拜。令人高兴的是,我们有幸受到了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端古·贾阿法尔的会见,并一起合影留念。次日,一家报纸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开幕式后各个展馆均对外开放,进行展出和展销。

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属热带国家,茂密的丛林和绿草几乎覆盖了所有土地,有人说马来西亚四季如夏,此话不无道理。由于是夏季,阵雨较多,雨水将花草树木及建筑物冲洗得干干净净。雨过天晴的秀丽景色,又充分显露了马来西亚自然风光的优美。难怪到马来西亚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今年(1994年)是马来西亚的旅游年,游客甚多。可以预料,这样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将吸引大量观众和游客的到来。

历史名城马六甲

在东道主的安排下,我们到马来西亚旅游胜地之一、历史名城马六甲参观访问。马六甲,在我国古书称满剌加、麻六甲、麻六呷、麻喇加、马拉加,是马来西亚13个州之一。我们带着寻求知识和向往的迫切心情,乘车离开吉隆坡向马六甲方向行驶,只见马路两旁是茂密的丛林和奇花异草。当我们目睹一片片高大的棕榈树时,我们不禁想到马来西亚盛产棕榈油的原因和物质基础所在。途经芙蓉州时,只见一幢幢楼房和别墅式房屋在高大的丛林中时隐时现,美丽的风光令人赞不绝口。我们乘坐的汽车经过两个小时高速行驶,终于来到马六甲市。马六甲市被马来西亚列为旅游胜地之一,果然名不虚传。虽系历史名城,但不破旧,已被建设得像花园一般。在陈先生的安排下,我们首先到了马来西亚福利机构(PERKIM)马六甲分会,休息片刻,便开始参观访问。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三宝山。山麓有三宝太监郑和的塑像和刻有郑和事迹的纪念碑。据介绍,郑和自1405年至1430年七次下西洋的25年间,每次他的船队都要在此停留。马六甲自15世纪初兴起成为满剌加国后,控制着马六甲海峡,是古代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咽喉,来往船只必经此地。正因为如此,郑和七次下西洋时将此地作为存放货物的仓库。据史书记载:仓库四周有四个门,里面存放粮食、金钱和准备交换以及赠送各国的许多货物。四周有瞭望楼看守,晚上进行巡逻,是郑和下西洋途中的一个转运站。又载:明初中国同满剌加国的来往不绝,明成祖即位后曾派伊庆到满剌加访问,郑和来到满剌加,国王亲自率领大臣,穿着华丽的盛装带着仪仗队前往港口迎接。当时两国的关系十分友好。我们到此参观时,看到了有关介绍韩利宝的材料。两天前马来西亚宗教署达图·阿布杜哈米德副部长会见我们时说,500年前这里的第一位皇帝同中国的韩利宝结了婚,证明中马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今天我们来此参观访问倍感亲切和高兴。据介绍,华人是最早来此定居的,他们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

马六甲是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传入最早的地方之一。据史书记载,14世纪,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王朝第二代国王伊斯坎达·沙同已经伊斯兰化了的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达那国王巴赛公主结婚改宗伊斯兰教后,进一步促进了马来半岛的伊斯兰化进程,后来马来半岛发展成为向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的根据地。郑和的随从马欢在其所撰《瀛涯胜览》一书中这样描写马六甲:“国王国人皆从回回教门,持斋、受戒诵经,其王服用以细白番布缠头。”当时所建清真寺迄今尚存。

1511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入侵,马六甲王朝解体。1641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击败西班牙人后又侵占了马六甲。20世纪初,马六甲又沦为英国殖民地,直到1963年马来西亚宣告独立,马六甲才从殖民主义者手中获得解放,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殖民主义者的先后入侵给马六甲人民带来了灾难。殖民主义者当时所用的火炮和舰只现仍完整地存放着,还有当时打仗用的地道等历史遗迹,现在都已成为殖民主义者入侵马六甲的见证。

