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31

第31章 译著举要(1)

克尔白天房罩的沿革

克尔白是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中心,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立方体房屋”,专指“安拉的房屋”。中国穆斯林称“天房”。

克尔白是一座用灰褐色硬石砌成的方形殿房,人们为了表示对天房极大的尊重和敬仰,认真加以保护,为天房特制一个罩子,笼罩其上。据有关资料介绍,为天房制作罩子的历史十分久远,有些伊斯兰教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先知易司马仪时代,但历史学家较肯定的看法是在希吉来历前两个世纪,由也门国王艾巴·克尔卜·艾斯尔德·土白尔第一个给克尔白天房做了罩子,他们是用一种叫“赫苏福”的椰枣叶编织的厚布做成。以后逐渐改善,罩子的面料由厚变薄,由粗变细,而颜色则各种各样。后来,古莱什人每年给天房换一次布罩。

穆罕默德圣人率穆斯林军攻克麦加后,他和他的第一位继承人艾布·伯克尔选用也门出产的布料做成的罩,罩于天房上。及至第二位、第三位继承人欧麦尔、奥斯曼时代,采用埃及纺织的一种名叫“古巴图”的白色细料为天房做罩子。到穆阿维叶时代则使用两种罩子,即在希吉来历1月10日阿舒拉节当天,使用绸缎罩,到希吉来历9月(斋月)的第29天,再罩上毛织罩子。这种做法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776年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者马赫迪·阿巴斯去朝觐时,看守天房的人告诉他,克尔白天房的罩子逐渐增多,担心罩子太多了会影响天房的安全。于是阿巴斯下命令减少罩子,并规定只准许罩一个,自那时起,天房一直保持用一个罩子。到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任继承人麦蒙时代改为每年为克尔白天房更换三次罩子:第一次在希吉来历的7月罩上毛织罩子;第二次在“莱麦丹”月第29天换成白色绸缎罩子;第三次换罩子是在希吉来历的12月8日“饮驼日”。后来纳赛尔·阿巴斯将天房罩子做成绿色布罩,后又换成黑色布罩。此后,克尔白天房罩就一直保持黑色。在整个阿拔斯王朝时期,人们十分关心对克尔白天房罩子的制作,他们除继承前人传下来的工艺外,还在编织、染色、刺绣、镀金、镀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创新。后来随着阿拔斯王朝的逐渐衰落乃至灭亡,由埃及国王扎希尔·比比里斯为克尔白天房制作罩子,至1240年由也门国王蒙孜法尔为天房制作罩子。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执政时期,制作克尔白天房罩子又由埃及担任,并决定全部费用由政府支付,土耳其和奥斯曼后裔中的掌权者们特别为克尔白天房内部提供帐子(据介绍,克尔白天房不仅外部有罩子,内部也沿四周墙壁挂着帐子)。

天房罩子是由8块黑丝绸缀成,上面绣着阿拉伯文“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每一块丝绸的长度约为15米,两块正好挂于方形的天房的一面,用坚固的铁环挂在天房顶部,然后用扣子将两块绸子连在一起,下端再用若干金砂环固定。据有关资料介绍,埃及制作天房丝罩起初是在达米埃塔北部坦尼斯城一个著名的纺织厂。这个厂子不仅制作天房罩子,而且还制作天房内的帐子和装天房门钥匙的袋子。

