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8156700000039

第39章 序言题记(1)

《〈古兰经〉在中国》序

《汉译〈古兰经〉史话》通过林松教授辛勤地探索、研究、搜集资料,对中国先后出版的14种汉文全译本《古兰经》在《阿拉伯世界》上陆续发表评介文章,现汇编成书,改名为《〈古兰经〉在中国》正式出版,这无疑是一大贡献。它为人们进一步研究、了解《古兰经》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及其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可以肯定,14种汉文全译本《古兰经》能全部读到或见到者为数不多。因有的版本印数很少,加之年代久远已不易找到,有的则成为珍贵的孤本,这对研究我国翻译《古兰经》的方家们,不能不是一大困难。令人高兴的是,本书作者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这些珍贵的版本并一一作了介绍和评述,为研究者作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重要立法依据,是穆斯林道德行为的准绳,是伊斯兰文化的源泉。将这样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翻译成汉文,对人们了解和研究伊斯兰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穆斯林先辈们,出于对真主的敬畏,不敢翻译《古兰经》,怕误解曲译,走样失真,因而才出现了非穆斯林首先翻译《古兰经》的事实。如我国第一部汉文全译本《古兰经》就是非穆斯林汉族学者铁铮根据坂本健一的日文本并参照罗德威尔的英译本译出的。在国外,首先将《古兰经》译成英文、法文译者也均系非穆斯林。对此,作者在本书中作了详细的介绍。此事说明,中国穆斯林学者同国外穆斯林学者的心态是一致的。但上述非穆斯林翻译的《古兰经》,有的有疏漏笔误,甚至严重错误,国外有的版本甚至歪曲和违背了《古兰经》之原意,于是才刺激和促使各国穆斯林学者奋起担负翻译《古兰经》的重任。发展至今,已从不敢翻译到敢于翻译,乃至鼓励穆斯林们译成各种文字。当然,有一条原则是肯定的,任何人翻译的《古兰经》都只是翻译《古兰经》大意,译文绝不能与《古兰经》原文画等号。我们高兴地看到目前世界上已将《古兰经》翻译成60多种文字,100多种版本,其中仅法文本就有36种之多。这对传播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是极为有利的。

应该指出,已经问世的14种汉文全译本《古兰经》,通过本书作者的评述,使读者仿佛博览了所有译本一般,它使人们了解到先辈们对翻译《古兰经》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而给人们以启迪,激励人们倾心治学、刻苦钻研。14种汉文全译本《古兰经》在翻译上各有千秋,无论是言简意赅的文言文本、表达清晰的白话文本或音韵铿锵的韵文译本,都反映了各自的专长和特色。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不同版本不同文体的《古兰经》汉译本问世,这对丰富伊斯兰文化宝库无疑将是一大成绩和贡献,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原载于《〈古兰经〉在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哈乃斐教法一千问》序

伊斯兰教法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法律体系,它是伊斯兰教法学家以《古兰经》为主要立法依据,以“圣训”为第二立法依据和类比、公议创制而成的规范穆斯林行为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并将其分为三大类,即“伊巴达特”(宗教礼仪)、“穆阿买拉提”(社会交往)、“乌古巴特”(刑罚)。本书一千问就是上述“伊巴达特”类对五功的提问与解答,是指导每一个穆斯林宗教操守的必读之书。

人们都知道,一个穆斯林有了信仰,就必须有体现信仰的行为,而履行五功是其中重要的操守之一,是体现穆斯林信仰的主要功修。因此,作为一名穆斯林,对于五功的了解必须懂得在履行五功中哪些是主命(法利德)、哪些是当然(瓦吉卜)、哪些是圣行(逊乃)等,以及其相关的一些教法知识。以礼拜为例:大净、小净、代净乃至水的洁净、衣服的洁净等等都是有条件的,必须懂得教法规定才行,否则就是一个只有信仰而不懂教法的法盲。分不出轻重,势必严重影响履行五功的功修。比如做小净时抹头四分之一是主命,不懂教法的人往往忽略并疏漏了此项主命。这就是我们必须学习教法而不当法盲的重要原因。

伊斯兰教实际分为两大教派,即逊尼派(大多数人属此派)和什叶派。逊尼派又分为四家教法学派,因此逊尼派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一些枝节上有所不同,这是不违背经训的,其目的是为了便于遵守。我们中国遵循的是哈乃斐教法学派。而哈乃斐教法是四家教法学派中最易遵守的一家。千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就是延续古人的做法而传承下来的。现在有些人在国外看到别家教法学派的做法就怀疑甚至误认为我们错了,人家才是对的;也有人认为我们是对的,人家错了。这都是缺乏教法知识的原因。其实都是对的,我前面讲过只是由于教法学派的不同,有些枝节有所不同罢了。尤为甚者,说自己错的人还到处宣传,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混乱,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这个大局,这是很不应该的。

令人高兴的是刘学强阿訇现在编写出了《哈乃斐教法一千问》概括了五功中所涉及的全部教法,实为难能可贵。此举既及时又有必要,具有深远而又现实的意义。中国现有2000多万穆斯林都是遵循哈乃斐教法的,我深信此书的出版发行定将得到中国广大穆斯林的欢迎。因为此书是中国广大穆斯林正确遵守五功的指南,既适合中国广大穆斯林学习运用,也适合研究伊斯兰教的人们研读。因为只懂得伊斯兰教哲学和历史并不表明已经懂得伊斯兰教的全部,还先须懂得伊斯兰教法才能说真正懂得了伊斯兰教。

祈求崇高的真主赐予作者及其支持者以美好的报酬,并襄助他们在今后为主道而奋斗的道路上继续迈进,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阿敏!

