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36

第36章 缅怀前贤(1)

令人敬仰的马坚教授

马坚教授归真已十周年,他那认真治学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说中国穆斯林中有一位曾经留学埃及的学者马坚先生,那时我心里就萌生了向马坚先生学习的志愿。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云南蒙化(今巍山)兴建中学学习期间,和同窗好友杨绍美志同道合,产生了一股学习阿拉伯语的强烈欲望。但如何才能学好阿拉伯语?杨绍美同我给马坚教授写了一封信(此时他已在北京大学东语系任教),希望他能就如何学好阿拉伯语给予指导。不久,马坚教授就复信了,他在信中对我们要学习阿拉伯语的愿望给予鼓励,还对我们说:“要想学好阿拉伯语,必须学习汉语和其他文化知识。”他说:“学习外语离不开翻译,要翻译就需要汉语和文化知识。比如,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提到,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等。如果不懂这些文化知识,如何翻译呢?”马坚教授的这一教诲使我们不禁联想起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如刘智、王岱舆、马注、马复初、马联元、王静斋等先辈,他们都有很深的汉语基础,他们著书立说,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不懂汉语,没有文化知识,阿拉伯语再好也无法翻译为汉语,无法进行中阿文化交流。马坚先生的教诲激励着我们,我们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汉语,学习文化知识。

我第一次见到马坚教授是20世纪50年代初,我以同乡的身份,怀着对教授敬仰的心情到了他的住宅——北大宿舍燕东院。我们同他谈到了家乡情况、个人的志愿,并就如何学好阿拉伯语聆听了教授的教诲。马教授谈笑风生而又十分高雅。他说:“学习阿拉伯语同学习其他外语一样,要多读、多听、多写,既要精读又要泛读,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总之,要下苦工夫,没有什么窍门可寻,所谓功到自然成!”马坚教授这些至理名言,我铭记在心,成了我学习向上的动力。

令人遗憾的是,十年动乱使马坚教授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也使他所从事的事业受到极大的干扰和影响。一次,我和另一位同志去看望他时,他在谈话中提到了一件讲真话受到批判的令人生气但又十分可笑的事情。那是在“大跃进”时,有些人搞了个计划,要用两年时间学会并精通阿拉伯语,去征求马坚教授的意见。马坚教授说:“要学好一门外语,不是用一两年时间就行的,要精通就更不容易了。我搞了一辈子的阿拉伯语,现在也不敢说已经精通了。”马坚教授说,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中却因自己说了上边的话而受到批判。“他们说我故意把学习阿拉伯语说得那么难,那么高不可攀,完全是为了垄断,不让后代学习阿拉伯语。”接着,教授又风趣地说:“我那时不那么说就好了,我可以说:‘好啊!你们敢想敢干,精神可嘉,祝你们成功!’我就不至于被扣上‘垄断’的帽子而受批判!实在可气而又可笑。”

我最后一次见到马坚教授是在1976年秋。那时他虽然几乎双目失明,还患有糖尿病,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当我们问及他身体健康状况时,他坦然地说:“我对死向来就是置之度外的。”此时,年已古稀的马坚教授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使我不禁联想起他这一生所作出的贡献。他以毕生的精神给后人们树立了榜样,留下了宝贵财富。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纪念的人。

(原载于《中国穆斯林》1989年第1期)

一代经师庞士谦——纪念庞士谦经师归真50周年

著名经师庞士谦归真虽已半个世纪,然而我作为他的学生,回忆起20世纪50年代他给我们回民学院阿专二班讲课时的情景,他的音容笑貌和他渊博的学识,以及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庞老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爱教和他平生为伊斯兰教奉献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的,他在伊斯兰教界可称得上是一代经师。