在埃及,每当制作丝罩工程完毕,人们在希吉来历11月中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埃及国王或他的代表也来参加。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从古城堡广场步行到侯赛因清真寺,并在此将天房罩子卷起来装进若干个箱子,而后上船,由护送队伍横跨红海送往麦加,交给看守天房的长老。长老将丝罩存放在家中,直至宰牲节的早晨,人们将丝罩运至天房,换下旧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虽然英国占领了埃及,但埃及向天房送丝罩的工作未曾中断。直到1924年阿卜杜·阿齐兹·阿勒沙特统治麦加后,由于埃及国内动荡和战争,才停止了天房罩子的制作和运送工作,改由伊拉克做天房罩子。1928年沙特政府在麦加建立了一个制作天房罩子的工厂,招聘了优秀的刺绣专家和机织技术人员承担制作天房罩子,供给天房使用,延续了10年之久。由于种种原因,1937年又由埃及制作天房罩子。从1962年开始,阿卜杜·阿齐兹国王时代,天房罩子又由沙特王国1928年新建的厂子制作。及至1977年沙特政府有关部门在麦加的翁姆兆德开辟了一个新的制作基地,增加了新的机器设备,并保持原手工业生产中带有较高技巧的部分,天房罩子的制作工艺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现在的天房罩子是用黑色颜料漂染的纯丝制成的,并通过轧花机轧上阿拉伯文和伊斯兰风格的花纹,如“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真主是崇高、伟大的”,“赞颂伟大的真主”,“慈悯的、大恩大惠的真主啊!”等等。这些文字和花纹布满了整个丝罩,与丝罩同一颜色,是丝罩上的基础花纹。丝罩高14米,在丝罩1/3高处有一条90厘米宽的带子,上面绣有《古兰经》经文,如:“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当时,我以天房为众人的归宿地和安宁地。你们当以易卜拉欣的立足地为礼拜处。”(2:125)“当时,易卜拉欣和易司马仪树起天房的基础,他们俩祈祷说:‘我们的主啊!求你接受我们的敬意,你确是全聪的,确是全知的’”(2:127)。“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3:97)“在朝觐中当戒除淫辞、恶言和争辩。凡你们所行的善功,真主都是知道的”(2:197)。这些经文均用三一体的阿拉伯文大楷书写,文字周围绣有伊斯兰风格的花纹,然后沿着每一个字的笔画进行堆积式刺绣,使笔画成立体状,再用银线和镀金线绣盖在每一个笔画上面,以使每一个字凸起2厘米。带子全长47米,由16块丝织布组成。在带子下面的每一角均绣以圆形《古兰经》“忠诚章”文字,文字外面绣上方形的伊斯兰花纹,构成了一个内圆外方的美丽图案。带子下面还绣有6段《古兰经》经文,这些经文分别绣在一些装饰边框内,每个边框之间又有古阿拉伯式灯形状的图案,图案中绣着“永存而公道的真主啊”“一切赞颂统归化育世界的真主”“普慈今生独慈后世的真主啊”等。至于天房门的帘子也是用同样的黑色丝绸制作,高6.5米,宽3.5米,也绣有《古兰经》经文和伊斯兰风格的花纹。这样,天房罩子实际为五大块,即四面各一块加上天房门的一块。据介绍,制作天房罩子所用的丝绸全是进口的,共用丝450公斤,织成丝绸后为658平方米。

天房外部有制作精美的丝罩,内部墙壁也挂着丝织帐子。自1982年麦加工厂装配此车间后便生产帐子,帐子用绿色绸子做成,手工精细,上面绣有《古兰经》经文、清真言和各种精美的伊斯兰风格的图案。

据介绍,目前麦加工厂制作天房丝罩分5个工序进行:漂染,机织,印字与图案,刺绣,组合。该厂刚开始时只有16个工人,均是沙特人。据统计,生产一个天房罩子(包括工人的工资等)共需1700万沙币,约合450万美元。

目前该厂除制作天房罩子、门帘子和内墙的帐子外,还制作一些与上述天房罩子图案、花纹相同的小块礼品,以赠送来访的贵宾。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沙特阿拉伯王国代表世界穆斯林,将一块特制的天房门的帘子赠送给了联合国总部。联合国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联合国秘书长、沙特驻美国大使及其常驻联合国代表出席了庆祝仪式。沙特朝觐部为此用阿拉伯文、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发行一本专门介绍克尔白天房及天房罩子情况的小册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作天房罩子的工艺水平将会越来越高。祈求崇高的真主赐予为这一神圣事业而辛勤工作的人们两世吉庆。阿敏!

(本文系笔者根据沙特朝觐部编的《伊斯兰觉悟》杂志1988年第6期《克尔白天房罩子厂情况介绍》一文编译,原载于《中国穆斯林》1992年第3期)

伊斯兰世界联盟简介

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的伊斯兰世界联盟(以下简称伊盟),是当代最大的国际伊斯兰教组织,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大洲。

1962年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倡议下,在麦加召开了有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巴基斯坦、印度、埃及、也门、叙利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摩洛哥、毛里塔尼亚、伊拉克和约旦、苏丹等18个伊斯兰国家首脑和伊斯兰知名学者参加的世界伊斯兰大会。会议决定建立伊斯兰世界联盟,尔后,每年召开一次会议。1974年后,伊盟机构逐步增加和完善,影响日益扩大,乃至成为联合国非政府性咨询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儿童基金会组织成员,以及吉达伊斯兰大会的监护者。它出席所有的国际伊斯兰大会,包括伊斯兰外长会议和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

伊盟的宗旨是在全世界传播伊斯兰教,维护穆斯林的权益,协助世界各地穆斯林组织和团体进行宣教活动,支持国际和平与合作。

伊盟设有如下组织机构。

一、创建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55名伊斯兰学者组成。按规定,经秘书长推荐,创建委员会批准,可调整和增加委员名额。其任务是提出伊盟的政策,规定伊盟的宗旨和方针,保证伊盟工作向前推进,以发展伊斯兰事业。

二、总秘书处

这是伊盟的执行机关。秘书长负责执行创建委员会所制定的各种决议和训令;负责组织伊盟的行政、财务;代表伊盟同世界各伊斯兰机构联系;向一年一度召开的创建委员会会议提出工作文件,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履行职责。

在创建委员会的直接指挥下,总秘书处准备创建会议的例会,筹备伊盟召开的各种会议。例如已经召开的大会有:1976—1978年分别在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及亚洲召开的三次伊斯兰大会,均产生了伊斯兰协调会,负责监督、组织各洲伊斯兰组织的工作。这三个协调会是:非洲伊斯兰协调会,地址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南美与加勒比伊斯兰协调会,地址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亚洲伊斯兰协调会,地址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此外,1974年在麦加召开的世界伊斯兰组织会议和1980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首次伊斯兰新闻国际会议等,均是在创建委员会直接指挥、总秘书处组织下进行的。