了解伊斯兰中心

在马来西亚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由马来西亚政府秘书长达图·艾哈迈德·萨吉于1992年创建的了解伊斯兰中心。这是一座建筑别致、具有较高民族艺术风格的崭新建筑群,远远望去周围是高大的树林,楼前的开阔地是一个种有奇花异草的花园。该中心内设研究室、电视室、礼堂、图书馆和礼拜堂,一切设备均为现代化的。中心共有工作人员50名,其中15名为专职研究人员,负责编写有关伊斯兰教的书刊,对外发行。主持日常工作的主任伊斯玛伊尔(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是一位很有学问而又能活动的人士。政府秘书长达图·艾哈迈德·萨吉担任该中心主席,经常到此视察、办公。据介绍,成立该中心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伊斯兰团结、为国家的独立自主而工作;一是为使非穆斯林了解伊斯兰真谛,从而劝其信教。因此该中心不仅编印大量介绍伊斯兰教的书刊,同时还不定期地举行报告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讲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许多非穆斯林和穆斯林中宗教知识较薄弱的人均被邀请到中心听讲。秘书长还强调:“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还在于让更多的非穆斯林了解伊斯兰教是非暴力的宗教,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并不是只讲后世,脱离红尘的宗教,而是今后两世并重、适应当代社会的入世宗教。因此,我们要通过电台、电视台和报刊大力宣传这些主张。所以我们欢迎各国穆斯林学者来此交流学术思想和了解我们的上述主张。”该中心实力雄厚,影响较大。

亚太伊斯兰教协会

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伊斯兰教协会(简称亚太伊斯兰教协会)是在马来西亚已故前总理东古·阿布杜·拉赫曼倡议下发起建立的,目的在于协调和加强亚太地区各国伊斯兰教组织的工作。在马来西亚福利机构和伊斯兰世界联盟合作下于1980年1月在吉隆坡召开了首次会议。会议决定在亚太地区成立伊斯兰教协会,总部设在吉隆坡。亚太地区各国伊斯兰教组织均可作为成员加入,并保证有成效的合作。同年11月,在吉隆坡举行了第二次会议,计有本地区19个国家和地区的伊斯兰教代表团出席,经过充分协商讨论,一致通过了协会的章程草案,并宣布协会正式成立。大会还一致通过选举东古·阿布杜·拉赫曼为首届协会主席,同时选出副主席3人和最高执行委员会委员12人。参加该协会的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个伊斯兰组织。

大会确定协会的宗旨与任务为:在真正兄弟情谊的前提下,协调和加强亚太地区各伊斯兰教组织的力量,以便改善穆斯林在教育、伊斯兰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状况,并提高穆斯林社会的水平,引导各国伊斯兰组织加强团结;帮助各伊斯兰组织有效地进行宣教活动;加强社会、教育和宗教方面的研究,以解决穆斯林少数地区的问题。

根据章程,协会设以下组织机构:①总协会。为最高权力机构。②执行委员会。主任由亚太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兼任。协会和执委会成员均通过总协会选举产生,然后再由执委会成员选举产生4位副主任,其中一名为妇女部主任。协会首任主席东古·阿布杜·拉赫曼于1988年退休后由东马来西亚沙捞越总督唐斯里·塔耶布·马茂德接任主席至今。③妇女部。其成员由各伊斯兰组织中所选举的委员组成。该部主要工作与活动是贯彻执行组委会和总协会所委托的工作。④总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协助主席工作,任期两年。总秘书处下设秘书长办公室、宣教与伊斯兰培训部,负责协会各成员组织中妇女委员之间的联络工作。

亚太伊斯兰教协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做了许多工作,如分别在吉隆坡、斐济、澳大利亚、文莱、泰国、日本等国和中国台北地区举办过多次周期性的培训工作,多次召开本地区的会议,并多次对穆斯林进行宣教和伊斯兰教育方面的培训工作。出版了英文刊物《振兴》,并且发行了用英文、马来文编写的儿童读物伊斯兰教知识系列读本,尔后译为中文、日文和泰文。该协会还耗资150万马币(约合60万美元)录制了用英文、阿拉伯文和马来文讲解的《古兰经》、“圣训”知识的录音磁带,然后分发世界各地。

(原载于《中国穆斯林》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