庞老从小在清真寺学经。曾跟随许多名师学习,在老师们的教育、指导下,他刻苦钻研各种伊斯兰典籍,使他逐步成长为一位有宗教学识的人才。尤为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学经,在马自成大阿訇的影响下,他认识到要想为伊斯兰教作更多的贡献,必须学习汉语。于是,他在父亲的允许和支持下,到私塾学习汉语,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刻苦学习,进步很快,青年时代就应聘担任阿訇、教师等多种职务。他还参与创办了“郑州研究社”,研究社设有小学、妇女演讲会、成人教义研究班等。由于他工作出色,28岁时就应聘到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1938年曾率中国法鲁克留埃学生团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就读于伊斯兰法学院,专攻教法与“圣训”等学科。鉴于他年长而又品学兼优被分别任命和聘任为中国留学生团团长、中国留埃学生部部长、爱资哈尔大学中国文化讲座讲师、埃及国王法鲁克东方事务顾问等职。

庞老不仅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学者,而且还是一位爱国爱教的典范。在留埃期间他受唐柯三、达浦生、马松亭等人的委派,组织并率领中国留埃学生朝觐团赴圣地麦加一方面完成自己的朝觐功课,同时与华北伪政府派遣的中国回教朝觐团的活动针锋相对。他组织全团成员向各国朝觐者揭露和宣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与欺骗国际舆论的阴谋,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了各国朝觐者的理解和支持。对敌伪所派朝觐团成员做了许多分化瓦解工作,晓以大义,使他们明白为敌伪政府的阴谋做宣传是可耻可悲的。中国留学生朝觐团在顺利完成了朝觐各项功课的情况下,完成了揭露、粉碎日伪阴谋诡计的任务,胜利返回埃及。他们为祖国的抗日斗争贡献了一份力量。而庞老正是这次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功不可没。

庞老是一位伊斯兰教育家、经师,他不仅毕生从事伊斯兰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改革教育,提倡中阿并授的思想和主张。可以肯定清真寺经堂教育在发扬和传播伊斯兰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不加上汉语文化的课程,势必阻碍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发展伊斯兰教育肯定是一大缺陷,因而当时出现的成达师范学校和其他中阿并授的学校,特别是一些民族中小学的出现,完全符合庞老的思想,当然他认为还很不够。这就是庞老希望加强伊斯兰教育主张的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庞老应聘到北京回民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教,他不仅以身作则亲自担任授课教师,而且在办好回民学院阿拉伯文专修班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方面提出了他的办学主张。当年我在回民学院阿二班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第一班时,亲身体会到汉语课和其他文化课的设置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只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知识而不学汉语等文化课,文化水平不高,要想发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并用汉语来宣传、表述伊斯兰的真谛是困难的。我们的前辈王静斋、马坚、纳忠和庞老,如果汉语水平不高就不可能用汉语写出那么多传播伊斯兰文化的著作。再从远一点看,20世纪30年代的穆斯林经学家马注、王岱舆、刘智、马复初等人,他们传播伊斯兰文化几乎都用的是汉语,这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庞老高瞻远瞩,他的思想主张是总结了前人的贡献和经验,并结合现实情况而得出的符合时代需求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庞老不仅阿拉伯语有高深的造诣,而且汉语水平也很高,因而有许多著作,诸如《回教法学史》《回教认识的派别》《瑙威四十段圣谕》《中国与回教》《中国回教教育之沿革及课本》《伊斯兰宗教史》等等。这些著作对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庞老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并热心于伊斯兰教事业,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便应邀参与了成立中国穆斯林的全国性组织——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为8位中国著名回族政治家、伊斯兰学者参与的发起人之一。

庞老虽已归真50周年,但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世长存。他好学的精神、他的道德情操和他为伊斯兰教作出的贡献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和纪念。

祈求崇高的真主擢升他在天堂的品级。阿敏!

(原载于《中国穆斯林》2008年“纪念庞士谦大阿訇归真50周年专辑”)

我所敬仰的纳润章校长——纪念纳校长逝世20周年

那是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几年里,我和蒙化(今巍山)兴建中学校长纳润章经师朝夕相处,迄今已近40年,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记得我14岁那年,在峨山文明乡清真寺里有幸见到了纳润章校长,并聆听了他的演说,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纳校长身材较高、稍瘦,两眼炯炯有神,说话温和文雅,是一位和蔼可亲、满腹经纶的经师、学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滇西有一所穆斯林创办的中学,并从心底里萌生了一定要去该中学跟随这位经师学习的念头。随着纳润章经师在各地的游说,滇南的亲戚们都知道兴建中学是云南省唯一进行中阿并授的现代穆斯林中学,当时滇南地区特别是玉溪地区有不少穆斯林青年慕名来到了兴建中学,投奔纳润章经师,我也于1947年来到了这个向往良久的学校。