总秘书处设在麦加,有如下办公机构。

(一)文教、宣传与研究处

其任务是:①出版伊斯兰教书籍分赠各地。目前伊盟出版两种月刊,其一用阿拉伯文,其二用英文。还有每周出版的《伊斯兰世界消息报》和每月出版的《清真寺使命》杂志及《宣真》杂志。②发放奖学金。主要用于培养伊斯兰青年知识分子。据伊盟公布的数字,1983~1984财政年度奖学金的总额数已达41.5万沙币。③举办文化节与伊斯兰讨论会。伊盟总秘书处每年趁各国的朝觐团云集麦加之机会举办文化节,研究伊斯兰的一些问题,了解各地的传教情况,在此期间请一些来自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学者作报告。同时伊盟总秘书处还要组织世界伊斯兰座谈会,邀请一些宣教人士和伊斯兰工作者出席,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论以总的训令的形式固定下来。④宣教活动与宣教团。伊盟总秘书处对宣教人员和宣教团进行管理和资助。目前宣教人员总数已达千余人,分布于非洲、欧洲和美洲、亚洲及太平洋地区。⑤招待朝觐者并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总秘书处在每年朝觐季节要招待来自世界各国的伊斯兰学者和宣教人员,于此期间在麦加的米那招待所组织各种学术座谈会,进行学术和工作方面的交流。

(二)赞助伊斯兰教协会

该会于1974年在麦加成立,其目的是为加强世界各地的伊斯兰组织的工作。据伊盟公布的有关材料上说:“凡是伊盟加强过的协会,已变成一个工作组织和完全合作的统一的协会。”

(三)世界伊斯兰援救机构

此机构是援救因战争、自然灾害等而流离失所的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难民,地址设在麦加。其资金来自穆斯林的捐助、天课、乜帖和部分宗教基金。该机构目前已建立许多医疗中心,如贝宁库土努医疗中心、瓦加多哥医疗中心、苏丹姑巴医疗中心、索马里医疗所,以及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两个阿富汗难民营诊所等。

三、清真寺最高委员会

该委员会是伊盟于1975年在麦加召开的关于清真寺使命的大会上决定建立的,同时产生了清真寺最高委员会秘书处。其宗旨为:宣教并捍卫清真寺不被侵犯,保护伊斯兰基金,保卫穆斯林的权利。委员会在每年伊斯兰教历的4月召开一次年会,并在该年会上作出决定和训示,以实现清真寺使命。

清真寺最高委员会下设四个机构。

(一)《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

该委员会有:①亚洲及太平洋各清真寺《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地址在雅加达。②欧洲各清真寺《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地址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③美国、加拿大各清真寺《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地址在渥太华。④非洲各清真寺《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地址在喀土穆。

上述这些《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包括许多地方性的清真寺委员会。据伊盟公布的有关材料显示,创立这些委员会的目的是在世界清真寺最高委员会与世界各地清真寺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联系纽带。世界各地清真寺都要与各地方清真寺委员会联系,地方清真寺委员会要联系《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而《古兰经》朗诵家委员会则是通过一年一度的会议与世界清真寺最高委员会联系。

(二)援助清真寺基金会

世界清真寺最高委员会拥有清真寺慈善基金,以帮助世界各地清真寺。其基金约为2000万沙币,主要来自法赫德国王的特别捐献和王储、各亲王以及沙特王室的官员们每年的私人捐献。

(三) 《古兰经》事务与翻译机构

据伊盟公布的材料得知,本机构的建立是为了《古兰经》的发行、教学、背诵和翻译成各种文字,同时派遣教师到一部分伊斯兰国家指导人们背诵《古兰经》。秘书处还选择一些《古兰经》章节的最佳译本出版,然后分赠给世界各地穆斯林。为完成这一计划,伊盟拨给此机构170多万沙币。目前本机构组织翻译的《古兰经》计有波斯文、乌干达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并且用印度尼西亚文、中文、泰文、保加利亚文、土耳其文、法文、菲律宾文、豪萨文、泰米尔文、索马里文翻译了《古兰经》第三十卷。据有关材料介绍,秘书处还培养了专人用以下文种翻译《古兰经》:荷兰文、芬兰文、德文、斯拉夫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阿尔巴尼亚文、乌尔都文、艾木哈尔文和其他非洲文种等。据伊盟公布:“秘书处为援助阿拉伯国家和亚、非、欧、美等国家穆斯林学习、背诵《古兰经》,所用经费已达490多万沙币。”

(四)伊玛目与宣教学院

秘书处为培训宣教人员和伊玛目,于1980年在麦加建立了伊玛目与宣教中心,并已培训了400余人。尔后,秘书处又将上述中心改为伊玛目与宣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