(原载于《哈乃斐教法一千问》,河南省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内部印发,2007年7月)

《云南峨山文明清真寺志》序

翻开《云南峨山文明清真寺志》,我突然被书中的篇目所吸引,于是先睹为快,一口气就读完了“概述”部分,基本上了解了全书的概况。我虽是文明村人,但离家已半个多世纪,因此对书中所写到的清真寺的历史演变、文明村的历史沿革乃至经堂教育的发展变化等却是陌生的。这本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的书,我仔细通读了一遍后,从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了解到了很多情况。

文明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对文明村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我年幼时见到的文明清真寺,小而破旧,同现今的清真寺相比,已经是大相径庭了。只是这里的山和水比过去更美了,马公山、大坟头山绿树成阴,龙潭的原始森林就在离文明村不远处。文明村的前方是常年不断流的峨山大河。因此,文明村依山傍水可以说似一座天然大花园,文明清真寺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大花园的中央。凡到过此地的人,无不为这里的天然美景以及虔诚、勤劳而又文明的居民所感染。人们看到,这里是一片和平、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景象,人民过着安居乐业、幸福有序的生活。伟大真主在《古兰经》中教导说:“你应当借真主赏赐你的财富而营谋后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却你在今世的定分。”(28:77)这里的人们正是遵循真主的这一教导,以两世观精神为指导,既抓今世又抓后世,真正抓住了两世吉庆这个根本。全国各地穆斯林都评论云南穆斯林教门好,而云南各地穆斯林则夸文明村教门最好。是的,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心地善良、教门虔诚。一位来过文明村的北京人,回去后感慨万千,说他一到文明村就见到一座巍峨壮观的清真寺,目睹那里的人宗教虔诚、居住条件好,特别是风景秀丽,空气无污染,像一座大花园。他感叹地说:“生活在那里的人太幸福了。”这位北京人的感慨不无道理,凡到过文明村的人几乎都有同样的感受。作为文明村人,我们应感谢真主的赐予,感谢我们的先民们为我们开发了这块宝地。

回顾历史,元、明两代先后派驻军来此屯垦、开发,前者有中亚、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后者有江南来的回回。经他们的开发形成了文沙冲(今文明村)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些文明的先民,无疑是虔诚的穆斯林。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伊斯兰教于651年传入中国后,凡来华的穆斯林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他们都是聚居在一起,首先建造清真寺,围寺而居,形成一坊。在农村是一个村,在穆斯林多的城市则是若干个坊。也就是后人们总结的“大分散、小集中”。文明村清真寺始建于何时尚未查到记载,但根据上述规律,应该是先民们来后就建盖清真寺,这是必然的,只不过清真寺规模的大小、质量的优差视当时的条件和人数的多寡而定。至于清真寺的经堂教育,据史书记载,由明代陕西咸阳的胡登洲(1522~1597)经师开创。他倡导以宗教教育培养人才。他在继承前人传播伊斯兰教方式的基础上,将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结合起来,先在家中后在清真寺设帐讲学,免费招收学员,讲授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他用经堂语讲课,并在教学结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习考察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制度,从而奠定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基础。尔后,经堂教育被胡登洲经师的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们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形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文明清真寺的经堂教育,很显然就是通过胡登洲经师的再传弟子培养出来的人们传承下来的。如马仲之(1738~1812)大阿訇“在村为师,设帐五十年传教经典”,说明文明村的经堂教育至少是从马仲之大阿訇就开始了。以后在文明村办经堂教育一直未间断过。新中国成立前后,文明村的经堂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增设了女子学校,对妇女进行伊斯兰知识教育;其次是增设了汉文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了读书的机会,颇有中阿并授之味道,使经堂教育更贴近实际。虽曾因极“左”路线的干扰一度受挫,但坚持下来了,现今办得很好,可以说是最佳时期。

经堂教育实际是学习和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极好形式,而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则是《古兰经》和“圣训”。由于文明村村民长期接受伊斯兰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因而他们的宗教素质高,表现在人人会念经、礼拜,人人懂得教义教规,遵纪守法,热情好客,有礼貌。这里违法犯罪者甚少,大家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是一个典型的爱国爱教的和谐社会。文明村人民严格遵守教义教规,爱国守法,发展经济,很多人家盖起了新房,具备经济条件能朝觐的人数不断增多,据统计,目前全村朝过觐的哈吉已达146人。《云南峨山文明清真寺志》正是以文明清真寺的演变为核心,如实地记录了文明村的历史与现状,它对文明村的先民们来此屯垦、建寺、兴办经堂教育、过宗教生活的状况,以及天灾人祸给文明村的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无限辛酸与考验,乃至改革开放后清真寺的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参政议政,甚至各个时期建盖清真寺、学生穿衣(毕业)、历届阿訇任职状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最后人文附录部分不仅介绍了重要的历史人物,而且还有清真寺及其相关单位的规章制度,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是一本重要的历史文献。这对我们文明村人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喜事,它必将永远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祖先们的历史状况,对研究云南省伊斯兰教历史也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本书的编者们下了很大的工夫,从各个方面搜集到许多珍贵的资料,仅仅用了三个半月时间就编写出20万字的书稿,实在难能可贵。