纳润章经师不仅是兴建中学的校长,同时也是亲自授课的老师。由于他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吸引了滇省众多的穆斯林纷至沓来,因而使之成为滇省实行中阿并授的著名学校。他对学生的学习、纪律要求极严,在对学生的训话中经常提到“宁缺毋滥”这个严谨办学的指导思想。学生们当然也非常珍惜在该校学习的宝贵机会,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纳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培养一代真正为穆斯林服务的有用人才。所以除了完成一定的书本教学外,他还重视组织学生们到外面去实践,使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记得1948年的秋天,兴建中学学生分成若干批到学校附近各村去实习,宣讲伊斯兰教义和伊斯兰道德修养及社会交往,并号召穆斯林们爱国爱教,争取两世吉庆等。群众反映非常好,认为这是难得听到的新式“卧尔兹”。

1949年蒙化解放,纳校长领导下的兴建中学学生积极组织起来,到县城参加了蒙化解放大会,尔后又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派学生参加了征粮工作和其他宣传工作,使该校成为当地穆斯林拥护解放、拥护人民政府的先锋,被政府视为一个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学校。为扶持和继续办好该校,政府于1950年拨专款将该校改为公立学校,并更名为“蒙化第二中学”(今巍山二中)延续至今。

纳润章校长生活俭朴、襟怀坦白、廉洁奉公、爱国爱教,是一位伊斯兰学者和经师,同时也是一位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家。他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桃李满天下。他从事伊斯兰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是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楷模。他虽然已经逝世20周年,但他的教诲、他的道德情操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他永远活在云南穆斯林的心中。

(原载于《大理州伊斯兰教协会简讯》1992年1月)

忠于职守两袖清风

1987年10月15日,张杰主任(现在称会长)去世的噩耗很快传遍了中国大地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引起了民族宗教界的强烈反响。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民族宗教事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工作的需要张杰同志从西北调到北京,参加了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筹备工作。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奠基人之一,他默默无闻、认真负责地工作,同时参与了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国穆斯林朝觐团的组织工作。张杰同志忠于职守,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忠实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外事活动方面,他多次出访一些伊斯兰国家,宣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穆斯林的状况。他廉洁奉公、不沾不贪、两袖清风。张杰主任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一位好领导,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

一、忠于职守,对党、对国家无限忠诚

张杰主任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期间,对贯彻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丝不苟,是一位执行中央民族宗教政策的忠实代表。凡涉及政策问题,他事事、时时请示,并忠实贯彻执行。他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若遇事外出时,每次都要给办公室打招呼,若来不及,到了外面还要打电话回来,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他的行踪,有事好找他。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工作。他有一句口头语“杨家将一起上”。凡是协会大的活动或涉及面广的工作,都是发动大家一起干,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使得大家心情舒畅,从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认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就是自己的家。在张杰主任的带领下,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做好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工作。

张杰主任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去世后,国内外对他都有评价。如中国各地的评价是:“张杰哈吉多年从事民族宗教工作,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开展伊斯兰教的教务活动,为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团结各族穆斯林积极参加四化建设;为加强世界穆斯林的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呕心沥血,奋斗终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为中国伊斯兰教事业贡献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十年来,他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为中国穆斯林作出的巨大功绩,中外景仰,永世不朽。”许多伊斯兰国家来电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我们悼念他富有的一生,竭尽全力为中国穆斯林服务的一生,为穆斯林事业奉献的一生,以及为中国、为阿拉伯与伊斯兰各国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贡献。毫无疑问,在埃及、巴基斯坦和苏丹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认识他的人们都为失去他而悲痛万分。”

二、积极开展对外友好活动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之初,也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国际上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大肆诬蔑共产党消灭宗教、中国已无宗教。在这种情况下,为揭穿上述造谣诬蔑,必须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包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宣传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实情。于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